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jīng)樓,,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主樓高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jīng)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臺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后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南京東部中山陵東、靈谷寺西的林海中,,溪流綠樹掩映著一座仿清喇嘛廟的古典建筑,,它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這里就是保存展示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史跡的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jīng)樓,是中山陵園眾多紀念性建筑之一,,原由中國佛教會捐建,,初為收藏佛經(jīng)所用。建筑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個部分,,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師盧奉璋設計,,1936年冬竣工,。來到孫中山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中央石階上矗立的一座孫中山全身銅像,。這尊銅像高2.9米,,重達一噸多,以孫中山向民眾發(fā)表演說的姿勢為造型,,氣勢磅礴,,栩栩如生。這尊銅像是孫中山生前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
藏經(jīng)樓飽含歷史滄桑,??箲?zhàn)前,藏經(jīng)樓曾珍藏了一批珍貴文物和佛經(jīng),,這些文物和佛經(jīng)都是該樓落成后各地佛教界人士贈送或薦送的,。抗戰(zhàn)爆發(fā)后,,藏經(jīng)樓遭到嚴重破壞,,僧房、碑廊毀于日軍炮火,,文物與佛經(jīng)也不知去向,。新中國建立后,地方政府多次撥款,,逐步修建了主樓,、僧房和碑廊。1986年11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在這里舉辦了內容豐富的孫中山先生史跡及著作展覽,。藏經(jīng)樓首次接待了由港澳各界人士組成的大規(guī)模的海外謁陵代表團及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孫中山先生的親屬孫穗英、孫穗華,、戴成功及許許多多海內外知名人士先后來此參觀,,1987年5月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將藏經(jīng)樓辟為"孫中山紀念館",。1989年5月30日,,在孫中山先生奉安60周年前夕,該館正式對外開放,。
孫中山紀念館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1934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發(fā)起募建,。
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又名藏經(jīng)樓。主要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現(xiàn)辟為孫中山的經(jīng)典菱處,,還展出奉安大典珍貴史料,。
主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jīng)堂,,并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jīng),、閱經(jīng)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jīng)室,。
樓后回廊壁面鑲砌有馮玉祥將軍捐贈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6講138塊,計15萬5千余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登上雄偉的中山陵,,向東眺望,,在密林深處的萬頃綠浪中,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典建筑,,猶如仙境中的瓊樓玉宇,,這就是南京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包括藏經(jīng)樓,、《三民主義》碑廊,、中山書院等建筑。藏經(jīng)樓是一座中國傳統(tǒng)式建筑,,包括主樓,、僧房、碑廊,,是抗戰(zhàn)前總理陵園的紀念建筑之一,,1938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藏經(jīng)樓主樓和《三民主義》碑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孫中山紀念館主樓前為一橢圓形的廣場,,四周花木扶疏。廣場北側兩段石階上便是主樓,。第一段石階正中矗立著孫中山先生銅像,,銅像高2.6米,重一噸多,,是孫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尊銅像曾矗立于新街口廣場的中央,時間長達24年,,為許多南京市民所熟悉,。第二段石階平臺上置有一對銅鼎,系南京化學工業(yè)總公司于1989年開館之際捐贈。主樓是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筑,,挑檐飛角,,氣勢不凡,檐脊覆黃色琉璃瓦,,主脊與垂脊以龍鳳,、獅頭吻合,脊頂中央飾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整座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三樓正中懸有一方直額,,上書“藏經(jīng)樓”三字,,黑底金字,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手筆,,大門門楣橫匾上書有“孫中山紀念館”六個大字,,這是已故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所書,。
