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規(guī)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也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tǒng)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huán)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yī)學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后,,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后必須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維吾爾族愛吃馕、抓飯,、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諾魯孜節(jié)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jié)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yè)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jié)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jié)意譯為“開齋節(jié)”。按伊斯蘭教教規(guī),,節(jié)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jié)前,,各家習慣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jié)日食品。節(jié)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jié)祝賀。
艾德萊絲綢,,是維吾爾族人生產,,并且是維吾爾婦女喜愛用于做服裝的土產絲綢,主要產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車縣等地。艾德萊斯“意為“扎染”,。這種絲綢采用我國古老的扎經染色工藝,,按圖案的要求,在經紗上扎結,,進行分層染色,,整經、織綢,。染色過程中圖案因受染液的滲潤,,有自然形成的色暈,參差錯落,,疏散而不雜亂,,既增加了圖案的層次感和色彩的過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萊絲綢紋樣富有變化的特點,。維吾爾族婦女特別喜愛這種綢料,,給它起了個雅號“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意為“布谷鳥翅膀的花”,,隱喻它能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
艾德萊絲綢制作方法
① 煮繭:將整好的絲卷在大軸上再套在手搖轉軸上分成均勻的股,由經驗豐富的匠人在一股股絲線平攤成的畫稿上作出墨稿:巴旦木,、木板紋花,、梳子花等、畫好后由扎結人進行扎結。
② 染色:依據色彩多少分層分次進行,,染料是天然的植物和礦物,花綢最終的效果取決于染色過程中圖案輪廓受染液的滲潤,,其自然形成的色暈,,好像用干筆擦出的效果,,各種顏色呈現參差錯落,疏散而不雜亂的特色,,既增加了圖案的層次感和色彩的過渡面,又形成紋樣富有變化的特色,。這即為艾德萊絲綢的精髓所在,“艾德萊絲”扎染之意的由來就是因為“一扎一染”是關鍵所在,。色染好后就該“整經”了,即:將扎著的結都剝離,,然后將絲曬干的過程。這一切工作都完成以后就該織綢了,。在木制織綢機上,隨著梭子無數次來回穿梭,,艾德萊絲綢就織好了,。
葡萄干根據選用葡萄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無核白,、特級綠、王中王,、馬奶子、男人香,、玫瑰香、金皇后,、香妃紅,、黑加侖、沙漠王,、巧克力、索索葡萄干等,。包括有籽、無籽,、綠的,、紅的,、金黃的、黑紅,、紫的、黑的各種各樣,。根據口味不同有香甜、酸甜,、特甜等各種口味。晾曬適宜的地區(qū)就是新疆吐魯番,。吐魯番的葡萄干全國聞名。
葡萄干制作方法
吐魯番氣候炎熱而干燥,,用磚搭成的晾房四面墻上有許多墻洞,,中間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將成熟的無核葡萄搭上,經過熱風的吹,,很快就能得到高質量的葡萄干。在日光下曬干的葡萄干容易發(fā)酸,,口感不好,而吐魯番有著得天獨厚的的自然條件,,夏季地表溫度可達七十多攝氏度,,當地人還曾沙窩烤雞蛋。就是在這樣炎熱又干燥的地方才能制作出我們吐魯番所獨有的葡萄干,。制干的葡萄應選擇皮薄,、果肉豐滿柔軟、外表美觀,、含糖量高的品種,一般以“無核白”,、“無子露”和有子的“玫瑰香”、“牛奶”等為原料,。果實要充分成熟,又不可太熟,。將成熟的無核葡萄搭上,,經過大約經過40天的干熱風吹晾即成,。這種陰干法制成的葡萄干,質量優(yōu)良,,呈半透明狀,不變色,。
葡萄干主要功效
補氣補血,、提高人們身體的代謝機能,、.使腸胃機能好轉、緩解便秘,。
中國維吾爾族的花帽極富民族特色,可以稱為維吾爾族裝飾藝術的結晶,,也是維吾爾族服飾的顯著的特征。
花帽的種類很多,,人們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愛好和習慣來選擇不同的花帽,。女性的花帽斑讕艷麗,,男性花帽淡雅樸素,,青年花帽活潑華麗,老年花帽則凝重端莊,。南疆的和田、于田,、民豐一帶上了年紀的婦女,喜歡在蓋頭頂上靠前端處戴一頂如酒盅般大小的花帽,,叫作“克奇克太里柏克朵帕”,是用黑褐色或黑綠色的羊羔皮制成的,;而南疆的維吾爾族男子則喜愛戴黑底白花,、色彩對比強烈而格調又很典雅的“巴旦木”花帽,、花色鮮艷的“古蘭姆”花帽,、綠底白色、素凈淡雅的“齊曼”花帽,;東疆的維吾爾族男子則又喜愛紅綠相間、繡織花卉紋樣的花帽,。冬用皮,夏用綾,。
花帽分類
巴旦木花帽:巴旦木花帽是維吾爾人經常選擇穿戴的花帽之一,,其圖案是用巴旦木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而成,,顏色多用白花黑底,。此外,,巴旦木花帽有好幾種不同的樣式,,常穿戴的有“喀什巴旦木”花帽、“莎車巴旦木”花帽,、“雙巴旦木”花帽和“曲曲熱巴旦木”花帽(因所繡的巴旦木花紋較小而得名,“曲曲熱”原意為“餛飩”,,在這里引申為小巧可愛之義)等等類別,。
阿訇花帽:阿訇花帽主要是由伊斯蘭教宗教人士穿戴。由于花帽常于纏頭巾(?????)一并使用,,為了使纏頭巾趨于穩(wěn)固,就決定了它比其它花帽稍長又尖的樣式,。
