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設計理念
張作霖出生于光緒元年(1875年),,正是清王朝的晚期,,天下就是皇帝一族的天下,王朝政治“家天下”的觀念始終占據(jù)著他的腦子里,。軍閥政治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集團政治,,督軍署也好,省長公署也好,,都是政治的運行機構,,而自己的家才是議事的核心場所。
張氏帥府既是張作霖官邸,,也是張氏家族的私宅,。“前政后寢”的建筑功能表現(xiàn)地非常鮮明,。這樣的建筑進府流程,、布局方式,也是張作霖頭腦中權貴思想的物化表現(xiàn),,將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宮寶殿,,以期通過建筑的表現(xiàn)形式達到張氏政權的至高無上。
民國時期
張作霖于民國三年(1914年)秋天開始動工修建這座三進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兩組四合院,。三進四合院是吸收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持點,,遵循張作霖家鄉(xiāng)遼南的生活習俗而建起的。民國四年(1915年)秋基本竣工后,又進行了室內外裝修,。
民國五年(1916年)秋,,張作霖全家搬進四合院。三進四合院建成后,,張作霖已升任奉天督軍兼奉天省長,。因這新三進四合院即是張作霖的辦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們習慣稱其為帥府。
建國之后
1988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張氏帥府被定名張學良舊居陳列館暨遼寧省近現(xiàn)代史博物館對外開放。2002年,,張氏帥府正式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xiàn)代史博物館,。
多年來,張氏帥府博物館的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舉辦各類型展覽百余次,,出版了以《張氏帥府》為代表的多部學術專著,已發(fā)展成為集東北近現(xiàn)代史,、名人紀念性質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如今,,張氏帥府共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達200余萬人次,已成為沈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景觀之一,。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單。
建筑布局
張氏帥府是仿王府式建筑,。從圍墻內的建筑來看,,整個帥府是以東、中,、西三路南北縱向排列布局,,營造“府”的氛圍。為將府宅建得和沈陽故宮一樣氣派,,張作霖將帥府前部營造成一個過渡空間——前庭院(序廳),,由東西走向并排的東、中,、西三座轅門和一座大型影壁構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進入帥府的導入區(qū),。
張氏帥府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棟57間,建筑面積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門南側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鴻禧”大字的漢白玉板鑲嵌在影壁正中,正問兩側各立著一對抱鼓石獅和上馬石,。民國時期,,四合院朱漆大門彩繪著秦瓊、敬德兩位門神畫像,,內側門楣上方懸掛著"護國治家"的大字牌匾。一進院東廂房為內賬房,,西廂房為承啟處,;東耳房是廚房,西耳房為庫房,;東西門房分別為電話室,、傳達室和衛(wèi)兵室。通往二進院的大門是一座雕刻鏤花的門樓,,稱垂花儀門,。一進院正房中間為堂屋,三進院是內宅,。二三進院間有側門回廊相連,,并有角門通往東院帥府花園和大小青樓。三進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古典建筑,,又有東北遼南民俗風格,,門廊柱的油飾彩繪獨具特色,窗下墻身的硯石浮雕堪稱一絕,,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間習俗的珍貴藝術資料,。東院由大、小青樓和帥府花園等組成,。張氏帥府花園建有假山,、花壇、雨路,、亭臺水檄,、荷池和隧道。張氏帥府東北角建有關帝廟,。西院的七座紅樓建筑群,,是民國十九年(1930年)由張學良規(guī)劃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變后建成的,。此外,,在張氏帥府院外的東部和南部,,還有趙四小姐樓、邊業(yè)銀行和帥府辦事處(俗稱“帥府舞廳”)等建筑,。
主要景點
大青樓
大青樓是張氏帥府的標志性建筑,,建于民國七年(1918年)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為仿羅馬式建筑,,因該樓采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大青樓總建筑面積2460平方米,,樓高37米,,頂層有觀光平臺,是民國時期奉天城除鳳凰樓外的最高點,。整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外部立體浮雕和內部主要房間的壁畫裝飾都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假山南面門上刻有張作霖手書的“天理人心”匾額,,北面為“慎行”,。山上有亭洞和石階,四周長滿梧桐,、皂角樹,,假山門洞正對大青樓正門處,為張作霖親自指揮建造,,具有防御作用,。
大青樓堪稱民國時期東北建筑的經典之作。大青樓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作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曾歷經兩次直奉大戰(zhàn),、東北易幟,、處決楊、常,、武裝調停中原大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
小青樓位于張氏帥府的東院,由于地處張氏帥府花園的中心,,又有“園中花廳”的美譽,,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層磚木結構小樓,建成于民國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磚青瓦建筑而成,,俗稱小青樓。它是張作霖為他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整座樓體呈凹字形,,小青樓梟混線條的雕飾、窗口飾以鎮(zhèn)石,、樓后頂部砌有環(huán)形女兒墻等手法則是典型的西洋風格,。小青樓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磚雕等中國傳統(tǒng)工藝來裝飾,。分布在小青樓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蘭花為主,,風格各異。整組構圖搭配和諧,,布局嚴謹對稱,,具有較強的藝術觀賞性。小青樓最為考究的是,,它的每個門窗的上面均采用鎮(zhèn)石磚雕裝飾,這些鎮(zhèn)石磚雕以花,、鳥圖案為主,。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傷的張作霖就是在這里走完了一生,。自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張氏帥府被日本人占領后,小青樓的使用屢經變遷,。1990年小青樓正式劃歸張學良舊居陳列館,,經過重新修繕,于2001年對外開放,。