藏經(jīng)樓外觀為三層,,中間還有一夾層,共四層,。底層大廳里連續(xù)不斷播放《總理奉安大典》資料錄像片,這部錄像片是根據(jù)當年孫中山先生病逝,、安葬時拍攝的實況影片錄制的,,真實地再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病逝、公祭,、建陵,、迎櫬和奉安的全過程,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
大廳的四壁鑲嵌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巨匾,。正面壁上鐫刻有胡漢民手書《總理遺囑》,兩側是孫中山手書“人類進化,,世界大同”對聯(lián),。
三樓室外回廊四壁設《永恒的紀念》大型圖片資料展,展示各國領導人及知名人士晉謁中山陵的歷史鏡頭,。展櫥里則展出有關孫中山先生的書籍,。三樓和四樓是孫中山紀念館的主體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共有五個展廳,,分為七個部分,。展線長180米,,展出歷史圖片共315幅,還有各種文物,、模型近百件,,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而光輝的一生。陳列設計新穎,,制作精良,,在陳列方法上采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科技-T-段,,大大增強了展出效果,特別是四樓結尾部分的大型電腦噴繪《世紀偉人》,,生動地詮釋了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所闡述的從孫中山,、毛澤東到鄧小平20世紀三位偉人在我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主樓后的碑廊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大型碑廊,。碑廊長125米,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建有僧房五間,,兩翼有回廊及碑亭二座相連。廊壁嵌有馮玉祥將軍贈送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愛國將軍馮玉祥對孫中山先生十分崇敬,,早在1920年秋,馮玉祥就開始同孫中山聯(lián)系,,此后,,孫中山不斷地做馮玉祥的工作。1928年底,,中山陵墓已即將建成,,陵園正在積極籌備孫中山安葬事宜,馮玉祥通過孫科向孫中山葬事籌備處表示,,愿意捐一批河南嵩山青碑石,,在中山陵園鐫刻孫中l(wèi)JJ的《三民主義》全文,得到同意后,,他精心挑選了90多塊碑石,,運到南京,準備鐫刻在中山陵正對面的邵家山上,,并在那里建造一座13層的紀念塔,。1930年爆發(fā)了蔣、馮、閻的中原大戰(zhàn),,馮玉祥要在中山陵園邵家山刻碑建塔的事也就化為泡影,。直到1935年,中國佛教會在中山陵墓東側建造藏經(jīng)樓,,這批石碑才被用來在藏經(jīng)樓后面建造了一座碑廊,,鐫刻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全文。馮玉祥所贈送的90多塊碑石不夠,,又從河南嵩山選購了40多塊碑石,,精心鐫刻了《三民主義》全文,共16講,,15.5萬字,,由民國時期14位書法家書寫,全部是楷書陰刻,,風格各異,,造詣精湛,堪稱當代書法藝術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由北美安提瓜華人、香港意利輝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健先生,、董事蔣明先生捐資興建的中山書院于199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70周年紀念日落成,,正式向海內外開放,成為孫中山紀念館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山書院位于藏經(jīng)樓西側,,占地2800平方米,樓外鋪以草坪,,廣植各種名花佳木,。主樓為兩層仿古建筑,整個建筑典雅秀麗,,令人賞心悅目。書院主要用于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學術研究,、文化交流。樓下辟三個陳列展廳,,廳內展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謁陵的照片及《孫中山著作及學術研究成果展》,。另在東廳還舉辦《中山陵收藏書畫精品展》,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著名書畫家林散之,、蕭嫻,、武中奇、費新我、黃養(yǎng)輝等人的書畫精品,。
