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huán)境
在遙遠(yuǎn)的新疆布爾津縣,阿爾泰山深處的喀納斯湖區(qū),生活著大約2000名圖瓦人,。圖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圖志》所記載的"烏梁海"人,世代沿襲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圖瓦村夾在兩山之間,,不寬的山谷,,剛好供這么80多戶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顯得開闊,,村莊因而也顯得安詳。村莊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頂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蔥綠的樹林遮掩得若隱若現(xiàn),。
在夕照中,,圖瓦村里那些帶有尖頂?shù)摹㈩H具瑞士風(fēng)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絲絲溫暖的金黃色光芒,。小屋旁邊的松樹三三兩兩地散布著,,全都高大筆直。村中還長有白樺樹,,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樹中間,,因為枝干雪白,便很顯眼,,再加上蓬勃的樹冠,,似一把把大傘。在圖瓦村的背后,,就是中俄邊境上的友誼峰,,西伯利亞的風(fēng)從友誼峰吹過來,隨著地勢降低,,驟然變暖,,便孕育出了這片濃密的山林。
圖瓦村是個長條狀的村子,,由于木頭小屋方方正正,,村莊看上去也顯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一進(jìn)入松林便了無痕跡,。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脈像是一雙大手,將這個村莊呵護(hù)在掌心,。
村中有人騎馬,,在路上快速奔馳。村子不大,,從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費什么事,但或許由于長久騎馬的習(xí)慣,,他們?nèi)酝π芈柤?,把馬打得飛快,。馬呢,,大概也喜歡這樣奔跑,從家門口躥起,,箭一般馳向另一處人家,。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閃,,便又停住,,人從馬上下來,進(jìn)了房子,,留著馬在外面,,低頭啃吃地上的草。
人和家畜在許多事情上都堅持著共同的原則,。
在圖瓦村,,隨便進(jìn)入一戶人家,主人都會熱情款待你,。你剛坐下,,就端上酸奶、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餅,、油篩子等。吃的食品你可以隨便挑,,但奶茶卻是必須要喝的,。主人把茶給你倒好,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的酥油和奶皮子,。酥油入茶很快就化開,,飄起幾朵金黃色的油花,,奶皮子在茶中也很快會被浸開,軟軟地漂在茶水表面,。喝一口,,順勢將奶皮子吸入嘴里,一嚼,,馬上有一股美妙的酸味彌散開,。一般人喝奶茶,第一碗都是邊嘗邊喝,,不知不覺喝完了,,等在旁邊的主人馬上就會給你添上第二碗。
你從人們嚴(yán)肅的神情中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什么,,只好把第二碗也喝了,。喝完了,人們才會告訴你,,在圖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須喝兩碗,因為你是用兩條腿走進(jìn)來的,。喝完兩碗奶茶,,你再用兩條腿走出去,吉祥平安,。
圖瓦人打架,,兩個人打得鼻青臉腫,甚至要出人命了,,旁觀者在一旁只是看,,沒有任何反應(yīng)。曾有人不懂圖瓦人打架的規(guī)矩,,上去拉架,,結(jié)果那兩人馬上不打了,一起過來打他,。原來,,兩個圖瓦人打架,是要爭英雄的,,你去拉他們,,他們就會認(rèn)為你看不起他們兩個人,所以會一起來打你,。
"一年之中,,7個月冬天,5個月夏天,。"這是圖瓦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歷史沿革
