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語歷史十分悠久,,還保留著許多遠古時的印記,,比如“站”是普通話中最普通的詞匯,而贛語族群卻說成“企”,,商周時的華夏族就是這么說的,。“企”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繪了一個側(cè)立的“人形”,,特別強調(diào)了“腳掌”,,生動的表示了“站立”的意義。后來隨著隸書的出現(xiàn),,“人”和“企”開始分離,。在“企鵝”一詞中,“企”字仍然保存了古義,,說明它不是普通的鵝,,而是站立著的鵝。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贛語就已經(jīng)開始初具規(guī)模了,。贛語的發(fā)展歷史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秦漢時期,在秦國統(tǒng)一六國之后,,由于經(jīng)濟政治上的需求,,組織了一系列、強制性的人口遷移,。這時候贛語由此開始茅芽,。而在兩晉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現(xiàn)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這時候的贛語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漢語方言,。
南昌建成于漢初,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潁陰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史料表明當時豫章郡的人口規(guī)模位列全中國第四,。古贛語在吸收中原漢語的過程中,,本身的語言特點也就逐漸成型。處于“吳頭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關系,,而贛語中依舊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吳語和古楚語詞的積淀,西漢揚雄在其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達85次,,其中單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記·貨殖列傳》中則注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同時,,《方言》中提及的吳越,、吳揚越、吳楚等地亦被認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區(qū),,該時期的贛語是一種獨具特色,、有別于周畿雅言的語言。
隋唐時期,經(jīng)過盛唐二百多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但之后隨著不斷地外來文化影響,,贛語因此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詞匯,如新傳入的中亞文化中的伊斯蘭詞匯,、佛教文化的梵語詞等,。
到了五代十國的割據(jù)時期,贛語的全部本征最終完全得以確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區(qū)成為全國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經(jīng)濟社會得到快速發(fā)展,,人口劇增,,江西第一次大規(guī)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間拉開序幕,南昌,、吉安一帶的人口不斷向湖南東北的湘陰和湖南西南部的洞口,、新化等地移民。
五代以后,,外地人移入湖南,,多來自東方,,主要是江西,。據(jù)相關統(tǒng)計,外地人移入湖南者,,五代至北宋,,江西占十分之九;南宋至元代,,江西占六分之五,;在后續(xù)的幾百年間,贛人又由贛北,、贛中繼續(xù)向湖南,、湖北東南的江漢平原及鄂東山區(qū)、安徽南部的安慶,、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
閩北是福建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福建的邵武,、光澤、建寧,、泰寧,、將樂、順昌等閩北縣市在宋
朝以前這里曾經(jīng)通行閩北語,南宋時福建閩北發(fā)生過多次的農(nóng)民起義導致當?shù)厝丝诖罅夸J減,,一些文人描寫了當時的慘況:“前村不復炊煙起,,長似清明寒食時”,“江閩五十邑,,荊棘五千里”,。在朝廷的獎墾下,江西撫州,、信州一帶的人大規(guī)模向福建閩北移民,,填補當?shù)氐娜丝诳臻g,嚴燦在《兵火后還鄉(xiāng)》中寫道:“舊時巷陌今誰住,,卻問新移后來人”,。這“新移后來人”便是翻過武夷山的贛人。這些定居者大體按路程的近遠而遞減,,邵武軍最多,,南劍州所屬的將樂、順昌其次,,建州所轄的西片崇安,、建陽又次之?!陡=ㄊ≈尽穼⑦@次移民稱之為“第二次贛人入閩”,。
洪武三年,南豐遭戰(zhàn)亂天災,,縣民始遷徙外流,,常山居多。在后續(xù)數(shù)百年間,,南豐縣不少農(nóng)民迭遭戰(zhàn)亂和天災遷徙外流江西玉山,、浙江常山、江山等地,,最終形成贛閩浙贛語方言島,。
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設武平千戶所,,簡稱武所,。據(jù)民國《國武平縣志》,明朝有三十五姓軍籍調(diào)住武所,。其中來自江西贛語區(qū)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豐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王,、丘,、艾,、李、余,、車,、吳、周,、許,、舒、程,、鄔,、董、劉,、洪等十五姓均來自撫州,。形成福建武平的軍家話。
清同治《醴陵縣志》:“洪武初召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據(jù)近人統(tǒng)計,,醴陵縣明代從江西遷入的有296族,。《茶陵縣志》:元至清代,,境內(nèi)人口遷徙頻繁,,據(jù)66部族譜記載,其間自贛,、粵,、閩,、浙,、皖等地入遷,衍為宗族的有30姓,?!逼渲汹M也是排在首位的。贛移民也帶來了他們的語言贛語,。因為贛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東部,,當時的湘東本就地廣人稀,移民又是批量聚居,,他們的母語得以保存下來,,湘東由北而南狹長地帶的贛語區(qū)也就由此形成。畢竟處于湖南境內(nèi),,隨著時間的推移,,湘語已經(jīng)在湘東贛語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又使得湘東贛語與江西境內(nèi)贛語差異不小。
順治十八年,,清朝頒布《遷海令》,,瀕海居民遷居內(nèi)陸,由此產(chǎn)生“湖廣填陜西”的說法,??滴跄觊g,清政府鼓勵移民墾荒,,并頒布優(yōu)惠條文,,這使得大量皖、鄂,、湘,、贛的居民遷入陜南地區(qū)?!渡棠峡h志》記載,,全縣人口從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5990余猛增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102299人,152年間人口翻了近20倍,。郭沈青指出“蠻子話”(江南話)指來自皖西南和鄂東南地區(qū)的贛語,。孟萬春、姜國棟將陜南方言同鄂東贛語和皖西南贛語相比較,,發(fā)現(xiàn)三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商南蠻子話與其祖語皖西南贛語相隔千山萬水,歷經(jīng)二百五十多年竟然還保留了很多的相同點,。除了語音之外,,許多特征詞也有驚人的相似?!?/p>
