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窯址分布廣泛,主要包括小窯墩遺址,、澗潨窯遺址,、真武殿窯群、前墅龍窯,、筱王村古窯群,、前進窯遺址等。
小窯墩遺址,,在宜興市丁蜀鎮(zhèn)周家村分洪橋邊,,窯址為龍窯結構,東西長約50米,,寬處近20米,,高約10米。小窯墩窯屬我國古代南方的越窯青瓷系統(tǒng),。文化堆積包含3個不同時期,。下層為西晉時期遺存,中層為唐代堆積,,上層為宋代堆積,。
澗潨窯遺址,在宜興市丁蜀鎮(zhèn)桃淵村澗潨自然村,。龍窯利用土墩自北向南傾斜的地勢建筑窯基,。窯基尚有空室、擋火墻,、窯床等部分保存較好,。窯基殘長 28.4米,窯床寬度不等,,窯頭2.3米,,中段2.65米,尾部已殘缺,。澗潨窯遺址燒制產(chǎn)品比較簡樸,,以生產(chǎn)民間日常使用的碗、缽,、罐,、盤(碟)、燈盞為主,,兼燒盆,、瓶等其他產(chǎn)品,。產(chǎn)品的原料是淘洗處理過的粘土,胎質(zhì)斷面淺灰或黃灰,。施釉方法采用浸釉和蕩釉,。
真武殿窯群,在宜興市新街鎮(zhèn)水北村真武殿,,窯群堆積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 300米,南北寬約80米,,其中分布有窯址10余處,。窯址形制皆為龍窯。
前墅龍窯,,在宜興市丁蜀鎮(zhèn)前墅村,,通長43.4米,窯身外壁寬約3米,,內(nèi)壁底部寬約2.3米,,高約1.55米。窯身左右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西側設裝窯用壺口(窯門)5個,。燃料主要為煤、松,、竹枝等。
筱王村古窯群,,在宜興市西渚鎮(zhèn)五圣村,。主要分布在筱王、大地,、中窯,、下窯、五圣,、潘山岕,、包家等自然村,已發(fā)現(xiàn)的窯址有二十余處,。窯址直徑小的約30余米,,大的近百米,堆積高5-10米不等,。筱王村古窯群燒造時間主要在宋代,,部分窯址延燒至明初。筱王村窯群窯址分布范圍較廣,,共有窯墩90余座,,除西渚五圣村外,,在溧陽市戴埠的神山、東干,、宥里等地亦有分布,。從堆積看,其延燒時間長,,產(chǎn)量大,,是宋代宜興日用陶瓷的重要產(chǎn)地之一 。
前進窯遺址,,在宜興市丁蜀鎮(zhèn)解放西路茅庵山南坡,,為龍窯結構,頭南尾北,,依山而建,。窯身內(nèi)壁用長條形磚發(fā)券,外壁敷以黃石塊與白土,。窯身兩側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 90對,,東側建有窯門3個。其坡度窯頭部分21-25°,,中間為18°,,窯尾為5-8°,窯址殘長84米,,窯基寬8.7米,。窯身內(nèi)壁中部底寬3米,高2.45米,。
宜興窯址小窯墩遺址文物為青瓷器,,胎質(zhì)堅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黃,,器形主要有盞,、碟、缽,、洗,、盤、碗,、罐等日用器,,以碗、盆,、罐,、燈盞等青瓷器為主,大都為缸、甕等日用粗陶,。宜興窯址澗潨窯遺址文物以生產(chǎn)民間日常使用的碗,、缽、罐,、盤(碟),、燈盞為主。宜興窯址真武殿窯群文物主要為罐,、碗,、碟、執(zhí)壺,、枕等青瓷日用器,,也有少量褐釉瓷器以及碾輪、碾槽等粗砂陶器,。宜興窯址前墅龍窯文物主要以盆,、甕、罐,、壺等日用粗陶為主,,間燒少量紫砂器。宜興窯址筱王村古窯群文物主要有四系壇,、四系罐,、小缸、執(zhí)壺,、瓶,、盆等,灰褐色胎,。宜興窯址前進窯遺址文物主要為大缸,、盆、酒壇,、陶臺等,。
宜興窯址在中國古代陶瓷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宜興窯址古代陶瓷器,,燒制歷史悠久,器物種類齊全,,窯址分布廣泛,,瓷片堆積豐富。同時,,宜興窯址古代陶瓷器存世較多,,不僅為研究宜興陶瓷歷史和陶瓷文化等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也對中國南方古代青瓷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1982年3月,,宜興窯址澗潨窯遺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宜興窯址小窯墩遺址被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1月,,宜興窯址筱王村古窯群被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宜興窯址真武殿窯群被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0月,,宜興窯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宜興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1月,宜興窯址前墅龍窯被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制定《宜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明確做好宜興窯址的保護修復等方面工作,。
宜興窯址所在的宜興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fā)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泥質(zhì)、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nèi)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圣思的“圣陶杯”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珍藏于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宜興陶器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宜興(紫砂)是被江蘇省經(jīng)貿(mào)委認定的江蘇省傳統(tǒng)工藝美術特色產(chǎn)業(yè)基地。
宜興窯系是繼景德鎮(zhèn)窯系等國內(nèi)8大窯系之后的第9大窯系,,且為中國國內(nèi)以陶器為代表的窯系,。“窯系”是建立在“窯”基礎上的一個特定文化體系,在中國國內(nèi)陶瓷界普遍認同的8大“窯系”是近代陶瓷學者根據(jù)當時各地窯場產(chǎn)品的工藝特點及社會影響,,劃分的多個瓷窯體系,,但這8大“窯系”均以瓷器為代表。窯系的確立必須有歷史,、規(guī)模,、特色、影響,、傳承,。宜興從新石器中期的夾砂紅陶到“五朵金花”等陶器,宜興的制陶史從未斷絕,。宜興境內(nèi)窯場分布廣泛,,其中明代前墅龍窯是中國龍窯史上的活化石。
宜興窯址分布于江蘇省宜興市境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