喀納斯圖瓦村居民是自稱蒙古族的圖瓦人,,圖瓦亦稱 “土瓦”或“德瓦”、“庫門恰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xiàn)中就有記錄,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的士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與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個民族,。
圖瓦人保存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xí)慣和語言,,圖瓦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組相近,因此圖瓦人均會講哈薩克語,,與蒙古語不同,。圖瓦人學(xué)校基本上是普及蒙古語,。在生活習(xí)慣上,,圖瓦人除歡度蒙古傳統(tǒng)的敖包節(jié)外,還有當(dāng)?shù)氐泥u魯節(jié)(入冬節(jié)),,漢族人的春節(jié)與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圖瓦人信仰佛教。但薩滿教對他們影響也較深,。圖瓦人的房屋皆用原木筑砌而成,,下為方體,上為尖頂結(jié)構(gòu),,游牧?xí)r仍住在蒙古包,。
喀納斯圖瓦村與喀納斯湖相互輝映,融為一體,,構(gòu)成喀納斯旅游區(qū)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和民族風(fēng)情,。
關(guān)于圖瓦人的來源,有代表性的說法一是500年前從俄國和外蒙古遷來的,;二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下來的部分士兵繁衍的,,因為這里曾發(fā)掘過烏梁海左旗的大印,,許多圖瓦人自稱自己是“烏梁海蒙古”“烏梁海種人”;三是清初從伏爾加河流域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對此,,中央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系專門從事突厥語言文化與中亞問題研究的程適良教授認(rèn)為圖瓦人是遷徙形成的。是一個獨立的,、地地道道的中國土著民,。據(jù)他介紹,圖瓦人最早曾聚居在葉尼塞河上游,、薩彥嶺以北的廣大區(qū)域,,并在那里游牧和生息繁衍,公元17世紀(jì),,由于沙俄勢力的進(jìn)入,,他們被迫遷至薩彥嶺以南的唐努烏梁海地區(qū),即今天的俄羅斯圖瓦自治共和國和蒙古國的巴彥烏列蓋省,,少部分向西遷到我國的阿勒泰地區(qū),。
今天生活在阿爾泰山區(qū)的圖瓦人就是那時遷來的;還有一部分是1881年從哈薩克斯坦的馬爾卡湖一帶遷來,。當(dāng)時圖瓦人遷徙到的這些地區(qū),,都是中國領(lǐng)土,從公元6世紀(jì)至19世紀(jì),,中央王朝一直委派官員行使管轄權(quán),。這些,在《北史》,、《隋書》,、《新唐書》、《蒙古密史》以及明清的古代文獻(xiàn)均有準(zhǔn)確的記載,。后來沙俄將薩彥嶺以南的唐努烏梁海地區(qū)(約7萬平方公里)攫為已有加上外蒙古的獨立,,遂出現(xiàn)今天這樣的狀況。談到此,,程教授感到非常痛心,,他說:“沙俄侵占中國7萬平方公里領(lǐng)土的時間是19世紀(jì)中葉以后,比香港割讓的時間還晚,,并且是非法侵占的,。”因為俄羅斯和蒙古的圖瓦人多,、又是一個獨立民族,,所以許多人誤認(rèn)為我國的圖瓦人是從俄羅斯和蒙古遷來的。
敖包節(jié)
熱情的圖瓦人向客人敬獻(xiàn)哈達(dá),他們背后的石堆就是敖包,。
6月8日,,是居住在喀納斯的蒙古族圖瓦人的敖包節(jié)。
6月6日早上就動身,,7日傍晚時分,,我們進(jìn)入白哈巴村。目力所及之處都是圖瓦人的木屋,,我們驅(qū)車直接前往吳花家住宿,。一進(jìn)入院子,就聞到奶香,,顧不得旅途勞累,,徑直走到廚房,女主人正在制作牛奶酒,,那可是為敖包節(jié)準(zhǔn)備的食物,。
在村中隨處轉(zhuǎn)一圈,發(fā)現(xiàn)家家都在殺羊燉肉,,釀 尋找色彩艷麗的秋色 相約同行旅行更精 彩 12星座的旅游目的地驢行日志,,記錄旅程 制奶酒,清潔房間,,各家的院子里都搭晾著洗干凈的衣服,,女主人還將節(jié)日的盛裝取出,一派節(jié)日前的喜慶,。
祭祀