在長江以北的地區(qū)歷經(jīng)漢末喪亂,、三國紛爭、五胡十六國混戰(zhàn)以及隋唐宋三代的長期發(fā)展以后,,于元明清時期,,中央朝廷都將首都設置在北京(大都、燕京),,同時以此間形成的北方話作為“正音”,。長江作為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江西地域山脈縱橫,,河流交錯,,于是贛語受北方話的影響比較少,比如贛語至今沒有北方官話在這段時期發(fā)展所形成的卷舌音,、兒化等語音現(xiàn)象,,因此贛語與官話之間的差異也就此不斷拉大,。同時因為江西地理上幾乎和各個漢語接壤共界,使得其邊緣地區(qū)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邊語言影響,,贛語自身特點遂有所淡化,。江西處于中國歷史上歷次中原漢民南遷的中心地帶,江西進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出現(xiàn)了令后世驚羨的政治,、經(jīng)濟和人文景觀,因此贛語對我國文化,、文學有著重要的歷史影響,,并且是我國古典戲劇贛劇、采茶戲,、弋陽腔等重要藝術流派的說白語言,,故歷代有過不少夾雜贛語的作品。
在二十世紀初,,民國政府曾有計劃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及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而制定的國語。但因政治,、戰(zhàn)爭等諸多因素未能有效施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際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頻繁,,以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贛語受到北方官話的沖擊越來越大,,以致現(xiàn)如今年輕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經(jīng)不能使用純正的贛語,,甚至不再會使用贛語。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為未受過普通話訓練,,通常在說普通話的場合會夾雜濃厚的贛語腔調(diào),從而形成饒有趣味的“塑料普通話”,。
江西贛語區(qū)主要分布于贛北,、贛中,、贛東,、贛西一帶,面積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三,,是江西境內(nèi)第一大漢語方言,江西省主要方言,。
江西贛語分布于:
南昌市及所轄的南昌縣,、新建,、安義、進賢,;
宜春市及所轄的豐城,、樟樹、高安,、奉新,、靖安、宜豐,、上高,、萬載;
新余市及所轄的分宜,;
萍鄉(xiāng)市及所轄的蓮花,、蘆溪、上栗,;
鷹潭市及所轄的貴溪,、余江;
撫州市及所轄的東鄉(xiāng),、崇仁,、宜黃、樂安,、金溪,、南城、黎川,、資溪,、南豐、廣昌,;
吉安市及所轄的吉安縣,、吉水、峽江,、新干,、永豐、泰和,、安福,、永新、井岡山,、遂川,、萬安;
景德鎮(zhèn)市及所轄的樂平,;
九江市所轄的湖口,、廬山,、都昌、德安,、永修,、修水、彭澤,、共青城,;
上饒市所轄鉛山、橫峰,、弋陽,、萬年、鄱陽,、余干,;
此外,贛東北地區(qū)有贛語方言島,,分布于上饒市廣豐區(qū)的洋口,、鶴山、河北,、枧底,、比古以及上饒市玉山縣的文成、六都,、華村等鄉(xiāng),。
湖南贛語分布于湖南東部(包括洞口縣以及綏寧和隆回的北部),包括岳陽市市區(qū),、臨湘市和岳陽縣,、平江縣華容縣的部分,長沙市的瀏陽市,,株洲市的醴陵市,、攸縣、炎陵縣,、茶陵縣,,衡陽市的耒陽市和常寧市,郴州市的永興縣,、安仁縣和資興市,,邵陽市的洞口縣以及綏寧和隆回的北部。
現(xiàn)今湖北的東南一隅都是贛語的范圍,。這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移民運動,。作為文化的天然載體,移民對于語言的擴散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據(jù)研究,,在明清時期遷入鄂東北的移民中,江右人占到88%,,遷入鄂東南的在80%左右或略多,。但其后,鄂東北發(fā)展為江淮官話區(qū),,而鄂東南則成為了贛語的通行區(qū)了,。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8個縣的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都屬于湖北贛語區(qū),。
根據(jù)1997年出版的《安徽省志·方言志》第三篇《皖西贛語》所列示。安徽的贛語區(qū)主要是皖西大別山南麓和長江兩岸的安慶市的懷寧,、岳西,、潛山、太湖,、望江,、宿松、池州市的東至,、石臺,、貴池西部及東南角等八個市縣,在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安徽贛語被劃分為贛語懷岳片,,以懷寧話為代表。
福建
邵武,、光澤,、建寧、泰寧,,從西晉到隋代,,這里曾兩度劃歸江西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和臨川(今江西撫州)管轄200多年,因此他們歷來與江西交往較多,。宋元以后,,有大量江西人陸續(xù)前來定居。這里的方言原屬閩北方言,,后來逐漸贛語化,。就贛化的程度說,,建寧話最徹底,已極少閩方言的成分,,光澤話和資溪一帶的贛方言也十分相近,。邵武、泰寧則保存較多的閩方言成分,,但彼此的差異還不小,。除邵武、光澤的方言較為接近外,,三片之間還難以自由通話,。
據(jù)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所列示,福建省浦城縣盤亭鄉(xiāng)界牌村麻山話是贛方言島,。
據(jù)福建《武平縣志》,,武平縣的軍家話是贛語演變的方言島,分布于武平縣中山鎮(zhèn),。
浙江
據(jù)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列示的贛閩浙贛語方言島,。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的二都橋、宋畈,、獅子口,、白石、球川,、龍繞,、同弓、鉗口,、芳村,、東魯、新昌,、芙蓉,、毛良塢、招賢,、五里,、東案、大橋頭,、青石等18個鄉(xiāng)鎮(zhèn)共526個村,,以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移民為主。講的正是從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移植過去的贛語,。浙江的贛語方言島還分布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的溝溪鄉(xiāng)直塢村,、石果鄉(xiāng)麻蓬村、下鄭鄉(xiāng)下鋪村和苑村等17個村。
陜西
據(jù)2008年《郭沈青陜南贛方言島》所列示,,陜西的贛語飛地主要分布于商洛,、安康地區(qū)。被當?shù)厝朔Q為“蠻子話”(江南話),,這些分布于陜西南部安康,、商洛山區(qū)的“蠻子話”(江南話)與當?shù)氐闹性僭捄臀髂瞎僭拝^(qū)別甚大,,而與鄂東,、皖西南的贛語極為相似。其具體形成與歷史上清朝乾嘉年間鄂東,、皖西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移民有關,。
