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科爾沁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冊封為莊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福臨即位,為順治帝,,尊為圣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于昭西陵,。雍正,、乾隆累加謚,謚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
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yǎng)、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歲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為其側福晉,。哲哲為大福晉。
后金天聰初,,皇太極正式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為大妃,稱中宮大福晉,;布木布泰被封為西側妃,,稱西宮福晉。但當時未有東西宮福晉的形式,,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宮位居第二位,,僅次于哲哲大福晉。
天聰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圖(后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
后金天聰六年二月,,巴雅爾戴青之女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嫁皇太極為東側妃,稱東宮福晉,。布木布泰在后宮地位降到第三位,。
天聰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圖(后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
天聰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為固倫淑哲長公主),。
后金天聰八年八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嫁皇太極為側妃。
后金天聰九年十月初七日,,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給大臣葉赫部德勒格爾臺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聰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不久寵冠后宮。
后金天聰九年七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囊囊大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娜木鐘嫁皇太極,。
布木布泰之姐海蘭珠、林丹汗遺孀陸續(xù)嫁與皇太極,,使布木布泰在后宮的地位反復下降,。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后宮,僅科爾沁貝勒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布木布泰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后來的順治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宮的地位并不顯赫:
中宮-清寧宮皇后,稱國君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莊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東宮-關雎宮宸妃,,稱東大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莊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宮-麟趾宮貴妃,,稱西大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即懿靖大貴妃),,居第三位,。
次東宮-衍慶宮淑妃,稱東側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宮-永福宮莊妃,,稱西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時(1638年3月15日)在盛京皇宮的永福宮生皇九子福臨,。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
順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
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親政,,上徽號曰昭圣慈壽皇太后,,簡稱昭圣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
順治十八年世祖崩,皇帝福臨的第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布木布泰尊為太皇太后,,稱昭圣太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昭圣太后生活內(nèi)斂儉樸,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jié)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并支持兒孫的事業(yè)。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圣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并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shù)。
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yǎng)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愿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shù)年之壽,?!比欢匀灰?guī)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謚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根據(jù)她的遺愿,靈柩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并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于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墻內(nèi),,反而形成阻隔,。
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
康熙帝: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yǎng)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雍正帝:統(tǒng)兩朝之養(yǎng)孝,,極三世之尊親,。
趙爾巽:世祖、圣祖皆以沖齡踐祚,,孝莊皇后,,當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殷憂啟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楊珍:孝莊是公認的明清之際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關特別困難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而且保護培養(yǎng)了順治,、康熙歷史名君,,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于統(tǒng)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像慈禧那樣垂簾聽政,,始終處于幕后,,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蘇躍:皇太極把她看作一位聰明穎慧,,賢達有為的賢內(nèi)助,;順治帝福臨則把她看做惡毒殘忍,了無親情的仇人,,而不是母親,;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愛穩(wěn)重感情至深,又頗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對手看來,,她卻是一位頗具心計,不可戰(zhàn)勝的出色的女政治家,。歷代女子中,,我對孝莊敬重有加,其賢德為后宮爭相效仿的對象,,其才能卓越,,又為正統(tǒng)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范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莊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jīng)過數(shù)天的努力,,終于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此事件廣為流傳,,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繹,,但詳細記載并不見于正史,真實性學術界尚有爭議,。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突發(fā)腦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都虎視眈眈于皇位。但最后皇位落在了只有六歲的福臨身上,,或許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fā),,為避免內(nèi)亂而作退讓,。但促成這一舉動的,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孝莊的幕后活動,。
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歷史上的蘇茉兒的確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姑,,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廝守達60余年,,二人之間實際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關系,。
太后下嫁攝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學界尚有爭議,。太后下嫁之說,,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是明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主張?zhí)笙录拚f的還有其它一些論據(jù):其一,,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其二,,據(jù)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nèi)院”,;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下嫁多爾袞而有難言之隱,。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實》,針對太后下嫁說的各種根據(jù),,一一予以駁難,。孟森認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不足為據(jù),至于所謂到“皇宮內(nèi)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再者孝莊不愿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并不乏實例,。閻崇年也認為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于“太后下嫁”的史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福臨即位不久,孝莊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而福臨恰恰不喜歡這位皇后,且這位皇后愛嫉妒,。福臨無法容忍,,堅決要求廢后另立。順治十年(1653)八月,,孝莊見兒子實在沒有回轉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莊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
董鄂氏被接入宮中皇貴妃在后宮的地位僅次于皇后,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要冊立董鄂氏為皇后,這一切造成了母子間的隔閡,。后來董鄂氏去了,他甚至把一切統(tǒng)統(tǒng)歸集到太后身上,,連太后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
在“獨嗜圖史”的孝莊影響下,,玄燁從小對讀書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這一嗜好伴其終身,。他“矢志讀書”,“早夜誦讀,,無間寒暑,,至忘寢食”,無論任何時候,,只要一捧起書本,,幾乎忘掉一切。保姆樸氏擔心他年齡太小,,讀書過多而有傷身體,,不止一次將書藏起,希望能使他休息一下,。但他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便立刻索回,繼續(xù)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對于孫兒的勤奮苦學,,孝莊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憂喜摻半,,不無責備地對玄燁說:“哪有像你這樣的人,“貴為天子”,,卻像書生趕考一樣苦讀呢,?”
玄燁繼位初期,有一天,,當著眾臣之面,,孝莊問玄燁身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燁答道:“臣無他欲,,惟愿天下義安,生民樂業(yè),,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決意做賢明之君,,富國裕民的強烈愿望,,顯示出孝莊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