曼波爾花帽:花帽頂繡四組圓形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常用黑色為底色,,所繡花紋多以黃,、桃紅色整花為主,,帽治繡出蝴蝶?;y樣式及顏色因與滿族服飾常用的花紋及顏色頗有相同之處,故也稱之為滿族式花帽,。
夏帕克帽:在維吾爾語里意為“瓜皮”,故又稱瓜皮帽,。它作為男式花帽,常在春夏期間穿戴,,有四色花帽,、兩色花帽、黑布繡花帽,、白色繡花帽四種式樣。瓜皮帽基本樣式雖與阿訇花帽相似,,但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花帽頂部比后者稍低,而又無角,,常用花帽底色為黑、白,、深藍色,,多選用線布為主要布料。瓜皮帽還有另外一種式樣,,與一般常見的式樣有所不同。這種瓜皮帽式樣的主要特點為三瓣,,有里子,鑲有花邊,,用彩色絲線在每一瓣中央繡以盛開的花朵樣式,而其周圍用淡紅黃色絲絨以聯(lián)環(huán)“§”形樣式繡制而成,。由于花與帽子里子一并繡制,,即使穿戴時間較長,,反復洗也不失其原色。
衣力買花帽(勾帽):勾帽與其它花帽樣式基本相似,,因帽線用勾兒鉤制而成,故而得此名,。主要由吐魯番和哈密地區(qū)的維吾爾人所穿戴。
托爾花帽(勾織花帽):此帽基本樣式與瓜皮帽相似,,是用純白粗棉線鉤成的一種幾何紋繡花帽。勾織花帽唯獨用白色,而且無鑲飾物,,用勾織方法制成。此帽由于自身的通風特點,,在盛夏期間尤為受到維吾爾男士的格外青睞,是男子在家中常備的一種小帽,,夏季可作便帽,,冬季可作補帽,。
托克亞:它是一種不繡花絲絨小帽,由男士所穿戴,。此帽頂部平正,邊兒寬又高,,帶里子,,用黑絲絨、黑條絨或黑色布絎制而成,。
奇曼花帽:也是普通常見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花紋以枝桿連結或線條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圖案似地毯排列,也稱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識分子戴的多。
再爾花帽:即金銀線盤繡花帽,,是姑娘、婦女喜愛一種花帽,所繡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瑪日江朵帕: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常戴的花帽之一,。
金片花帽:用壓,、鏤花紋金片綴在帽上加以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現在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以上為維吾爾花帽常被穿戴的樣式,,但這種分類是依據不同的花帽制作方法而定的。由于維吾爾花帽的穿戴又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維吾爾花帽究其制作方法和工藝特點可分為:絲線,、結繡,、絲線平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十字花繡,、勾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種類,。
⑴香甜瓜果吃不敗:吐魯番葡萄哈密的瓜,,葉城的石榴人人夸,庫爾勒的香梨甲天下,伊犁蘋果頂呱呱,,阿圖什的無花果名聲大,下野地的西瓜甜又沙,,喀什櫻桃賽珍珠,,伽師甜瓜甜掉牙,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庫車白杏味最佳,。一年四季有瓜果,來到新疆不想家,。
⑵鐵床擺在大門外:因為吐魯番太熱了,,夜里大家都喜歡在房外睡覺,外面夜風涼爽,,又沒有蚊子咬,,當地民風淳樸,素來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好風尚,,所以人們都放心在屋外睡覺,一覺能睡到日上三竿,。你看到的這種“鐵床擺在大門外”的情景,,在吐魯番的許多鄉(xiāng)村,甚至在吐魯番市區(qū)內,,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
⑶男人愛把花帽戴:在新疆,,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xiāng)村,你都會看到一種令你嘖嘖稱奇的現象:這里的維吾爾族男人多戴者一頂布滿花紋的繡花帽,。有人打趣說“沒有北京人不敢說的話,,沒有東北人不敢打的架,沒有廣東人不敢吃的東西,,沒有新疆人不敢戴的帽子,。”你只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維吾爾,、哈薩克等兄弟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偏愛綠色,這些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有崇尚綠色的傳統(tǒng),,認為綠色是和平、希望、生命的象征,,所以男子也帶以綠色為基調的綠花帽,,婦女喜愛披綠色的頭巾,家里門窗多要涂上綠色油漆,,墻上多噴上淡綠色石灰,,清真寺,、陵墓的穹隆,、外墻多砌上綠色的琉璃瓦,庭院內外種上果樹,、葡萄,,一片蔥綠,春意盎然,。
⑷井底全部連起來:我國有馳名于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長城,、運河、坎爾井,。而坎爾井就產生于新疆?,F在,吐魯番的坎爾井,,已成為一大旅游景觀。說起坎爾井,,它對當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的浩大,,它賦予干旱的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勘稱是世界一絕,。提到“井”字,一般人都會想到井的狀態(tài),,想到井水是井底里的一潭靜水,。而吐魯番的坎爾井卻是許許多多的豎井,順著從高到低的地勢排列成行,,從井的底部相互鑿通而形成的一道地下暗渠,。是它,把地下豐富的潛流水集中起來,,不斷的輸送到地面上,,供人們灌溉,、使用。
住宿:市區(qū)賓館的住宿條件也不錯,,價格分為淡季和旺季兩種,夏季標間一般在220-60元之間,。
最佳旅游季節(jié):吐魯番光照時間長,大陽輻射較強,,應準備雨傘,、墨鏡,,最佳旅游季節(jié)為4月中旬至10月,,8月至10月可品嘗甘甜可口的各類水果;新疆早晚溫差較大,,應準備相應薄厚的衣服,。
景區(qū)位置:吐魯番市高昌區(qū)312國道收費站以東600米
景點級別:3A
門票價格:35元人
注意事項:景區(qū)內主要居民為維吾爾族,,應尊重民族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