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圣雅各中學舊址位于蕪湖市新蕪區(qū)十一中學校內(nèi),。圣雅各中學是中華圣公會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所辦的學校,,也是圣雅各教堂附設(shè)的教會學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中華圣公會在蕪湖洋街(華盛街)創(chuàng)辦學校,,初名廣益學堂。1910年,美籍瑞典人盧義德在獅子山上建起了圣雅各中學高中部,,同年5月竣工,,9月招生,盧義德任第一任校長,。學校的課程第一注重圣經(jīng)課,,通過圣經(jīng)課可吸收學生入教。第二注重英文課,,所有學生畢業(yè)時,,英文課成績優(yōu)異者可保送到洋行、海關(guān),、郵電等部門工作,。后來,在校學生日漸增多,,單高中部每年可達三,、四百人。學校校規(guī)極其嚴格,,學生一律住宿,,無論課堂、課外,,服裝一律整齊,。
王稼祥同志1924年就讀于圣雅各中學,1925年蕪湖爆發(fā)反帝反奴化教育的學潮,,王稼祥是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
圣雅各中學修繕工程順利竣工
2011年12月7日,圣雅各中學修繕工程順利通過驗收,。此次維修主要是對建筑屋頂,、外立面以及部分腐朽的木樓板進行修繕。圣雅各中學位居蕪湖市區(qū)獅子山山頂,,現(xiàn)為蕪湖市第十一中學辦公樓和教學樓,。共有三幢單體建筑,總體上氣勢恢宏,,整齊嚴謹,,展示出對稱、均衡的設(shè)計技巧,。
圣雅各中學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王稼祥同志曾就讀于圣雅各中學高中部,還領(lǐng)導過“爭取宗教信仰自由,、反對奴化教育的學潮”,;惲代英,、李克農(nóng)等老一輩也在圣雅各中學有過活動或上過學。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圣雅各中學舊址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雅各中學歷史悠久
圣雅各中學由基督教圣公會第一任會長盧義德開創(chuàng),,系中華圣公會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所辦的學校,也是圣雅各教堂附設(shè)的教會學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中華圣公會在蕪湖洋街(華盛街)創(chuàng)辦學校,初名廣益學堂,。1902年學校遷至石橋港(今花津橋北),,更名圣雅各中學堂。1910年,,美籍瑞典人盧義德在獅子山上建起了圣雅各中學高中部,,當年9月招生,盧義德任第一任校長,。據(j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任圣雅各中學校長的李肇文回憶:“得美國萬博仁師母捐助,,購得城西江濱獅子山勝地,大興土木,,筑教學大樓,,高中部遂遷至此。于1923年重編新制,,乃劃獅子山為完全高中部。而石橋港為初中部及附小,,時規(guī)模漸至完善,。”學校的課程第一注重《圣經(jīng)》課,,通過《圣經(jīng)》課可吸收學生入教,。第二注重英文課,所有學生畢業(yè)時,,英文課成績優(yōu)異者可保送到洋行,、海關(guān)、郵電等部門工作,。后來,,在校學生日漸增多,單高中部每年可達三,、四百人,。學校校規(guī)極其嚴格,學生一律住宿,,無論課堂,、課外,,服裝一律整齊。1924年,,盧義德再次募得捐款后,,便在博仁堂東邊建造了義德堂;經(jīng)方堂位于西邊,。
博仁堂,、義德堂、經(jīng)方堂三幢單體建筑,,呈“凹”字形分布,,整齊嚴謹。市文物辦編纂的《鳩茲古韻》對此有詳細記載:博仁堂“地處獅子山山頂南部,,坐北朝南,,以鐘樓為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平面形似一桿天平,。占地面積544平方米,建筑面積1807.56平方米,,主體為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紅磚凈縫砌筑墻體……”義德堂“坐東朝西,二層樓,,平面簡潔……占地面積154平方米,,建筑面積307平方米,大門開在建筑西向中部,,拱券式門罩向外凸出……”經(jīng)方堂“位于博仁堂西北向,,這幢樓是李鴻章的長子李經(jīng)方捐資建造的,故名‘經(jīng)方堂’,。坐西朝東,,二層樓……占地面積336.16平方米,建筑面積672.32平方米,,平面布局長方形……大門開在東南角,,用水磨石做成幾何形紋樣的矩形門罩,門罩向外凸出……”
市文物辦文物保護部主任石寶友告訴記者,,圣雅各中學申報國保源于該建筑群在建筑,、教育和歷史三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建筑上,,圣雅各中學三幢單體建筑體量碩大,,布局嚴謹,形體優(yōu)美,,體現(xiàn)了高超的建筑技藝,,如主樓的屋頂設(shè)置,,至今仍是中、西建筑技藝的參照例,,具有極強的學術(shù),、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加上保存完好,,實屬難得,。同時,圣雅各中學在蕪湖教育發(fā)展史和蕪湖近代歷史上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蕪湖最早的教會學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