據(jù)調(diào)查,陜南地區(qū)有七個贛方言島,,其中四個分布在商洛地區(qū),,三個分布在安康地區(qū)。最大的商丹方言島,,分布在商南,、丹鳳兩縣北部的蟒嶺山區(qū),包括商南縣的14個鄉(xiāng)鎮(zhèn),、丹鳳縣的11個鄉(xiāng)鎮(zhèn),。根據(jù)1990年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商丹方言島的贛語使用人口為17萬人,;陜南方言島分布在山陽縣南部金錢河上游,,鶻嶺以南的山區(qū),使用人口約9萬,;柞東方言島分布在柞水縣東部的五個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安的洵河流域,使用人口約6萬余人,;木王方言島分布在鎮(zhèn)安縣西南的木王鎮(zhèn),,使用人口約1萬7千余人;漢北方言島分布在漢濱區(qū)北部的葉坪鎮(zhèn),、中原鎮(zhèn)大部及東鎮(zhèn)鄉(xiāng)部分,,使用人口約15000人;牛蹄方言島,,分布在漢濱區(qū)西南的牛蹄鄉(xiāng),,使用人口8千余人;中池方言島分布在石泉縣東部的中池鄉(xiāng),、迎豐鎮(zhèn),,使用人口約5888人。
贛語的系屬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基本上可以歸為二類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贛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因歷史,、文化等因素而多持有這種觀點。而且贛語使用人口亦較多認為贛語是屬于漢語方言的一種,,這多出自于學術宣傳,、政治考量、民族感情等諸多因素,,也因為贛語相較于粵語,、閩語和官話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二種觀點認為贛語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海外語言學家在做漢語言學研究時就把贛語和其他漢語分別作為單個語言研究,。因為從語言學角度上看,凡是互相之間不能通話的,,均應列為不同的語言,。而贛語和其他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口語上對話人是無以溝通的。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漢語基本上是“語言和語言”的關系,,而非“方言和方言”的關系。對照世界上對語言的定義分類,,同屬印歐語系的英語和德語之間的共用詞匯根據(jù)相關研究為58%,,法語和意大利語則為80%,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更達87.4%,。而這一系列語言都為不同類語言,。即使分屬不同語系的中文和日語之間的同源詞匯也有47.5%。而贛語和北方官話之間的互通詞匯僅為46.9%,。由此可見,,如果以“同源詞”作為指標來衡量語言的話,贛語和北方官話之間的差異已遠甚于“方言”之間的差異,。
中國東南一帶多為丘陵地貌,,這造成了現(xiàn)代社會以前交通的不便,人們之間交流受到限制,,因而古漢語在南方衍化生成了現(xiàn)如今的各類漢語,,即使劃分為同一漢語的內(nèi)部各方言之間也存在相當?shù)牟町悺ZM語區(qū)地貌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因此贛語有“三里不同調(diào),,十里不同音”的夸張說法,。贛語內(nèi)部可以劃分出若干種方言。
贛語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的五個省份,。根據(jù)“覃談非見系分韻”和“端系字古合口今韻母今讀合口、撮口或者主要元音為圓唇元音”這兩條音韻特征,,可以“懷玉山”和“袁江”為界,,將贛語劃分為“北區(qū)贛語”和“南區(qū)贛語”?!氨眳^(qū)贛語”即通行于鄱陽湖平原及周邊區(qū)域,,具有以上兩條音韻特征,而“南區(qū)贛語”則沒有,,但部分縣市亦有例外,。
而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贛語內(nèi)部可分為昌都片,、宜瀏片、大通片,、吉茶片,、撫廣片、鷹弋片,、耒資片,、洞綏片、懷岳片九片方言,。
以南昌話為代表,,通行于南昌市區(qū)、南昌縣,、新建,、安義、永修,、德安,、廬山、都昌,、湖口,、彭澤、高安,、奉新,、靖安、修水,、共青城等,;以及宜春市銅鼓縣的部分地區(qū),,景德鎮(zhèn)市區(qū);湖南省平江縣一帶,。
特點是去聲分陰陽,,入聲多數(shù)地方分陰陽,陰入調(diào)值高,,陽入調(diào)值低,。多數(shù)地方今聲母送氣與否影響到調(diào)類的分化。
以宜春話(也有以新余話為代表)為代表,,通行于宜春市區(qū),、上高縣、樟樹市,、新干縣,、新余市區(qū)、分宜縣,、萍鄉(xiāng)市區(qū),、豐城市、萬載縣和宜豐縣的部分地方,,以及湖南省的醴陵市和瀏陽市的部分地區(qū),。
特點是去聲不分陰陽。大部分地方入聲不分陰陽(分宜,、萍鄉(xiāng)市無入聲,,豐城、萬加載聲分陰陽),。除新余市外,,聲母送氣不影響到調(diào)類的分化。止攝開口三等精,、莊組字和知三,、章組字因為聲母的不同韻母而有差別,但豐城例外,。
以吉安話為代表,,通行于吉安市區(qū)、吉水,、峽江,、蓮花、安福和泰和,、永豐,、吉安縣、永新,、寧岡,、井岡山,、萬安、遂川的部分地區(qū),,以及湖南省的炎陵和攸縣,、茶陵的部分地區(qū)。
特點是絕大部分地方(永豐例外)沒有入聲,,(茶陵,、炎陵例外)去聲不分陰陽?!鞍?、發(fā)”等字韻母多位崁、嶗,。有豐富的鼻化韻,,吉安市、峽江例外,。韻母數(shù)目較少,,一般在三十幾個到四十多個。古清聲母入聲字除遂川外,,今都讀作陰平,。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今大多讀作去聲。遂川古清聲母入聲字今讀作陰去,,古全濁聲母今讀作陽去。萬安,、永豐,、醴陵有入聲調(diào)而無入聲韻。
以撫州話為代表,,通行于撫州市區(qū),、豐城(東部)、進賢,、東鄉(xiāng),、崇仁、宜黃,、樂安,、南城、黎川,、資溪,、金溪、南豐和廣昌的部分地區(qū),,以及福建省的建寧,、泰寧,、光澤、邵武等16個市縣區(qū),。
特點是古透定母今開口呼字度作聲母[h],,多數(shù)地方來母齊齒呼字讀作聲母[t],與端母讀法相同,。陰去或去聲大都讀作降調(diào),。入聲調(diào)值大都是陰入低、陽入高,。古透,、定母開口一等字聲母白讀為[h]。部分方言開口四等聲母白讀為[h]或[嶗,,合口一等白讀為[h]或[f],。宜瀏片和吉茶片少數(shù)方言也有此特點。入聲分陰陽入的方言,,陰入調(diào)值低,,陽入調(diào)值高,但廣昌例外,。古全濁上聲今有部分字讀作陰平,。吉茶片和鷹弋片少數(shù)方言也有此特點。撫廣片有些方言次濁上聲今也有一部分讀陰平,,如南豐,、廣昌。東鄉(xiāng),、資溪,、撫州市、黎川,、南豐,、廣昌韻尾-m、-n,、-ā-p,、-t、-k,。古來母字今齊齒呼多數(shù)方言讀作聲母[t],。
以鷹潭話為代表,通行于鷹潭市區(qū),、貴溪,、余江、萬年,、樂平,、景德鎮(zhèn)市區(qū)(部分),、余干、鄱陽,、橫峰,、弋陽、鉛山,。
特點是:“佢”讀作送氣清音[k嶗或[嶗,,但余山、弋陽,、鉛山例外,。第一人稱代詞多說“阿”、“阿俚”,。多數(shù)方言梗攝字沒有[a],、[ia]、[ua]萀絕讀系統(tǒng),。
以耒陽話為代表,,通行于湖南省的耒陽、常寧,、安仁,、永興、資興市,。
特點是“搬班”同音,。安仁、永興,、資興等地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少數(shù)字讀不送氣音,。
