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召司馬承禎入京,,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元廿三年(公元735年)道院落成,,取名陽臺觀。
陽臺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級遞升,殿閣高低錯落有致,。主要建筑物體量龐大,,造型宏偉。內(nèi)塑五老仙人像,,殿前有法象壇,,有鐘樓曰氣象樓。東有賓館,,西有白云道院與承禎煉丹爐,。玄宗親書“寥陽宮”匾額,并令其妹玉真公主進山拜師學道,,朝野震動,,道風頓盛。后晉為燕真人煙蘿子棲真之所,。
五代后晉之后,,大部分殿宇毀于戰(zhàn)火,唯大羅三境殿幸免,。北宋時,,曾修復部分殿宇。金貞祜三年(1215年)改觀為宮,,稱“陽臺萬壽宮”。
金正大四年(1227年),,重修陽臺宮,,“宏大殿堂,修置廓廡,,復靈官之位,,列齋廚之次,,接遇則有賓館,延納則有道院”,,呈一時之盛,。
元后至元六年(1340年),重修玉皇殿,。明正德十年(1515年),,落架大修大羅三境殿。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新建玉皇閣,,并把大羅三境殿卞柱換為方形浮雕石柱。
清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玉皇閣,。
1963年,重修玉皇閣,。
1980年,,維修三清大殿,補修玉皇閣,。
1981年,,重修東廊房8間,并砌院墻,。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陽臺宮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3年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
陽臺宮依山陽,,布局嚴謹,高低錯落有致,,為三進院落,。三清大殿居前,玉皇閣座后,,旁列廊廡,,西有道院,占地6165平方米,。三清大殿(亦稱大羅三鏡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系單檐歇山九脊殿,五踩斗拱,,為河南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明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保留有唐、宋遺制和風貌,。殿中方形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話故事,,形象優(yōu)美,栩栩如生,。殿內(nèi)天花藻井,,斗拱層疊,氣勢宏闊,,制作精巧,,皆為明代藝術(shù)珍品。殿后五米高臺上的三檐三層琉璃玉皇閣,,為河南省最高大的古閣,,高近20米,五踩云龍斗拱參差層疊,,云帶纏繞,,規(guī)模宏偉。底臺上的20根小八角石柱和閣內(nèi)8根高達11米的沖天柱,,承載著全閣重量,,為明代遺物。石柱通身浮雕云龍丹鳳,、花鳥禽獸及神仙人物故事,,體現(xiàn)了明代精湛的藝術(shù)風格。宮內(nèi)有元,、明,、清碑碣十數(shù)通,記載著道教史料,、宮之興衰及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經(jīng)由此地的資料,。
三清殿又名大羅三境殿,是我國現(xiàn)存體量較大,、石雕和木雕藝術(shù)價值也較高的明代單體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殿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單檐歇山建筑,,其建筑藝術(shù)價值主要有三:一是石雕,。殿內(nèi)縱橫18根方形石柱和殿外十二根露明石柱,通身高浮雕道教神話故事,。二是木結(jié)構(gòu)多采用宋元時期的營造手法,,氣勢宏偉,,制作精巧,。前檐斗棋均為五踩雙下昂重栱計心造,,后檐、山面均采用五踩單下昂重栱計心造,。內(nèi)部梁架結(jié)構(gòu)為九架梁屋,,內(nèi)額施平棋天花藻井。藻井斗栱多達十一踩五翹,,上承云龍背版,,制作精細,彩繪鮮艷,。按照《唐六典》“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的定制,三清殿形制初建時就非同一般,。三是殿脊上大型鴟吻和脊獸均用三彩琉璃件,,工藝精美,鴟吻高達2米,,脊獸多達28個,。
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據(jù)道經(jīng)所述,,元始天尊是道教諸神中的第一位神,,在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其本體常存不滅,,每當新的天地形成,,天尊就降臨人間,向人世傳授秘道,。靈寶天尊在三清尊神中居第二位,,又稱太上道君。太上道君初為精氣紫煙,,三清殿內(nèi)的盤龍柱寄胎于洪氏,,育為人形,誕生于西那天,,位列高仙,,萬神入拜,有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行,。道德天尊在三清尊神中居第三位,,是由先秦時代的思想家老子演變而來的,,也稱太上老君。