8日一大早,,我們趕到離白哈巴村近5公里的敖包?!鞍桨笔敲晒耪Z譯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意為用木、石,、土壘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 眼前的敖包已經(jīng)有30年歷史了,,用石頭壘起,,六棱形造型,此時有三位圖瓦人正拉起印有經(jīng)文的彩色經(jīng)旗,,將白樺樹條插在敖包六邊,。
10時左右,,不時有圖瓦人抱著石頭走向敖包,將石頭慢慢放入敖包,,還有人帶來了羊頭,,虔誠地放到敖包最外面一圈的大石頭上。到了11時,,人群一下多了許多,,一家家攜手走向敖包,繞敖包走一圈,,然后半跪在敖包前,,雙手合什,用石頭抵前額,,默念祈禱,,最后將石頭慢慢放入敖包。
在離敖包十米外,,圖瓦人都是男子聚一堆,,女子和孩子聚一堆,分別排列成10人左右一個小圈,,將每家?guī)淼牟紬l,、牛奶酒、羊肉,、奶疙瘩等放到前排為喇嘛留的位置前面,。
過了11時,喇嘛來了,,一身磚紅的喇嘛服,,嚴(yán)肅的表情,徑直走到敖包旁邊,,念著經(jīng)文,,將手中象征吉祥的爬山松枝葉依次放到敖包指向六個方向的大石頭上。
祈福
12時,,敖包節(jié)正式開始了,,先是喇嘛念經(jīng),半小時后,,到場的圖瓦人全部起立,,依次走過喇嘛面前,將經(jīng)過喇嘛祝福的布條拿起,,走到敖包前在白樺樹上系上彩色布條,。 等人們都系好布條后,整個人群圍著敖包轉(zhuǎn)著圈,大聲喊著“呼啦依,,呼啦依(意為祝福)”,!聲勢浩大,非常壯觀,。我被這種熱情的氣氛感染了,,站起身來也加入到圖瓦人的行列,大聲喊著“呼啦依”,。游牧為生的圖瓦人,,用經(jīng)旗、石頭,、布條,,表達(dá)自己祈禱生活吉祥,憧憬牛羊肥壯的愿望,。
熱鬧的綁布條活動結(jié)束后,,喇嘛又開始念經(jīng),所有人手里都握著一節(jié)爬山松,,隨著喇嘛的話語,,一遍遍舉過頭頂,大聲喊著“呼啦依”,,感謝賜予食物的天地,。
15分鐘后,開始分發(fā)食物,,大家席地而坐,,不分男女都舉著瓶子喝奶酒,不到20分鐘,,就有人醉了,,站起來東倒西歪,坐下來還在尋找奶酒,,怪不得來之前就有人告訴我白哈巴村又叫“酒鄉(xiāng)”呢,。
境外圖瓦
圖瓦(Tuva)是亞洲腹地的一個古老地名,大體上包括西伯利亞南端葉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圖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jì)-6世紀(jì)。公元13-18世紀(jì)時,,圖瓦處于蒙古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擊潰準(zhǔn)噶爾部蒙古軍隊后,,圖瓦歸屬滿清統(tǒng)治,,稱“唐努烏梁海”,設(shè)四十八佐領(lǐng)(佐領(lǐng)是八旗制度的基層單位),。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lǐng)之地,。
清朝覆亡后,,1914年,烏梁海成為沙俄的“保護(hù)國”,。俄國十月革命后,,俄國國內(nèi)戰(zhàn)爭波及圖瓦,中國軍隊趁機收復(fù)烏梁海中東部三十六佐領(lǐng),,但很快被蘇聯(lián)紅軍擊敗,,之后烏梁海東部九佐領(lǐng)決定歸附外蒙古,中部則在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受蘇聯(lián)保護(hù),。1944年結(jié)束獨立,加入蘇聯(lián),。蘇聯(lián)解體后,,圖瓦于1992年成為俄羅斯聯(lián)邦的一個共和國。
圖瓦人總數(shù)現(xiàn)有20萬左右,,約3萬人分布在蒙古國境內(nèi),。
木刻楞
禾木村位于布爾津縣北側(cè),總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人,,其中圖瓦人846人,占總?cè)藬?shù)的74%以上,,是圖瓦人口最多,、最集中,同時也是民族傳統(tǒng)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村莊,。禾木喀納斯民族鄉(xiāng)政府就設(shè)在這里,。從布爾津縣到禾木村近170公里,是3個圖瓦村中最遠(yuǎn),、也是惟一不通公共汽車的村,,沿途要穿越高山峽谷、森林草原,、茫茫戈壁,。我們搭乘一輛林業(yè)檢查站的212吉普車,中午12時出發(fā),,到夜里11時才到達(dá),。司機卻說:“趕上這個季節(jié)天氣好,,還算順當(dāng)!”