洞綏片遠離江西本土,而且其周圍地區(qū)通行的都是湘語和西南官話,,但仍然保留了贛語的特色,。以洞口話為代表,通行于湖南省的洞口,、綏寧,、隆回等地。特點是古透定母字今白讀聲母[h],。古透定母讀[h]與撫廣片相同,,但來母齊齒呼不讀[t]聲母,有的地方?jīng)]有入聲,。
以咸寧話為代表,,通行于湖北省的大冶,、武漢市江夏區(qū)、鄂州市梁子湖區(qū),、咸寧市,、嘉魚、蒲圻,、崇陽,、通城、通山,、陽新和監(jiān)利的部分地方,,以及湖南省的華容和臨湘、岳陽的部分地區(qū),。
特點是六個聲調(diào),。古平聲、去聲按古聲母清濁各分化成兩個調(diào),,即現(xiàn)今的陰平和陽平,、陰去和陽去。古上聲全濁聲母歸屬陽去,,清聲母和次濁聲母今讀上聲,。入聲不分陰陽。入聲字的塞音韻尾脫落,,讀成開尾韻,,但有少數(shù)地點例外。大冶的陽去和陰平歸并,,只有五個聲調(diào),。古入聲全濁聲母字,咸寧,、通山兩地歸屬陽去,;嘉魚部分歸屬陰平,部分讀入聲,。通山,、蒲圻兩地入聲韻帶有喉塞音韻尾[-?],通城則有[-?],、[-l]兩個入聲韻尾,。遇攝合口一等端系字與幫、見系字韻母不同,。大通片靠近昌都片的赤壁,、崇陽、通城、平江,、岳陽等地有濁音聲母,,亦稱為“濁音走廊”。陽新,、大冶,、通山同一韻見系和非見系韻母不同。
以懷寧話為代表,,通行于安徽省懷寧,、岳西、潛山,、望江,、宿松、太湖,、東至,、石臺、貴池等地區(qū),。
特點是古人聲和上聲的全濁聲母今讀陽去,。說“我的”,不說“我個”,。
除了《中國語言地圖集》外,。1986年顏森在《江西方言的分區(qū)(稿)》中,按照詞匯,、語音標準相結(jié)合的原則,,把江西境內(nèi)的贛語分為昌靖片、宜萍片,、吉蓮片,、撫廣片、鷹弋片,;1991年陳昌儀教授在《贛方言概要》中根據(jù)今讀聲韻調(diào)及歷史上行政區(qū)域的聯(lián)系,,把江西贛語分為五大片區(qū),分別是南昌片,、余干片,、撫州片、吉安片和宜春片,。
贛語雖然內(nèi)部百里不同音,但是表現(xiàn)在音韻方面,,卻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處,,各贛語方言大多擁有大量的文白異讀、頻繁的連音變調(diào),,并且皆無唇齒咬合發(fā)聲的唇齒音,。
贛語主要語音特征有:
全濁聲母與次清聲母合流(無論平仄),;
宕、江二攝合流,;
魚,、虞有分韻的痕跡;
泥,、來一般洪混細分,;
果、假主要元音為o,、a,;
疑母開口洪音韻字讀[?]聲母;
牙喉音聲母開口二等字未腭化,;
匣母合口一,、二等白讀零聲母;
母開口洪音韻字今讀[?]聲母,;
曉,、匣母合口字和非組聲母合流;
咸山攝一等見系字與二等見系字有別,;
精莊逢今洪音韻混同,,知組三等與章組合流;
見系三四等字在古開口三四等韻母前全都腭化,;
流攝字多數(shù)讀為[?u,、i?u]或相近的復合元音韻母;
次濁入聲字一般有兩個走向,,部分隨清,,部分隨濁;
日母讀[?]或有[?]的白讀,,與泥母在細音前的今讀相同,;
遇攝三等精組、知三章組部分字與止攝合口,、蟹攝合口三等精組,、知三章組部分字混同。
贛語南昌話的聲母共有19個音素,,如下表:
贛語韻母可分為“開韻尾”,、“閉韻尾”、“促韻尾”三類,,以南昌贛語為例共有67個,。
贛語各方言大體上都繼承了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調(diào)的分類,。小部分近江地區(qū)的四聲因古清濁分類而再分陰、陽二類,。
贛語地理分布相對集中,,聲調(diào)演變卻十分復雜。贛語聲調(diào)數(shù)目有3,、4,、5、6,、7,、8、9,、10八種,。大多地區(qū)去聲分陰陽,古全濁上和濁去合并為陽去,。鄱陽湖西側(cè)送氣分調(diào)地區(qū)聲調(diào)為5-10個不等,;贛語腹地地區(qū)為5-6個或6-7個;鄂皖閩境內(nèi)的贛語聲調(diào)多為6-7個,;吉茶片聲調(diào)3-6個,,以4-5個為常見。
贛語的語序大多數(shù)以“SVO型”為主,,在一些語境下也可以把賓語置于語句的不同部位,。贛語中名詞表示動物性別的方式和普通話是不一樣的,表示動物性別的形容詞被置于動物名之前,,這與南方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表達方式是相同的,。例如:牛牯、狗公,、雞婆,。
主語 動詞 賓語(SVO):偶吃吥嘞三缽飯。(我吃了三碗飯,。)
主語 賓語 動詞(SOV):倷飯吃嘞啵,?(你吃了飯嗎?)
賓語 主語 動詞(OSV):飯倷吃撇嘞啵,?(你吃完飯了嗎,?)
數(shù)量補語和指人賓語的位置:動詞后面帶有數(shù)量補語和指人賓語時,普通話總是把指人賓語直接放在動詞后面,,再加上數(shù)量補語,,例如:“我看了他一下”,。而贛語中二者的位置卻比較靈活。例如:
指人賓語在前,,數(shù)量賓語在后:偶修嘞佢一餐。(我打了他一場,。)
數(shù)量賓語在前,,指人賓語在后:偶望嘞吖佢。(我看了他一下,。)
但如果數(shù)量補語指的是時間時,,其位置只能位于指人賓語之后,例如:偶等吥倷三日,。(我等了你三天,。)
贛語的副詞在動詞、形容詞之間作為狀語,,位置比較靈活,。例如:佢人辣傷嘞。(這個人太厲害了,。)可是有些副詞卻只能被置于修飾詞之后,,甚至被置于句末,如:
“起/先”:①倷去起/先,,偶仰上就來,。(你先去,我馬上就到,。)②拿佢拿到偶起/先,。(先把它給我。)以上兩個例句,,例句①的“起/先”緊跟在動詞的后面,,例句②的“起/先”就和動詞隔開了,所以從整個句子的意義上,,“起/先”是作為整個句子的狀語,。此外“先”在贛語中還有“暫時”的意思。例如:先咁扤起,。(暫時先這樣做吧,。)
“湊”:用于表示擴充范圍,其只能被置于賓語,、補語的后面或句末,。例如:吃碗湊,莫客氣,。(再吃一碗,,不要客氣,。)
“著”作為動詞的修飾成分,是動詞謂語的狀語,,表示“暫時”的意思,。例如:吃吥飯著。(先把飯吃完再說,。)
“系”被置于句末起到強調(diào)的作用,。例如:倷伓吃嘞系?(你怎么不繼續(xù)吃呢,?)
“到”為動詞的修飾成分,,表示“能夠”的意思,大致相當于普通話的“得到”,,但其被置于句末,。例如:買得許本書到。(買得到那本書,。)
“過頭相當于普通話的“太”,,但被置于被修飾語的后面。例如:吃得多過頭嘞會撐到,。(吃得太多會很肚脹,。)
“多”和“少”兩個形容詞在作狀語時,被置于動詞的后面,。例如:走多嘞路,。(多走了些路。),;穿少滴衣裳,。(少穿點衣服。)
“去”和“來”兩個動詞在作謂語時,,通常使用“主語 去/來 賓語”的結(jié)構(gòu),。例如:佢冇來北京。(他沒到北京來,。)
“得O”結(jié)構(gòu):普通話的述賓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方式一般是“V O”,,比如:“尋人”、“端茶”等,。但在贛語里往往要在V和O之間插入“得”字,。例如:偶仰上去喊得人來。(我馬上就去找人,。)除此之外,,“V得O”還能表達“能VO”的意思。例如:咁哈話得事正???都這樣了還能繼續(xù)說話,?當“V得O”的V為“有”的時候,“得”可以置于V前,,“有”之前還可以出現(xiàn)其他動詞,。例如:偶得有閑才做得正。(得等我有空兒的時候才能做,。)當“V得O”的V為“有”的時候,,且O為短句時,“得”一般至于短句動詞之前,。例如:偶啷有錢得去消費哦!(我怎么可能有錢去消費,?)
“V人”結(jié)構(gòu):贛語的一些“V人”結(jié)構(gòu),,從結(jié)構(gòu)上看是述賓結(jié)構(gòu),但語義上卻像是形容詞,,它前面可以加上任何程度副詞,,這種用法中的“V”一般是心理活動用詞。例如:氣人,,硌人,,羞人等。
“著O”結(jié)構(gòu):贛語有大量“著O”式的述賓結(jié)構(gòu),,其中的O可以看作是名詞化了的形容詞,。例如:著氣,著驚,,著羞等,。
贛語中還有一種述賓結(jié)構(gòu),它形同古漢語中的使動結(jié)構(gòu),。例如:許伓系好過嘞佢,。(那不是讓他得利了?)
