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墩遺址出現(xiàn)約在7000到5000年前,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同時,,駱駝墩一直也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fā)源地。太湖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形成的,,而駱駝墩文化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
1959年,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對駱駝墩遺址進行第1次探掘,。
196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對駱駝墩遺址進行試掘。
2001年11月—2002年7月,,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對駱駝墩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309平方米。
駱駝墩遺址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平均約為3米,。駱駝墩遺址分南北2個區(qū),兩區(qū)相隔約500米,。南區(qū)在俗稱“駱駝墩”的丘陵崗地,,是一高出地面約15米、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土崗,;北區(qū)在唐南村北,,地表之下即為文化層堆積。北區(qū)的西部,、西北部,、北部及東北部有河道呈半環(huán)繞狀,東南部為平地。
駱駝墩遺址文化層堆積分布不均,,可分為10層,。第1層為表土層,灰黑色,,土質疏松,,厚15-35厘米;第2層主要分布于整個發(fā)掘北區(qū)的中部偏西,,為灰白土層,,土色略偏黃,土中夾有少量的紅燒土顆粒,,地層年代為良渚文化時期,;第3層位灰黃土層,土質緊密,,距地表20-70厘米,,厚25-45厘米,夾雜有較多的紅燒土顆粒,;第4層為青灰土層,,土質緊密,距地表50-100厘米,,厚10-55厘米,,夾雜一定數(shù)量的紅燒土顆粒;第5層則集中分布于整個發(fā)掘北區(qū)的東南角,,為灰白土層,,土質潮濕純凈致密;第6層位黑土層,,土質松軟,距地表90-100厘米,,厚0-40厘米,, 主要分布于北T5131、 北T5132,、北T5135等探方,;第7層為黃綠土層,土質緊密潮濕,,距地表80-165厘米,,厚0-60厘米,夾雜一定數(shù)量的紅燒土塊和紅燒土顆粒,;第8層為綠灰土層,, 土質松軟較淤,距地表85-165厘米,、厚0-45厘米,;第9層為灰黃土層,,土質緊密細軟,距地表130-200厘米,,厚0-65厘米,;第10層為黑色泥炭層,土質致密潮濕,,為一層泥炭夾一層淤泥,,再夾一層泥炭,形成夾心餅干狀的堆積,,距地表135-245厘米,,厚15-65厘米;第10層下為土質致密純凈的青黃色生土,。
2001年—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對駱駝墩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包括墓葬52座,、甕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貝類及螺殼堆積1處、祭祀遺跡4處,,其中有甕棺葬等,。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1座,、灰坑2座,,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3座、灰坑3座,,以及廣富林文化時期的文化堆積等,。遺址內共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約400件,以及各類動物骨骼標本約2000件,。陶器器形有足為側三角形的鼎,、罐、圈足器,、豆,、缽、釜、 盉等,,紋飾多弦紋,、交叉刻劃紋及鏤孔等,陶片有夾砂黑,、灰,、褐、紅陶,。石器有靴形石刀等,。
駱駝墩遺址是太湖西岸重要的歷史地理坐標,它的發(fā)現(xiàn)推動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時確立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新的文化類型——駱駝墩文化類型,。駱駝墩遺址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填補了環(huán)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成功連接了環(huán)太湖流域文化圈研究的缺環(huán),,證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為更加深入地研究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譜系,、源流,、共存與交流,研究馬家浜文化,、跨湖橋遺存,、駱駝墩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文化共同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所構成的史前文化格局提供了佐證,,對研究太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古代文明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003年3月,駱駝墩遺址被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駱駝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對駱駝墩遺址制定了保護規(guī)劃,,規(guī)劃包含圍繞遺址的生態(tài)綠化,設定駱駝墩遺址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包含管理服務區(qū)、博物館陳列展示區(qū),、史前文化展示區(qū),、農耕文化展示區(qū)與濱水濕地漁獵休閑區(qū)。
駱駝墩遺址文化含有相當于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遺存以及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駱駝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共同開發(fā)了長江下游的環(huán)太湖地區(qū),,加速了長江下游的文明化進程,,并導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時代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