藍(lán)天白云,、高山,、森林、草地成群結(jié)隊的牧群……一片片的木刻楞房構(gòu)成了獨特的景觀,,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圖瓦人的標(biāo)志。
禾木河是布爾津河的一條支流,,全長68公里,,平均寬25米。禾木村政府所在地的木刻楞房屋就分布在禾木河?xùn)|南岸的一片梯狀臺地上,,長1.5公里,,寬1公里,共有250多棟,。許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用木欄圍起來,,并在附近建有牲畜棚圈。
這里的木刻楞房屋帶有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特征,顯得原始古樸,。房頂外用木板釘成“人”字形雨篷,,房體四周用單層圓木堆成。圓木的直徑大都有三四十公分,,兩頭鑿成榫眼,,中間鑿出一道槽溝,溝內(nèi)墊上干苔蘚,,這樣既穩(wěn)定又保暖,、還可以防雨防風(fēng)。頂上蓋一層木板,,木板外是草和土構(gòu)成的保暖層,,土約15公分厚。還有一種很古老的簡易木屋,,只有門,,沒有窗,大都采用半地下形式,,頂部都是圓的,,外面加一層很厚的土,正中留一個排煙的露天孔,。許多屋頂上長滿了很厚很高的野草,初見還以為是墳堆,,等見到有炊煙才認(rèn)出是房子。聽說這種房子是圖瓦人仿蒙古包的形式而建的傳統(tǒng)住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旺宗的家在村內(nèi)的西南角,共有2棟5間木刻楞,,前面2間舊的,,后面3間新的。舊房建于1938年,,是村內(nèi)最老的木刻楞房屋,,中途經(jīng)過兩次維修,已不能住人,。新房建得很大也很結(jié)實,,樣式和內(nèi)地有屋脊的房子差不多,只是窗戶較小,,空間較矮,,主要是防寒的需要。3間房的重點部位掛了幾塊顏色很艷的掛毯,,據(jù)說這在圖瓦人中算最豪華的裝飾,。
圖瓦人之所以住木刻楞房屋,首先與當(dāng)?shù)氐奈锂a(chǎn)資源有關(guān),。這里地處阿爾泰山深處,,森林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qū)共有森林69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9111萬立方米,。這里海拔1300至2400米,屬阿爾泰山氣候區(qū),,冬季寒冷,、夏季潮濕,年平均氣溫低于零下2度,,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12至16攝氏度,,封雪期長達(dá)5個月以上,雪厚度一般在1至2米,。年平均降水量350至600毫升,,大多集中在夏季,并且蒸發(fā)十分緩慢,。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氣候條件下,,木刻楞既可解決保暖又可解決防潮,是最合適不過的,,被稱為天賜的房屋,。木刻楞房屋造價相對低廉,在當(dāng)?shù)亟ㄔ煲粭澠胀究汤惴课菀话阒恍枰粌扇f元,,講究一些的也只需兩三萬元,,這對圖瓦人來說是能夠承受的,。過去圖瓦人是游牧民族,以住蒙古包為主,,歷史上圖瓦人和俄羅斯人一直往來不斷,,20世紀(jì)30年代,為躲避戰(zhàn)亂,,大批圖瓦人曾紛紛逃往原蘇聯(lián),,后又陸續(xù)返回;當(dāng)?shù)匾苍性S多俄羅斯人居住過,,一直持續(xù)到50年代末,。一位叫賽丁的圖瓦人向我們證實,聽父輩們講:最早禾木喀納斯曾有3戶俄羅斯人家,,1918年又陸續(xù)遷來100多戶,。他們就是從俄羅斯人那兒學(xué)會建造木刻楞房屋的。
柵欄習(xí)俗