述補結(jié)構(gòu):贛語有兩種很有特色的述補結(jié)構(gòu),,一是“V 得 趨向補語”,,一是“V 得”。也就是說,,動詞和趨向補語之間要插入一個“得”,,“得”也可以單獨充當補語。例如:偶到公園蕩得回屋,。我從公園慢慢走回家,;咁做也做得。(這樣做也行,。)
連謂結(jié)構(gòu):贛語的連謂結(jié)構(gòu)在處理“來”,、“去”,、“到”構(gòu)成的連謂結(jié)構(gòu)時,“來”一般放在句末,,構(gòu)成“去 VP 來”或者“到 VP 來”的結(jié)構(gòu),。例如:偶去借根煙來。(我去借支煙,。)另外為表示“準備做某事”,,可以有“來 去 VP”和“來 VP”結(jié)構(gòu);表示“做了某事”,,可以有“去 VP”和“到 VP”結(jié)構(gòu),。而在“VP 來”的結(jié)構(gòu)中,“來”顯然已經(jīng)虛化了,,更像一個語氣詞,。
補語:修飾動詞的補語位于表達句之末,即“動詞 得 賓語 補語”或“動詞 賓語 不 補語”,。例如:吃得飯進(吃得下飯),;話倷伓贏(說不過你)。
狀語:形容詞充當?shù)臓钫Z被置于動詞的賓語或補語后,,例如:吃一餐飽嗰(好好地吃一頓),;困一餐足個嗰(好好地睡一次覺)。
雙賓語:贛語中的雙賓語的位置,,是指物賓語在前,,指人賓語在后。例如:佢拿嘞三本書〔到〕偶,。(他給了我三本書,。)
比較句:贛語的比較句主要有兩種形式,除了有如普通話的“甲 比 乙 形容詞”以外,,還有將形容詞置于被比較物后面的用法,。例如:倷啷也好過佢。(不管怎樣你也比他好,。)而當形容詞后接補語時,,補語被置于句末,不和形容詞在一起,。例如:偶大〔過〕倷兩歲,。(我比你大兩歲。)
疑問句:贛語在利用肯定和否定的方式表示疑問的時候,,可以把賓語置于肯定詞和否定詞之間,。例如:倷拿到偶伓拿?(你拿不拿給我,?)
“積/仔”,,其位于名詞后,,一般用來表示“小”的意思,類似普通話中的“子”,、“兒”,。由于贛語中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單音詞,所以極其豐富的“積/仔”尾詞便與之互相補償以更好完善表達內(nèi)容,。例如:鑊仔(鍋),、刀仔(刀兒)、新娘仔(新娘),、舊年仔(“去年”),、兩塊仔(二元左右)。由此可觀之,,普通話中不加詞尾的詞語在贛語中帶上了“仔”尾,,普通話中帶“兒”尾的詞語在贛語中亦是以“仔”結(jié)尾,甚至連時間名詞贛語中亦就能加上“仔”尾,。
“頭”,贛語中的“頭”尾亦使用得非常廣泛,,普通話中不帶有詞綴的,,或帶“子”尾、“兒”尾的詞語在贛語中都可能以“頭”作尾,,其使用范圍包括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數(shù)量詞性,、方位詞性等語素。如:日頭,、望頭,、小頭、塊頭,、里頭,。
“佬”,加在名詞或動賓結(jié)構(gòu)后面,,表示成年男子,,偶含不敬意,例如:耕田佬,、賭錢佬,。當位于形容詞或地名后,大多都帶有輕蔑的意思,,例如:傻佬,、蘇北佬,。
“婆”,與“佬”相對,,但含義更廣,,可表示雌性動物(包括禽類和獸類),亦可以指成年女性,,亦時有輕蔑義,。例如:雞婆,女客婆,,訕婆,。
“哩”,相當于普通話的“子”,,亦寫成“俚”,、“仂”。例如:老媽俚,。
“阿”常常作為名詞的前綴,。例如:阿公、阿婆,、阿香(人名),。
“老”的用法主要有三種,一用于排行,,如:老大,、老細;一用于名詞性語素前,,如:老媽子,、老鴉、老鬼,;一用於姓氏前,,含有尊敬意。例如:老王,、老黃,。
人稱代詞:贛語的人稱代詞有單復數(shù)之分,復數(shù)有“俚”,、“人”等表示方法,,其有如:第一人稱為偶,復數(shù)為偶俚,;第二人稱為倷,,復數(shù)為倷俚;第三人稱為佢,復數(shù)為佢俚,。對于普通話中的“們”可加在表示人的名詞后面以表達多數(shù)義,,如:同志們、同學們,。贛語卻不具備此功能,,“俚”等只能置于人稱代詞后。
指示代詞:贛語的指示代詞有近指,、遠指兩種方式,。近指用“個”,遠指用“許”,?!皞€”相當于普通話的“這”,“許”相當于普通話的“那”,。例如:個只——這個,、許滴子——那些。對于表示方式的指示代詞,,贛語則使用“咁樣”,、“哼樣”,這大致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這樣”,、“那樣”,。例如:咁樣啷扤得正?(這樣怎么可以,?),;莫哼話?。ú灰菢诱f!)
贛語中的形容詞前常會附加“仄聲字”以加強語義的表現(xiàn)強度,。例:“寡淡嗰”,、“鱉腥嗰”,。有時候可以將屬格介詞“嗰”置于形容詞和名詞之間,,以表達更高級的含義,。例:“好人”→“咁好嗰人”。贛語形容詞的生動形式很有特色,下面進行部分列舉,。(C代表形容詞)
1.正式的雙音節(jié)和多音節(jié)形容詞:AC式:烏黑嗰煤塊,;AAC式:繃繃緊;CCV式:急急跳,。
2.補充式的雙音節(jié)和多音節(jié)形容詞:CAA式:矮篤篤,。
3.雙音節(jié)形容詞的重疊,、半重疊式:AB-AABB:老驁驁烈烈要吃虧嗰;AB-A頭B腦:昏頭顛腦,;AB-A里AB:茅里茅草嗰字,。
4.陳述式的多音節(jié)形容詞:NCC式:眼鼓鼓。
5.單音節(jié)形容詞:CC-減弱式:聽偶慢慢子話唦,!
贛語擁有極其豐富的動詞,,其表意深刻且鮮明,。例:“榷”→曲指敲擊,、“厾”→用棍狀物捅,。贛語并不需要改變動詞本身以表達時態(tài)的不同,,而只需要加一些綴詞即可,。例:“佢到過什哩國家,?”為了表達動作的結(jié)果,贛語可以同時使用兩個動詞。例:“聽得轉(zhuǎn)”,、“等下著”,。參見:贛語的動詞體此外,,贛語的動詞使用方法有些會異于普通話。例如:重疊式動詞“AA 助詞”結(jié)構(gòu)(包包正,、做做著),;“AA”、“ABAB”的相似結(jié)構(gòu)也存在于普通話中,,但意義有別,。例如:人話話就到。說著說著人就要到了,。還有表示強調(diào)的重疊式,,如“門關關正”,若將此句翻譯成普通話只能是把字句“把門關好”,,但依舊缺乏一層含義,。而“ABAB”式則如“話到話到”等表示行動的往復,這使得表達更為生動形象,。
贛語的稱數(shù)法對于百位以上的數(shù)詞會省略次一級的數(shù)目,。例如:“一百三”是為一百三十、“二萬九”是為二萬九千,。再者部分量詞的功能性比較強,,可以代替其他的量詞與名詞或動詞進行組合。如“萬能量詞”——“只”,,它可以和相當數(shù)量的名詞搭配,。例如:一只人、一只豬,。再比如動量詞“道”,,可以是“望一道”,或“一道橋”,。贛語的數(shù)量結(jié)構(gòu)亦很有特色,,一般來說,當數(shù)量結(jié)構(gòu)的數(shù)詞是“一”時,,“一”可以省略,。例如:等下細談。
贛語還有一些數(shù)量詞的特殊組合:
1.量詞 把:這個結(jié)構(gòu)表示概數(shù),。比如“只把”表示“一兩只”的意思,,主觀認為少。例如:“只把人”意為幾個人,。
2.量詞 把 子:這個結(jié)構(gòu)同上面一樣,亦表示概數(shù),,但主觀上認為很少,。例如:餐把子飯算什哩,?(吃幾餐飯算什么?)