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是孫中山紀念館下屬機構之一,,位于藏經(jīng)樓東側有六百年歷史的靈谷公園無梁殿內,展出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蠟像,。這些蠟像組成22組場景,,形象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重大歷史事件,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歷史風貌,。蠟像按真人大小1:1制作,,造型準確,形態(tài)逼真,。
孫中山紀念館在史料陳列,、文史研究和館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先后出版了《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中山陵園史話》,、《民國名人與中山陵》、《孫中山手書碑刻》,、《吳敬恒碑刻》等,,并刊出《中山陵文史信息》與各地同行交流。孫中山紀念館與海內外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建立了廣泛交流和合作關系,,每年都要舉辦大型聯(lián)誼活動并進行學術交流,還與臺灣國父紀念館,、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館建立了聯(lián)系和交流,。孫中山紀念館是中山陵園景色較佳處之一,鶯飛草長的江南三月,,梅花,、杏花、桃花,、茶花次第開放,,這里花團錦簇,暗香浮動,,美不勝收,;七月流火,這里濃蔭匝地,,溪水潺潺,,悠長的蟬鳴伴著徐徐清風給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愜意;到了桂子飄香的金秋,,坐落在萬株桂園中的紀念館香氣襲人,,使人們久久徜徉,,不忍離去,更有那深秋,,似火的楓林,,頓使您吟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佳句,;而瑞雪后的孫中山紀念館,,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則令游人更有一番情趣,。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載,,版權聲明
反饋
公交9路,、游1路、游2,、游3路可到達,。中山陵園內有旅游小火車可以到達,或可以租用陵園內的8-10座的電瓶車,。
抗戰(zhàn)勝利后,,當時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曾打算修復這座宮殿建筑,還把藏經(jīng)樓列入應修復六項工程之一,,但由于國民黨在內戰(zhàn)中迅速潰敗,,國父陵園僅對主樓作了一些小的維修。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撥款對主樓加以維修,,一度辟為江蘇省國畫院,當時,,一些書畫名家曾來此作畫,。“文革”中,,這座隱蔽于密林中的宮殿建筑也沒有逃過劫難,,再次遭到人為的破壞。碑廊殘存的碑文竟被全部鑿毀,。十年浩劫過去,,黨和政府對藏經(jīng)樓的修復給予高度重視,省,、市領導人多次親臨藏經(jīng)樓指導修復工作,解決具體問題,。從1982年到1989年,,國家和地方先后撥款200多萬元修復了主樓,,重建了碑廊和僧房。1985年3月12日,,藏經(jīng)樓主樓修復后,,辟為孫中山紀念館對外試行開放。隨后,,經(jīng)過兩年的準備,,1989年6月1日,孫中山奉安中山陵60周年之際,,孫中山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又撥款200萬元,,對紀念館的陳列進行了全面改造,,整修一新的紀念館不僅充實了內容,外觀也變得更為絢麗多姿,??箲?zhàn)前,南京民眾出于對孫中山的崇敬,,曾要求在南京的市中心新街口廣場上豎一尊孫中山銅像,。當時的南京市政府也曾計劃另鑄一尊,后來因為抗戰(zhàn)爆發(fā),,這一計劃未能實現(xiàn),。1942年11月,孫中山誕辰72周年前夕,,汪精衛(wèi)為了籠絡民心,,粉飾自己的賣國罪行,將中央軍校內的這尊孫中山銅像移到新街口廣場中心,,從此,,這尊銅像在新街口廣場度過24個春秋。1966年“文革”期間,,一些無知的紅衛(wèi)兵竟要砸毀新街口廣場上的孫中山銅像,。南京市委根據(jù)周總理的指示,把銅像運到中山陵保存,。1968年6月,,又移到中山陵廣場南面的孝經(jīng)鼎石座上。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
198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紀念日,,修葺一新的藏經(jīng)樓已決定辟為孫中山紀念館,。主樓外觀為三層,實際中間還有一層夾層,。底層為大廳,,大廳中央矗立一座孫中山先生半身銅像,,神態(tài)逼真。這尊孫中山銅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戴廣文創(chuàng)作,,南京晨光集團公司鑄造,。大廳正面壁上是陰刻的胡漢民手書《總理遺囑》巨幅匾額,兩側對聯(lián)是孫中山手書的“人類進化,,世界大同”,,藍底金字,隸書陰刻,。大廳四壁嵌掛著反映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出國宣傳”,、“商討革命”、“振聾發(fā)聵”,、“討袁護國”四幅大型木刻浮雕,,每幅浮雕高2.5米,寬2米,。浮雕人物呈象牙白色,,底色為木質本色,整個畫面在質樸中透出歷史氣勢,,輝映著大廳莊嚴,、肅穆的氣氛。二樓是一座走馬樓,,四周有回廊,,可憑欄俯視底層大廳?;乩缺北跒殚L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匾,鐫刻孫中山先生-T--書的《建國大綱》全文,,這是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畢生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木匾底色為寶藍色,金字陰刻,。