圖瓦村有127個柵欄,。這是我坐在村子對面的山坡上,,用了一個多小時才數(shù)清的。每家圖瓦人的房前都有柵欄,,大門就在柵欄的中間,;房后也有柵欄,大多用于圍住牛羊圈,。在房后柵欄的外面還有柵欄,,用于圍住菜地。一般人家有這么三道柵欄就夠了,,但有的人家卻有好幾道,,橫橫豎豎分布于房前屋后,似有許多東西需要圈住,。賽爾江家就有7個柵欄,,家用的4個,小商店兩個,,為了使家和小商店隔開,,中間又豎了一個。圖瓦人對柵欄很重視,,無論在哪里安家,,必修柵欄。圖瓦村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家人,,離村子很遠(yuǎn),,平時和村子里的人很少來往。我想,,他們家就沒有必要用柵欄了吧,,然而等我爬上山坡一看,,整整齊齊的四道柵欄分布于房前屋后,絲毫沒有懈怠之意,。
柵欄其實不難修,。村子后面就是成片的松林,一棵棵松樹長得筆直挺拔,,是做柵欄的好材料。圖瓦人從山上選好木料,,拉到門前,,一根一根打好連接口,往上一卡就行了,。
一般情況下,,蓋一座房子得兩三個月,但柵欄用兩三天時間就可以完成,。柵欄修好了,,就接著修大門。圖瓦人的大門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活動門,,人出出進(jìn)進(jìn),推動即可,;另一種是橫桿門,,柵欄的連接處別著三到四根細(xì)木頭,要出門了,,將這幾根木頭取下,。這種橫桿門簡單之極,卻有很高的地位,,不像那種活動門,,一推就可進(jìn)入,你走到這種門的柵欄外,,要先向主人喊叫一聲,,報上自己的姓名,說明來意,,主人才會出來給你開門,,誰也不能擅自動手。我想,,這種門肯定是圖瓦人的某種古老傳統(tǒng),,包含著他們的尊嚴(yán)和嚴(yán)厲的生存規(guī)則。
房子后面的柵欄一般都很長,,頗具流線美,。人們要去山上打柴了,,順著房子后面的柵欄出去,晚上再順著那條路回來,。時間長了,,每道柵欄旁便都有一條路,每家人都走自家柵欄下的那條路,,絕不輕易走到別人家柵欄下,。就連牛羊也認(rèn)得自家的柵欄,早出晚歸,,走到村口了,,就自覺散開,順著自家的柵欄返回,。在圖瓦村,,人和家畜在許多事情上都堅持著共同的原則。
酒文化
先前就聽說圖瓦人特別能喝酒,,忽然碰到了,,仍是大吃一驚。一個小伙子騎著馬從山里出來,,像是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打馬疾馳到一家小商店前,將馬拴好,,進(jìn)商店大呼店主拿酒,。店主遞給他一瓶酒,他遞給店主一張鈔票,。就在店主給他找零錢的這段時間,,他舉著酒瓶咕咚咕咚全喝完了。店主見狀,,問他還要不要,。他豎起一根手指頭,店主就又給他拿了一瓶,,重新找了錢,。他舉著酒邊喝邊往外走,等走到馬跟前,,又喝完了,。于是他轉(zhuǎn)身返回,又買了一瓶,,一邊喝著一邊上馬離去,。馬越跑越快,他的身子左右搖晃,但就是掉不下來,。走遠(yuǎn)了,,見他手一揚,白色的酒瓶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落入草叢,。
村里人喝酒,大都喝得平靜從容,。過節(jié)或遇到高興的事了,,他們便宰一只羊,買來一兩箱酒,,邀三五個好友,,坐在家中喝。這時候的禮節(jié)很多,,主人倒?jié)M一碗,自己先喝了,,然后給客人一一敬下去,。一輪轉(zhuǎn)畢,主人又喝一碗,,又敬下去,。一般的漢族人勉強可以喝完第一碗,但第二碗是無論如何喝不下的,。村里用來喝酒的碗很大,,一斤酒一般只能倒三碗。酒量不行的人,,喝第二碗酒后,,人和碗便一起落了地。對圖瓦人來說,,這只是熱身,,敬酒和斗酒還沒開始呢!主人敬三碗酒后,,便將酒瓶遞給客人中的一位朋友,,他馬上接住,敬一圈,,再遞給另一個人,。一天下來,一箱子酒往往不夠喝,,主人吆喝一聲,,老婆或孩子便出去又搬來一箱。最后,所有的人都喝醉了,,騎著馬,,由馬自己走回去。家里人知道外出的人肯定喝醉,,便亮著燈開著門等候,,聽見柵欄外有馬的叫聲,便知道喝酒的人回來了,。
“一年之中,,7個月冬天,5個月夏天,?!边@是圖瓦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冬天,,大雪將村莊與外界隔絕,,酒成了生活中的依賴。有人曾做過統(tǒng)計,,圖瓦村人有一年喝了45噸酒,,按人口算,一個人一天平均喝兩瓶半,。