3.量詞 子:這個結(jié)構(gòu)中的量詞只能是不定量詞,,即“滴”,、“多”等,偶爾也用動量詞“下”,,量詞前也可以加上“一”,,量詞也可以重疊,也是主觀認為少,。例如:有滴子眼嘍,。(有點指望了。),;個系嚇下子佢,。(這只是嚇嚇他。)
4.量詞 打 量詞:這個結(jié)構(gòu)相當于普通話的“一 量詞 一 量詞”,,比如“碗打碗”的意思是“一碗一碗”,,主觀上人為多。例如:佢屋里崽女幫打幫,。(他家里兒女成群,。)
5.量詞 似 量詞:這一結(jié)構(gòu)普通話里沒有相應的說法。比如“年似年”的意思大致為“一年左右”,,主觀認為比較多,。例如:頭發(fā)爛得根似根。(頭發(fā)爛得沒多少了,。)
否定副詞:贛語中的否定副詞情況比較復雜,。黎川、銅鼓,、萬載等地用“嘸”,,昌都片(武寧除外)、宜瀏片的新喻以南地區(qū),、撫廣片等地區(qū)用“伓”,,其余地方則兩者同時使用。其大致的規(guī)律是:贛北和贛中的部分地區(qū)使用“伓”,,贛中“伓”,、“嘸”兼用,贛中南部,、贛南則使用“嘸”,。在“伓”、“嘸”兼用的地區(qū),,二者亦不時可隨意互用,,“嘸”通常表示“未曾”,、“不要”的含義,其他情況則多用“伓”,?!皝丁薄ⅰ皣`”的使用方法大致和普通話中的“不”相似,,但普通話中的“不”可直接用來回答問句,,此功能贛語卻不備具。此外,,贛語還有其他的否定副詞,。諸如:
1.“莫”,相當于普通話的“不要”,。例如:莫咁悻?。ú灰@么得意!)
2.“冇”,,相當于普通話的“沒有”或“還沒有”,。例如:偶冇咁話。(我沒有這樣說過,。)
1.“攏共”,,相當于普通話的“總共”。
2.“吥”,,相當于普通話的“完”,、“光”。例如:吃吥嘞,。(吃完了,。)
3.“湊/添”,相當于普通話的“再”,,但其被后置于動詞之后,。例如:吃滴子湊/添。(再吃一點,。)
4.“凈系”,,相當于普通話的“只是”、“都是”,。例如:個豬肉凈系腈嗰,。(這豬肉全是瘦肉。)
關于時間,、地點:到,,相當于普通話的“在”、“從”,。例如:徛到偶個首,。(站在我這兒,。)
關于被動、處置:
1.“拖”,,相當于普通話的“被”、“給”,。例如:偶拖渠螫嘞口,。(我被他咬了一口。)
2.“搦”(俗作“拿”),,相當于普通話的“把”,,但這一使用方式不是十分典型。例如:搦個缽飯吃吥去,。(把這碗飯吃掉,。)
在表達狀態(tài)或是性質(zhì)時,贛語不常使用“系”,。例:個只樓好高,。而在名詞之間則使用“系”。例:佢系爺,,倷系崽,。再就是為表示強調(diào),贛語可使用“系”,,后面通常接連語氣助詞,。例:佢系冇整了。(他沒有救了?。?/p>
贛語中有豐富的語氣助詞來加強語句的表現(xiàn)力度,,更簡單直接地表達不同的語氣。如:吃飯哈?。ㄉ塘浚?、吃飯唦!(要求),、吃飯啵,?(詢問)、吃飯???(疑問)、吃飯啰?。ǜ吲d),、吃飯咯!(懇求),、吃飯喔?。ㄐ臒?、吃飯嘍!(催促),、吃飯呃?。☉校⒊燥埐秽?哩,?(詰問),。下面討論幾個贛語特有的語氣詞:
1.“唦”是一個陳述語氣詞,它用于陳述句的肯定形式中,,置于句末,,帶有商量而又極力說服對方的口氣,所以含“唦”的語句的語氣更顯得委婉,。例如:包倷做得正唦,!
2.“啰”是一個陳述語氣詞,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啰”主要用來舒緩語氣,,使語句更加委婉,,不含說服壓迫之感。例如:落雨收衣服啰,!在某些場合下,,“啰”也可以表示一種羨慕的語氣。例如:幾好聽啰,!
3.“嘞”是一個陳述語氣詞,,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表示一種叮囑的語氣,。例如:記到不要哭嘞。
4.“?!笔且粋€疑問語氣詞,,其位于句末,用來構(gòu)成疑問句,。例如:系真嗰啵,?(是真的嗎?)