三清殿由30根石柱承托龐大的屋頂,,石柱上滿布浮雕神話故事,,云龍期鳳、八仙過海,、珍禽瑞獸,、風雨雷電諸神,形象生動,。這些浮雕故事大都與道教神仙故事有關(guān),,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大殿門前左側(cè)第二根石柱為例: 從上至下依次是雷,、電,、風、雨諸神施法降雨的形象,,最下邊是一農(nóng)夫扶犁耕作,。整個石柱就像一副連環(huán)畫,寓意正是由于天上諸神施法下界,,才有了人間的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如果從古代文化中尋找雷電之神的形象,,則可以追湖到遠古時期的雷電崇拜,。《山海經(jīng)》是記述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主要典籍,,其中有多處關(guān)于雷神的記載,,稱其“龍身而人頭”。到了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所述的雷神,,“若力士之容,,左手引連鼓,右手執(zhí)槌,,若擊之狀”,,其形已經(jīng)不是獸而是人了。
唐宋以前的史籍中,,雷電之職并未分開,,由雷公專司。宋元以后,,才出現(xiàn)了電母之稱,,把雷神和電神分開了。雷公司雷,,又稱雷師,、雷神,。電母司閃電,又稱金光圣母,、閃電娘娘,。雷公電母除了專司雷電外,還具有懲惡揚善的神力,。王充《論衡·雷虛》篇中有盛夏之時,, 雷電迅疾, 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的記述,,雷電明顯具有“代天行道”的職能,。在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道觀廟字中,常有雷公電母的形象:雷公祖露胸腹,,背有雙翅,,臉赤如猴,手執(zhí)鼓槌,,敲擊周圍五面連環(huán)鼓; 電母容貌如女,,雙手執(zhí)鏡,以示閃電,。
玉皇閣為清代重修的歇山式三重檐閣樓建筑(構(gòu)件多數(shù)系明代遺留,,清代重修樓頂梁架) 。面闊,、進深均為三問,,四周有回廊,大巍峨,,頗為壯觀,。其建筑特點主要有四: 一是四周回廊石周住內(nèi)容比三清展設(shè)更為豐富生動。二是用8根1 2米長內(nèi)柱從基礎(chǔ)直通樓頂,,承載閣樓全部重量,, 穩(wěn)固性能極好。三是木構(gòu)件及木雕雖明,、清兩代兼存,,但配置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梁架為七架椽屋,,四角用懸空垂龍柱,。擔下斗機均用五踩雙下昂重棋計心造,昂嘴雕龍首和三幅云,。格扇窗裙板透雕云龍,、荷花,、水烏,線條流車物,,工藝精湛,,為明代木雕精品。四是三層閣樓全部采用琉璃瓦頂,,整體建筑金碧交輝,,富麗堂皇。
玉皇閣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其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尊玉皇大帝,。據(jù)《高上玉皇本行集經(jīng)》載,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嚴凈樂國王與寶月光皇后所生之子,,誕日為正月初九,。 出生之時身現(xiàn)寶光,充滿王氣,。幼而敏慧,,長而慈仁。他將國中庫藏財寶,,盡施鰥寡孤獨,、無所依靠的眾生。玉皇掌天地經(jīng)緯,、大地山河,,主人間兵革,并遣后土皇地執(zhí)掌陰陽生育,。傳稱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jīng)迎送之 。
玉皇閣廊柱浮雕是陽臺宮眾多浮雕中最具欣賞價值的藝術(shù)精品,,20根八角形石柱上,,高浮雕盤龍丹鳳、花鳥禽獸,、高士羽人,,以及民間故事蘇武牧羊、龍抓王小,、飛虎山,、桃源洞、孝子圖等,,形象豐富生動,,體現(xiàn)了明代精湛的石刻藝術(shù)。其中閣后西側(cè)第一根廊柱上烏鴉與狐貍的故事曾引起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探討,。烏鴉與狐貍的故事是人們所熟知的,,并且知道它出自《伊索離言》,。《烏鴉與狐貍》的故事說的是一只烏鴉找到一塊肉,,銜著站在大樹上,。一只狐貍看見后,心想把肉弄到手,,于是就站在大樹下,,夸獎烏鴉羽毛美麗,還會唱歌,,是鳥中之王,。烏鴉受到夸贊,為了展示白己的歌喉,,就張嘴叫了一聲,。那塊肉掉了下來,馬上被狐貍搶走了,。這個故事諷刺了狐貍的狡猾,同時也嘲笑了烏鴉的愚蠢,。
《伊索寓言》 什么時候傳入我國,,不得而知。有人認為,,陽臺宮玉皇閣廊柱上的浮雕內(nèi)容都是中國古老的民問神話故事,,烏鴉與狐貍的故事刻在其上,說明這個故事很早就流傳到我國,。也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最初產(chǎn)生于我國,后來流傳國外,,被收入《伊索高言》,。
在陽臺宮三清殿前,有四株古柏和一株七葉樹,, 樹齡均在千年以上,。其中兩株古柏狀似云龍丹鳳, 故稱龍柏和鳳柏,。
更為人稱道的是這株七葉樹,,相傳它是由大宗師司馬承禎與玉真公主親手種植的。
七葉樹的花為白塔狀,,盛開之時,,滿樹甚為壯觀。每年春夏之交,,一串串穂狀白花開滿枝頭,,好似千百個白玉小塔,,在綠葉的映襯下,鮮艷奪目,,給莊嚴的道院憑添無限生機,。
注: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七葉樹屬,,落葉喬木,廣泛的分布于亞洲,、歐洲和美洲,,約有30余種,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之一,,與法國梧桐,、椴樹、榆樹并稱為世界四大行道樹,,為許多城市的綠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娑羅樹是山茶目,龍腦香科,,娑羅雙屬,,常綠大喬木。其生于低熱河谷地區(qū),,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布于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我國娑羅樹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藏東南部,。即七葉樹與娑羅樹為兩種樹種,并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