時間長了,,每家屋后的酒瓶子便砌成了一面墻,陽光一照,,閃閃發(fā)光,。
村子里有整天只喝酒不干事的人,把自己的錢喝完了,,便去喝別人的酒,。慢慢地就把整個村莊全喝遍了。有些人喝壞了身體,,干什么都手腳抖個不停,,到了這種地步,人已經(jīng)無法再離開酒了,,只能借酒精麻醉被酒弄壞的身體,。
當(dāng)然,更多的人還是無比快樂地喝了一輩子酒,。多林的父親年輕時善飲,,到年老后,仍有能喝兩三瓶的酒量,。打獵的時候,,他帶上一瓶酒,等到獵物出現(xiàn)就打開瓶蓋,一邊喝一邊瞄準(zhǔn),。趁著酒興,,他居然彈無虛發(fā),百發(fā)百中,。一次,,他被兩只狼逼到一個山洞里,子彈已經(jīng)打光,,槍也不慎掉入山谷,,他一著急,從腰中抽出酒瓶,,準(zhǔn)備擊狼,。一只狼爬上斜伸入山洞的一根朽木,慢慢向他逼近,。他隱藏住身子,,待它接近后,突然閃出,,一瓶子砸向狼的腰,。他當(dāng)了一輩子獵人,知道狼的腰和麻稈一般細(xì)脆,,輕微一擊,就斷了,。那只狼被他打個正著,,慘叫一聲,落入谷底,,在一堆石頭上摔得粉碎,。
然而,另一只狼突然向他撲來,,他只覺得眼前有條黑影一閃,,左臂發(fā)出一陣鉆心的疼痛。那只狼已用雙爪攀在自己的腰上,,咬住了他的左臂,。他怕狼竄起咬自己的脖子,便慌忙用右手去按狼的頭,。狼死死咬住左臂不放,,無論他怎么按,就是不松口,。他一急之下,,打開酒瓶蓋,將瓶口塞入狼嘴里去,使勁給它灌酒,。狼叫了一聲,,身子一軟,跌倒在了地上,。它大概被酒嗆住了,,在原地打滾,好不容易才把酒瓶子甩了出去,。他走過去一看,,便笑了。狼和人不一樣,,喝醉后,,渾身抖個不停。他見那只狼的皮毛不錯,,就又一揮手,,一瓶子將它的腰打斷,用一根粗藤縛住,,拉回了家,。那張狼皮他每天晚上鋪在身下,成了溫暖無比的褥子,。
最美古村
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fā)布,。
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xié)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歷時8個月,,共評出“專家學(xué)會組”、“媒體大從組”與“網(wǎng)絡(luò)手機人氣組”三類獎項,。
“媒體組”與“人氣組”分別以媒體投票及網(wǎng)友,、手機用戶投票的方式各產(chǎn)生12個獲獎地方。而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濃墨重彩推出的“專家學(xué)會組”獎項則別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島,、海岸、瀑布,、冰川,、峽谷,、城區(qū)、鄉(xiāng)村古鎮(zhèn),、旅游洞穴,、沼澤濕地等15個類型。
其中,,喀納斯湖畔圖瓦村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zhèn)古村之一,。
喀納斯圖瓦村居民是自稱是蒙古族的圖瓦人。圖瓦人村落是蒙古族圖瓦人生活的村落,。圖瓦亦稱“土瓦”或“德瓦”,、“庫庫門恰克”。 圖瓦村位于喀納斯湖南岸2-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從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游的必經(jīng)之路,。海拔1390米,。
圖瓦人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xiàn)中就有記錄,。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士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的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