贛語中的人稱詞匯除了以上“文法”章節(jié)里所提及的人稱代詞以外,,還有諸如敬語,、謙辭、昵稱等諸多詞類。敬語中的一大部分都使用于書面語,,但口語中亦會使用,,例如:“貴寶店”、“府上”,、“臺甫”,、“大號”、“好意走/好生走”等都是日常生活經(jīng)常使用的詞匯,。至于口語中亦有一套敬語體系,,例如:稱呼長者為“師傅”、“老爺子”,;稱呼婦女為“孺人”;稱呼成年男子為“大兄”,、“老弟”,、“老坐”;稱呼成年女子為“大姐”,、“妹子”等等,,對于木匠更有“博士”的雅稱。與此同時,,謙詞諸如“敝姓”,、“舍間”,謔稱諸如“何老”,、“秧子”,、“雀子”等亦使用在贛語當中。
詈辭是所有人類語言共有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各種語言都有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贛語中詈辭的使用或而一針見血,或而婉轉(zhuǎn)含蓄,,無論何種方式都能夠非常生動地表達出說話者的語義,。主要的詈語表達有下列幾種方式:
比喻:贛語詈辭最常使用比喻的事物有如動物、什物,、妖邪鬼怪等負面形象,,例如:豬兜(愚蠢的人)、猴精(機靈活躍的人),、老棺材(老年男子),、冬瓜(矮個兒的人)、餓死鬼(吃得很多的人),、老妖精(花枝招展的老年女子)等,。
借代:最經(jīng)常使用的借代方式是以人身體的某些部位來替代人,如:賤骨頭(不識抬舉的人)、錐子屁豚(好動坐不定的人)等,,這些以骨頭,、屁股替代個人帶有明顯的輕賤語義。更有甚者會以男,、女性器替代個人,,如:好吃屄(吃個不停的人)、侲卵(愚昧的人)等,,但此類粗俗表達現(xiàn)一般不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
藏詞:有些詈辭表達初聽起來難以察覺其粗鄙之意,只有聯(lián)想推理之后才能知其本意,,如南昌話中的“夾沙糕”一詞,,自此表面沒有半點鄙意,但若想之糕點夾有沙礫必會硌人,,使人難以下咽,。將“夾沙糕”用于個人是指其為人古怪,周邊的人難以與其相處,,如此“夾沙糕”這一表達則顯得惟妙惟肖了,。藏詞還有種重要的途徑就是歇后語,如“蛇鉆屁眼都伓扯”是形容人懶惰之極,,即使身臨險境都不愿意行動半步,。
贛語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單音詞,例如:頸(脖子),、跡(痕跡),、掐(節(jié)省),、谷(水稻)等等,。贛語的狀況大體上則是單音詞和多音詞并用。單音詞基本上都是贛語早已故有的,,多音詞則大多是借用于現(xiàn)代漢語,。此外,贛語不但有固有單音詞和借用多音詞的并用,,其固有詞還有新舊兩種說法,,例如詞素的位置卻與其相反,例如:歡喜(喜歡),、私自(自私),、牢監(jiān)(監(jiān)牢)、宵夜(夜宵),、齊整(整齊),、陀螺(螺陀),、氣力(力氣)、口胃(胃口),、機司(司機),、緊要(要緊)、鬧熱(熱鬧),、張慌(慌張),、面前(前面)等等。
贛語的親族詞匯除了書面語中使用的“祖父”,、“母親”之類的正式用語以外,,還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白話體。
由于歷史淵源和人文地理等因素,,所有漢語言中以客家話與贛語比較相近,,通行區(qū)域都相互連接,在社會歷史上亦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贛語和客家話同流,,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一段時期的共處,這導致中國語言學界對客家話與贛語是合并為一區(qū)還是分成兩區(qū)一直有不同看法,。直到194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分省新圖》(第五版)中的“語言區(qū)域圖”將漢語分為11個單位,,首次將“贛語”和“客家話”分立,。
贛客之間相同或相似的歷史層次和演變格局有如:全濁塞音、塞擦音聲母與次清聲母合流,;知,、章組按等分立;贛語和贛南,、閩西客語共同存在來母細音塞化層,;日母共同存在中古層;見系開口一等共同存在讀i介音的層次,;見系二等都不帶[i]介音,;魚韻廣泛存在與虞韻有別的中古層;陽韻合口字“筐眶”廣泛存在讀開口的層次,;效攝均有一些點保留一二等豪肴有別的中古層,;大面積存在“貓”字讀宵韻的層次;咍,、泰韻廣泛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灰韻廣泛存在中古后期的層次;全濁上聲調(diào)廣泛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
贛語和客家話長時間地互相滲透影響,,要從語音上劃分出二者的界線是很困難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把客,、贛語分開,,主要依據(jù)的是聲調(diào)特點——古全濁上聲、次濁上聲及部分次濁平聲歸陰平,,以及一些日常用詞的不同,。羅培常等學者通過比對3000條詞語,客家話內(nèi)部3點以上一致又與贛語相同的詞語僅543條,,不到總數(shù)的20%,,也低于客家話與粵語相同的733條,如在“贛-客-粵”中,,耕田分別為“栽禾-蒔田-插秧”,,交合則為“肏-鳥-鳥”。1992年李如龍,、張雙慶將贛,、客常用詞進行比較,得出結(jié)論:“在一千多條詞語中,,贛,、客兩者有明顯差異的條目為478個,約占總數(shù)的40%,??梢姡M管贛,、客是有緊密的姊妹關系,,但在漢語大系中,把它們分為兩個大區(qū)還是比較合適的,。
根據(jù)珠江三角洲的人口變動記錄,,和遷入廣府氏族的記錄,粵語使用人口主要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末年從北方遷來的,,而且不少來自江西,,研究發(fā)現(xiàn)粵語和贛語之間的關系也頗密切。梅祖麟《南北朝的江東方言和現(xiàn)代方言》指出:“粵語若干字反映的洽狎之別,、支與之脂之別,,不是直接導源于江東方言,而且間接來自早期贛語,?!钡捎谟小翱图艺J同”這個非語言因素,以及學術上認為粵語的形成起始于秦漢的假設,,本來是一個只有“平面”差異的贛粵體系被分成三支“漢語”,。
遷粵的江西移民也影響了粵語的語言文化,。詹伯慧、張日升(1998)指出粵西十縣市中高要,、四會,、廣寧、德慶,、懷集,、南豐、新興,、平臺等八處都說“吃”,。而粵語的中心地區(qū)如廣州、東莞等地都說“食”,,粵語的非中心地區(qū)多數(shù)地點則說“吃”,,見于《廣韻》入聲錫韻苦擊切:“吃食”。韶關大學中文系的莊初生對此解釋為歷史上有大批的江西移民遷入粵西等地,,贛語的“吃”便逐漸取代了粵語原本的“食”,。
江西歷史上有“吳頭楚尾”的稱謂,但袁家驊等學者認為,,“按照合理的推測,,古代這片土地的居民的語言可能包括在吳語、楚語以內(nèi),,或者至少同吳語,、楚語有親密的關系”,這說明江西,、湖南古代的通行方向應該同古楚語非常接近,。而古楚語是湘語的源頭之一,,因此在所有漢語中贛語和湘語有很大的共同性,。如“細伢子”、“堂屋”,、“崽”這些基本詞匯在兩種語言中字音和字義都是一樣的,。再如量詞“只”,在贛語和湘語中都被廣泛使用,,這一情形在其他漢語中都比較少見,。對于雌性動物,二者都加“婆”于名詞后,,如“雞婆”,、“狗婆”等。有研究指出中原雅音歷史上是由湘地帶入江西的,,贛語和湘語之間自然也就有比較多的相似性,。