另三面壁上懸掛反映孫中山革命生涯的ll幅油畫,。這些油畫,以孫中山領導和發(fā)動的民主革命的歷史為主線,,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刻畫了光耀中華的杰出歷史人物,反映了風起云涌的群眾革命運動,,給觀眾以深刻的啟示和教育,。 十年動亂中,三民主義碑廊的碑文遭到人為的破壞,。1986年11月,,經(jīng)中國文物局批準修復碑廊,,由中央財政部撥款,省市各方面專家共同研究修復方案,,根據(jù)南京市檔案局所保存的碑刻原文及拓本,逐一按原樣重刻,。到1989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64周年前夕全部竣工,,1991年并進一步將全部碑刻鑲配玻璃框,加以妥善保護,。
孝經(jīng)鼎
孝經(jīng)鼎位于中山陵廣場南端的正中,,是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學師生捐建的。因為鼎內有六角形銅碑,,上刻戴季陶母親黃氏所書寫的《孝經(jīng)》全文,,所以稱為孝經(jīng)鼎。
孝經(jīng)鼎由張鏞森設計,,金陵兵工廠(今南京晨光集團公司)于1932年鑄造,,造價1.3萬元。高約4.25米,,腹徑1.21米,,重約1萬斤。銅鼎外觀為圓形,,三足二耳,,由三節(jié)構成,可以拆卸開來,。鼎壁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字,,這是孫中山對革命軍人的要求,,他要求革命軍人必須區(qū)別于一切為軍閥賣命的舊式軍人。
音樂臺
音樂臺位于中山陵以南,,由美國三藩市(舊金山)華僑與遼寧省政府捐款建造,。關頌聲、楊廷寶設計,,利源公司承建,。1932后秋天動工,次年夏天落成,。占地4200多平方米,,造價9.5萬元。音樂臺的全部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材料,。它的平面為半圓形,,圓心處建造舞臺,臺高3.3米,。臺背部建弧形大壁,,以匯集音浪。照壁長22米,,寬13.3米,,用水泥假石鑲面。壁頂端雕回龍花紋,,回紋下有石獸頭三具,,內導水管,水由獸石噴出,,成弧形射線,,注入臺下池中,景象十分動人,。臺前邊緣有三層波紋形層梯,。臺下緊圍前沿,有一汪月牙形蓮花池,,池底有伏泉,,水甚清澈,終年不涸,。池前依坡就勢,,修整成以50米為半徑的半圓形盆狀大草坪,放射形直道與半圓形圈道使之分割成12塊小扇形的草坪,,作為聽眾席,,可容納3000余名觀眾。沿草坪外緣繞以鋼筋水泥回廊,,廊長150米,,寬6米,上架花棚,,紫藤攀緣,,下置石凳,供游人坐憩,。音樂臺整個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建筑精美,是中山陵重要的紀念性建筑之一,,現(xiàn)已成為南京市普及高雅藝術的首選陣地,。
流徽榭
流徽榭建于中山陵二道溝筑壩蓄水的人工湖之上,俗稱中山陵水榭。
這座優(yōu)美的亭子,,是當時的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的,,造價1.1萬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1932年冬天落成,。
流徽榭長14米,寬10米,,頂為卷棚式,,蓋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筑為鋼筋水泥鑄筑,十分堅固,。亭的四周圍有1米高的欄桿,,游人可在此憑欄眺望紫金山的湖光山色。亭內地面鑲有八角形紅色小磁磚,,亭中設有水泥座欄,,供游人坐憩。整個亭子三面環(huán)水,,只有南面有石階與駁岸相接,。流徽榭是紫金山下一處風光綺麗的景點,這里山青水秀,,湖平如鏡,,乳白色的水榭倒映入湖,襯以綠樹藍天,,構成一幅夢幻般的畫面,,沁人心脾,是游人攝影,、作畫的理想之所,。
“流徽榭”三字楷書匾額,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徐向前元帥題寫,。
光化亭
光化亭坐落于中山陵陵墓廣場東側的小山丘之頂,,是一座由海外廣大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捐款所建的石亭,是陵園眾多紀念性建筑較為精美的,。它通體灰白,,高雅莊重。光化亭為八角形,,高12.2米,。亭下兩層平臺,下層平臺基邊長22米,上層平臺,,對邊距12.6米,。亭有圓形柱12根,外圈8根,,內圈4根,,內圈沿柱設有石凳。光化亭由建筑學家劉敦楨設計,,全部用巨大的福建花崗石建造,,福建著名雕刻鋪蔣源成石廠承建。850噸石料經(jīng)過石匠們的精心雕鑿,,不施一根鐵釘,、一塊木片,將屋脊,、屋面,、檐椽、斗拱,、梁柱,、雀替、藻井等裝飾部件,,巧妙組合成這座中國傳統(tǒng)的八角形石亭,。
行健亭
行健亭是陵園一座紀念性建筑,由廣州市政府捐款所建,,著名建筑師趙深設計,,王競記營造廠承建,1933年夏落成,。
行健亭為方形,,邊長為9.3米,高12米,,重檐攢尖頂,。亭的每個角有4根支柱,4個角共16根柱,,均飾以紅漆,。行健亭為鋼筋水泥構筑,外形美觀,,堅固實用,。亭內橫梁、額枋,、藻井,、雀替都飾以彩繪,兩重亭頂均覆以藍色琉璃瓦。在萬綠叢中的行健亭,,恰如一枚彩色斑斕的明珠,,光彩熠熠,生輝不已,。
行健亭四周,,設有水泥欄桿,高40厘米,,可供游人坐憩,。這里是中山陵陵墓大道與明陵路相接之處。凡到此的游人,,無論是到中山陵,,或是前往明孝陵,都已是頗感勞累,,亟思覓一坐處暫憩片刻了,。見了此亭,自然進來略坐片時,,消除疲乏。古人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行健亭以此命名,,是較好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