三進院
三進四合院位于張氏帥府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放眼望去,,青磚瓏瓦,飛檐獸吻,,挑脊寶頂,,雕梁畫棟,朱漆廊柱,,獅頭石鼓柱礎,,石條臺階,方磚方石鋪地,,是中國傳統(tǒng)的仿王府式建筑,。這里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60平方米,房屋共13棟,,計57間,。在張作霖主政期間,四合院的前兩進院為辦公官邸,,三進院為眷屬私宅,,傳承了古代前朝后寢的封建帝王宮殿建筑風格。
關帝廟
依據(jù)遼南民俗,,張作霖在張氏帥府的東北角建了一座三間屋的小廟,,叫家廟。這座家廟的正殿供奉的是關公,,因為張作霖行伍出身,,崇信關羽,他把關公的仁義道德作為自己的終身信仰,。并在四壁上彩繪了“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等故事。在關公塑像兩邊是扛刀的周倉和捧印的關平,。在家廟東殿供奉張家的祖宗靈位,。這次我館恢復祖宗靈位是以張學良為奠主,西殿中間供奉的是關羽的赤兔馬,,兩側存放的是張作霖兩次結拜時的蘭譜,。
帥府舞廳
帥府辦事處亦稱帥府舞廳,因張氏父子經常在這里舉辦舞會而得名,。位于帥府大院的東南側,,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全院占地3291.2平方米(含空間占地面積),,總建筑面積為2996平方米,,是一座羅馬式磚混結構帶地下室的三層青磚樓房。帥府辦事處坐南朝北,,建筑考究,,樓內有裝飾十分豪華的大廳,一,、二層回廊后面都有客房包間,。主樓東西兩側建有拐角式中式青磚瓦房,每側均為13間,。
帥府辦事處曾是張氏父子接待重要賓客的外交活動場所,。在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東北易幟、武裝調停中原大戰(zhàn)時期,,許多重要歷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帥府辦事處在張氏父子內政外交上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邊業(yè)銀行
民國十四年(1925年),,張作霖籌辦的邊業(yè)銀行在天津正式成立后,,便開始在奉天張氏帥府的正東修建新址。民國十九年(1930年),,“手槍”形的邊業(yè)銀行大樓落成,,整座大樓占地4967平方米,建筑面積7440平方米,。其前樓主體建筑為四層,,后樓一次為三層、二層,,呈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正門6根由花崗巖雕刻成的巨型羅馬式門柱,直排到三樓,,三樓以上為一座西式門樓,,由6根柱頂飾花垂穗門柱作為裝飾。門前11級石階形成的高大平臺兩側裝有飾燈,。
邊業(yè)銀行除辦理存款放貸、貼現(xiàn),、匯兌等一般銀行業(yè)務外,,還擁有發(fā)行貨幣和代理國庫之權,成為與東三省官銀號并駕齊驅的東北最大銀行之一,,資本總額超過2000萬元,,而張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實際上邊業(yè)銀行就是張氏父子的私家銀行,。
趙四小姐樓
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位于張氏帥府的大院的東墻外,,為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筑,,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間,張學良將軍的紅粉知己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趙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積428平方米,獨立成院,。整幢小樓裝飾很好,,這里既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描金彩繪,,又有雕刻廊柱等歐式建筑藝術的特色。其室內陳設以法式家具為主,。
2001年10月,,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將“趙四小姐樓”進行全面修繕后,正式對外開放,。內設會客廳,、舞廳、餐廳,、琴房,、起居室、書房,、辦公室等多個房間的復原陳列,,真實再現(xiàn)了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共同生活的真實場景。趙一荻故居不但是張學良將軍和趙一荻“當代冰霜愛情”的歷史見證,,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院紅樓群
張學良主政后,鑒于張氏帥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決定將其父所修的西院衛(wèi)隊營部,、兩套四合院及網球場拆除,在此基礎上修建紅樓群,,即后人所說的“少帥府”,。紅樓群由國內著名設計師楊廷寶設計,并面向國際招標,,最后選定正在給葫蘆島施工的荷蘭建筑公司承建,。
紅樓群是張氏帥府規(guī)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樓均為3層,,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廂樓2幢,,正樓4幢,。大樓以北歐古典主義風格為主要特點,屬于英國都鐸式和哥特式的設計風格,。紅磚外墻,,局部以混凝土飾面,紅白相間,。屋面陡峭的坡頂上點綴著突起的老虎窗,,形態(tài)動人,格調統(tǒng)一。四幢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軸線由前向后排為一列,,另兩幢樓呈東西向分別列于第一幢樓的兩廂,,形成一個“U”字形的前院,建筑布局規(guī)整而活潑,,設計手法成熟而高超,。每一幢樓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風格大致相同,。它們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紅磚墻體,、堅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線腳,、門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頭,色彩明快,。西院紅樓群的建成,,標志著張氏帥府園區(qū)這一龐大建筑群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