歷史沿革
明代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振風塔,。
隆慶四年(1570),建成,,取名“振風”,。主持建塔者為郡守王宗徐(別號鵝泉),江西泰和人,。后人紀念宗徐之功,,曾肖像于石。塔下南向有像贊,。
順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撫李日芃重修。
康熙二年(1663年),,巡撫張朝珍重修大殿及山門萬佛塔 ,。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六,、七層被炮火擊毀,。
同治九年(1870年),吳坤修重修了振風塔,。
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
民國七年(1918年),,維修,。
1954年,安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百日竣工,。
1978年,安慶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并由安慶市博物館“扛鼎重修”,。
1993年5月,,皖峰方丈募資并主持重修,歷經(jīng)22個月,。對殘缺不全的塔基,、圍欄維修補齊,,并且做到了修舊如舊。
2014年6月,,經(jīng)過國家和省、市文物部門的批準,,安慶市對振風塔啟動大修,。歷時一年。
建筑構(gòu)造
結(jié)構(gòu)
振風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石結(jié)構(gòu),呈圓錐形體,,自底向頂按比例縮小,,高達60.86米,中國國內(nèi)僅次于河北開元寺磚石塔,。塔基直徑19.25米,臺基為須彌座式,,高0.95米塔底周邊為廊,,深3.33米,,廊周邊有24根直徑0.35米的檐柱。底層塔身直徑為8·72米(以上各層依次遞減),,壁厚3.87米,,內(nèi)室直徑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彌陀佛,。頂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層頂藻井均為此式)。塔的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有磚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層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塊(其中三層有35塊)。
特征
振風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征外,,還具備導航引渡的功能,。
一大:抗戰(zhàn)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藏于振風塔內(nèi),。直至抗戰(zhàn)勝利,,日寇也未發(fā)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可見方圓十里的景色。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xiàn)在塔門的安排上,,振風塔從第三層開始層層有門,,168級臺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nèi),,時而由西而登臨,。
設計風格
振風塔為七層寶塔,,每一層都有自己對應的名稱。第一層:一方雄鎮(zhèn),,第二層:二水遙分,,第三層:三極垂光,,第四層:四大皆空,第五層:五妙境界,,第六層:六朝遺勝,,第七層:七級浮屠。
在登塔路線的設計上,使用了獨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層出口,、三層入口,使用了脫節(jié)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層,,找不到三層的入口,;二是在五層至六層,又巧妙地運用了反時針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門迥異多變,,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層塔室各有四門供游人遠眺,門外有回廊玉石欄桿環(huán)衛(wèi),,可以循廊看塔,,亦可憑欄極目,。塔的最上一層無廊、無門,,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層,有根直徑為0.45米的剎桿向上直通塔剎,,剎桿底為一枕木(寬0.52米,厚0.30米),,兩端伸入六層底部墻體,。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五個鐵球“相輪”及葫蘆寶瓶,,用銅軸串起,,構(gòu)成塔剎,,振風塔的建造奇特,與歷史佛塔的對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筑風格。
文物遺存
碑刻
碑刻共有3塊,,第一塊位于振風塔第一層外墻的《竹莊吳中丞像贊》碑刻,。另外兩塊,,碑刻立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分別題有“九州鎖鑰”和“放大光明”字樣,,位于塔身第一層的檐上,?!斑@兩塊碑刻均為時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撫吳坤修所題,。振風塔在歷次修繕后,,大都會在第一層立碑以茲紀念。這三塊碑刻都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振風塔史上第三次修繕的“紀念碑”,。“九州鎖鑰”表明了安慶戰(zhàn)略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安慶形如船,振風塔是船頭的桅桿,,“九州鎖鑰”置于振風塔,也表明了振風塔對于安慶的重要性,。另外,,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這次修塔離太平天國戰(zhàn)亂結(jié)束后不久,,振風塔在這次戰(zhàn)亂中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吳坤修在修塔結(jié)束后題“放大光明”也是他對美好生活,、和平安寧的寄托,。
佛像
塔內(nèi)室直徑4.85米,塔的底層供奉一座5米高的“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塔的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為八方體須彌座,,有磚雕佛像六百多尊,,最多的四層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塊,。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復制磚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達1200余尊,。
壁畫
壁畫則位于塔內(nèi)第三層八個塔門兩側(cè)的壁龕中,,壁龕高1740mm,,寬610mm,深310mm,,龕內(nèi)壁畫高1930mm,。壁龕畫中神像面部飽滿,,八字胡須,頭戴盔纓,,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紅色左衽長袍,,左肩披鎧甲,腰系長帶,,足踏毛絨戰(zhàn)靴,。右手于前胸結(jié)手印,,左手下持長腰帶,。整幅壁畫有多處繪畫起稿定位線痕跡,壁畫顏色鮮艷,,線條流暢,。古畫的畫面是一位古代官員,。壁畫的人物造型、面貌,、衣著,、繪畫手法等來看都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整個第三層每面均有兩處壁龕,共計十六幅壁畫,。
磚雕石雕
振風塔塔內(nèi)用古磚壘砌空心八方形廳室,,無塔心柱,有精致的磚雕花門,、斗拱,迥異多變,。塔外有兩尺高的白石雕欄環(huán)衛(wèi),,塔身內(nèi)外有彩色磚雕佛像六百余尊和多幅浮雕圖案,,刻畫精致,。
價值意義
振風塔臨江而立,,為長江流域規(guī)模最大,、最高的七級浮屠,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說塔”之美譽,。振風塔的造型和結(jié)構(gòu)基本上是集中國歷代佛塔建筑藝術之大成,,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發(fā)展和提高,。此塔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結(jié)構(gòu)新穎,,在中國佛塔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2010年1月安慶市文物局委托同濟大學房屋質(zhì)量檢測站對安慶振風塔實體進行結(jié)構(gòu)安全檢測,。
2014年4月,,經(jīng)過國家和省、市文物部門的批準,,對振風塔進行維修,。主要整修振風塔塔檐漏雨造成多層塔心室的頂部滲漏現(xiàn)象及內(nèi)外粉刷均有不同程度的剝落情況,、原有的防雷設施業(yè)已老化不堪重用等問題。大修歷時一年,,于2015年5月31日全部結(jié)束,。
歷史文化
塔風
安慶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此扎根,,須建塔鎮(zhèn)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后,境內(nèi)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明清兩代,不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狀元趙文楷和書法大家鄧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以桐城籍文人為開創(chuàng)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傳說
傳說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時,冰輪高掛蒼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無數(shù)塔影,,五彩紛呈,煞是神妙奇絕,。此為萬里長江兩岸群塔集會安慶,,向振風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覲”盛況,為此,,振風塔又有“ 長江塔王”之說,。數(shù)百年來,風雨蒼桑,,“長江日浩蕩,,塔影流不去”。
旅游信息
門票信息
登塔:10元
交通信息
經(jīng)過迎江寺的公交線路有10路,,13路,,14路,18路,,1路,21路,,3路,,7路,,14路夜班,,7路夜班公交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