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出生年份尚無確切說法,。根據(jù)她第一次結(jié)婚的時間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時間推定,她可能生于665年(麟德二年)前后,, 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后一名子女,。
太平公主5、6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奸污未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決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家繼承人的身份,,流放并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8歲時,以替已經(jīng)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家,,她卻一直住在宮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diǎn)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yuǎn)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經(jīng)出家來避免和親。
過了很多年,,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唐高宗和武后面前跳舞,。唐高宗和武后大笑著問她:“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這樣,?”她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唐高宗知道太平公主的意思,于是她挑選駙馬,。?
公元681年(永隆二年,,開耀元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槎Y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面非常豪華,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墻。?
武則天對女兒非常寵愛,,她認(rèn)為薛紹的嫂嫂蕭氏和成氏出身不夠高貴,,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蕭氏出身蘭陵蕭氏,,并非寒門相勸說,,才使她放棄了這個打算。薛紹的兄長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來頭太大而怕惹來禍?zhǔn)?。不過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間,,安分守己,并未有不軌事件傳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結(jié)束于688年,。因為薛顗參與唐宗室李沖的謀反,,牽連到薛紹,但薛紹本人并沒有參加這次謀反,,是武則天覺得太平公主嫁錯郎了,。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zé)一百,,餓死獄中,。當(dāng)時太平公主最小的兒子才剛滿月。事后,,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戶,。
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罷(一說是因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
公元690年(載初元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武則天為了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而處死了武攸暨的妻子,。這次婚姻被認(rèn)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hù)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武則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結(jié)婚的兩個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家的兒媳而避免了危險,,婚后太平公主替武攸暨生下兩個兒子、兩個女兒,。
武攸暨性格謹(jǐn)慎謙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yǎng)男寵,,與朝臣通奸,并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jìn)獻(xiàn)給母親武則天(即蓮花六郎張昌宗),。?
太平公主“喜權(quán)勢”,,武則天認(rèn)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只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yè),。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只有為自衛(wèi)而鏟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有記載稱,,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另有記載稱,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同樣的,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
武周末年,,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并通過一系列聯(lián)姻將武李兩家聯(lián)系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斗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quán)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擁護(hù)者。
公元701年(大足元年),,二張因進(jìn)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家。
公元702年(長安二年)八月,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lián)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絕,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guān)系。但不久后的公元703年(長安三年)九月,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guān)系徹底破裂,。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李家的擁護(hù)者,、宰相張柬之發(fā)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于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zhèn)國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國相王”,開府,封五千戶。?
李顯復(fù)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她受到李顯的尊重,,李顯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韋后與安樂公主亂權(quán),,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
公元707年(景龍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jī)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李顯流淚進(jìn)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忍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殘害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幸免于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也有野史記載稱,,上官婉兒因崔湜的原因,,與太平公主成為情敵,并投入韋氏陣營)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六月,,李顯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后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后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后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并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fù)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為唐朝公主權(quán)勢之頂峰。?
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后,,權(quán)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jīng)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dāng)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jīng)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復(fù)之后,,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其余經(jīng)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云擔(dān)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shù),。由于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甚至超過了李旦皇帝,,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太平公主的田產(chǎn)園林遍布于長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買或制造各種珍寶器物時,,足跡遠(yuǎn)至嶺表及巴蜀地區(qū),為她運(yùn)送這類物品的人不絕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也處處模仿宮廷的排場,。
李旦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在此期間,,太平公主曾勸說李旦下旨,搜集編撰了上官婉兒的著作,,保留了這位才女的作品,。
《新唐書》:“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后常謂‘類我’,。”?
《資治通鑒》:“太平公主沉敏多權(quán)略,,武后以為類己,,故于諸子中獨(dú)愛幸,頗得預(yù)密謀,,然尚畏武后之嚴(yán),未敢招權(quán)勢,;及誅張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韋后,、安
樂公主皆畏之,又與太子共誅韋氏,。既屢立大功,,益尊重,上常與之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后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jìn)退系其一言,,其余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shù),權(quán)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
王琚:“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兇猾無比,大臣多為之用,?!?
劉肅:“太平公主,沉斷有謀,,則天愛其類己,。誅二張,滅韋氏,,咸賴其力焉,。”?
蔡東藩:“公主為天子元妹,,宰相多出門庭,,六軍供其指揮,似亦可以止矣,,而必猜忌玄宗,,陰謀廢立者何哉?婦女不必有才,,尤不可使有功,,才高功大,則往往藐視一切,,一意橫行,,況有母后武氏之作為先導(dǎo),亦安肯低首下心,,不自求勝耶,?卒之天授玄宗,心勞日拙,,欲借口于星變,,而反迫成睿宗之內(nèi)禪,欲定期以起事,;而又促成玄宗之討逆,,身名兩敗,不獲考終,,嗟何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