盡管二者歷史上關系密切,,但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卻互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差異逐漸明顯。湘語在后來主要受到了西南官話的影響,,湖南西北部甚至成為了西南官話區(qū),。而自唐以后,然而,,唐宋以來湖南一直接納著大量的江西移民,。譚其驤曾說:湖南人來自天下,江,、浙,、皖、閩,、贛東方之人居其十九,;江西一省又居東方之十九;而廬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十九?!逗先擞蓙砜肌分薪y(tǒng)計湖南的外來移民以江西人最多,,達63.1%,湖南本省次之,,為10.7%,,再考其祖貫,則大半又是江西人,。隨著江西籍移民的大量涌入,,贛語在湖南產(chǎn)生巨大影響,湘東由北向南,,乃至湘中,、湘西都變成贛語區(qū),而新化,、衡山,、麻陽數(shù)地的湘語也帶上了不同程度的贛語色彩。同時,,對于湘語內(nèi)部形成新,、老湘清濁兩大分野,贛語起到相當?shù)淖饔谩?/p>
宋代以降,,江西人在中國南方都進行過大量的移民,,如明初的時候發(fā)生大規(guī)模“江西填湖廣”,,填補湖北安徽地區(qū)因戰(zhàn)亂留下的人口空缺,。因此幾乎任何一種南方漢語都可以和贛語掛上鉤,,這包括一些相對較小的漢語言,比如徽語,、平話等,。
春秋晚期,吳國大力拓疆,。公元前504年,,吳王夫差“伐楚取番(鄱陽縣)”,而后盡占鄱陽湖之楚地,,今之贛境全屬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盡取其地,,今之贛境又歸越。之后,,楚國復興,,越國退至余汗以東。至公元前306年左右,,楚滅越,,今之贛境最終歸楚??梢姶呵飸?zhàn)國時期,,吳越楚三國交替入主贛地。據(jù)此可推測當時江西境內(nèi)通行的可能是吳越語和楚語,。
江西曾屬吳國,,晉朝以后南遷至江西的北方移民在給贛地帶來中原官話,同時吸收一些古吳語的語言成分,。最明顯的例子是,,古吳語中有非常多的名詞都是以“子”結(jié)尾的。這一痕跡在贛語中保留了下來,。比如在南昌話中這一現(xiàn)象就非常的普遍,,如“奸雀子”,、“曱巴子”,、“璧蛇子”等,這一現(xiàn)象在其他的漢語中時不常見的,。此外,,像“找頭”、“看頭”,、“想頭”等以“頭”結(jié)尾的詞匯據(jù)分析亦來自古吳語,,并且這些詞匯依舊保留在現(xiàn)今的吳語中,。而論及贛語對吳語的影響,以對其宣州片最深,。如宣州片的影母洪音都讀[-],;泥、來母洪音前不分,;[g-]母變?yōu)榍逡羲蜌?;“嘚”尾亦十分豐富,這些語音詞匯特征都是吳語所沒有的,,而和贛語相同,。
就現(xiàn)實的分布而言,贛語和吳語在贛東北交匯,。贛東北的主要方言是贛語,、吳語和徽語,此外還散布著眾多的方言島,。吳語主要分布在上饒市信州區(qū),、廣信區(qū)、廣豐縣和玉山縣,。如果不算吳語區(qū)的其他贛語方言島,,鉛山縣是江西贛語分布的最東端,當?shù)貪h語方言以贛語為主,,使用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87.4%,,吳語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的傍羅、青溪和鵝湖(傍羅,、青溪現(xiàn)已并入鵝湖),,使用人口約占9.7%。鉛山還有閩南話和畬話,,二者都是明清之時從外地遷來的,。
鉛山贛語和吳語的并立局面可能較早以前就已存在。宋代朱熹《鉛山立春之一》云:“雪擁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吳頭,。欲問閩天何處,明朝嶺水南流,?!痹娭蟹Q鉛山為楚尾吳頭。清代程夔《河口竹枝詞》說:“鳴榔晚起漁舟唱,,半是吳歌半楚歌,。”信江從青溪進入鉛山,,流經(jīng)鵝湖鎮(zhèn)政府所在地江村后,,又經(jīng)過鉛山的新縣城河口,。所謂“半是吳歌半楚歌”,可能是指河口附近信江上的漁夫音雜吳楚,,語音兼有吳語和楚語(贛語)的成分,,也可能是指有的漁夫操吳語,有的操楚語,,似以后者為是,。就鉛山劃入?yún)钦Z的方言點而言,比如江村話,,也受了不少當?shù)刳M語的影響,。而附近上饒話與鉛山話的核心詞共有率要高于上饒話與廣豐和玉山吳語的共有率,說明上饒話與鉛山話發(fā)生了很深的接觸關系,,只是上饒話在音系上還保留著濁音和四聲八調(diào)的吳語格局,。
學術上一直為把徽語劃入“贛語”或是“吳語”而有爭論。地理上徽語的南,、西,、西北面都受贛語的包圍,在贛語的巨大影響之下,,形成一種似贛非贛的語言,,尤其在聲母方面古全濁聲母在徽語中全部清化?!吨袊Z言地圖集》中列出徽語共同的九條音韻特征,,其中多達七條和贛語一致。詞匯上平田昌司在《徽州方言研究》中列出18條徽語共有的基本詞,,而其中過半都與贛語相同,。因此美國漢學家羅杰瑞直接認為“把績溪話劃入贛語的問題不大”。
中國歷史上歷次中原漢民的不斷南遷使得贛語大部分直接繼承了上古漢語的語言系統(tǒng),。在音韻方面,,贛語沒有受到近古時期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例如,,現(xiàn)今學術一般認為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子音,,而贛語的子音亦為19個,亦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子音贛語全部得以保留,。在語法方面,,古漢語中定語、狀語后置的結(jié)構(gòu)依然繼續(xù)存在,。詞匯方面更是保留有許多古漢語中的字詞句構(gòu),。
贛語有不少特點和北方官話相同,,而不同于吳語,、湘語,,尤其贛語和北方官話在語法、語音,、詞匯上的共同點,。甚至在江西近江還保留有一條濁音走廊,從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寧、修水到湖北的通城,、崇陽,、赤壁,到湖南的臨湘,、岳陽,、平江這十三點,全濁聲母還讀濁音,。贛語除全濁,、次清聲母混以外,韻尾保持比較完整,,二等有些點有[i]介音,,三等[i]介音也比其他南方漢語多,表現(xiàn)出古代中原的音韻特點,,可能是中原漢音結(jié)合南方土語的產(chǎn)物,。
詞匯方面贛語各方言保留有一批和其他漢語不一樣的古漢語的詞匯和表達。如:日頭(太陽),、月光(月亮),、霍閃(閃電)、日上(白天),、夜里(夜晚),、當晝/晝時(中午)、第日/明朝(第二天),、屋里(家),、灰面(面粉)、清湯(餛飩),、眠夢(作夢),、通書(黃歷)、話(wa)事(說話)、吃贏手(占便宜)等等,。此外還有大量保留古音,、古義的詞匯作為日常使用語。
北宋的兩百年間,,閩北的經(jīng)濟文化都十分強盛,,后因為多番農(nóng)民起義導致人口一直銳減到明末。據(jù)《福建歷代人口論考》的統(tǒng)計,,從明初至明末,,建安府人口減少24%,邵武軍減少45%,。然而到了清代中葉,,建安府人口增加3.5倍,邵武軍更翻了五番之多,。其增加人口俱來自兩宋之后人口劇增的江西,。如同治年間所修撰的《廣信府志》記載到:“鉛山為入閩門戶,車馬之音晝夜不息,?!?958年主編《福建編年史》的陳遵統(tǒng)察看過邵武諸大姓的家譜之后,亦發(fā)現(xiàn)邵武的大部分中原移民十有八九是由江西而來,。江西對福建的移民從宋朝一直持續(xù)到近代,,仍有當?shù)鼐用襁w徙而來的時間只有兩三代人。大量的江西移民使得原邵武軍四縣市轉(zhuǎn)變?yōu)橼M語,?!堕}西北七縣市的方言》羅列出當?shù)胤窖耘c贛語的相同語音特點多達15項,而與閩語相同的只有9項,;常用詞與贛語相同的有92條,,與閩語相同的只有31條。此外閩贛方言甚至閩北語在詞匯等語言特點上都有不定程度的贛化,。
湘南,、粵北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江西籍移民遷入。經(jīng)多位學者查證,,發(fā)現(xiàn)桂陽,、藍山、汝城,、臨武,、東安、宜章等土話通行區(qū)的居民多是唐,、宋以后從江西中,、北部移民而來的,。由于贛語人口的大量遷入,這些地區(qū)程度不等地受到了贛語的侵蝕,,湘南土話,、粵北土話都帶有贛語的特點。
贛語和南方諸方言詞匯的交叉與它的語言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贛語通行地域較大,,四周和湘,、吳,、客、閩諸方言接壤,,贛江流域和鄱陽湖周圍無天塹阻隔,,歷史上和鄰近地區(qū)的交往也較多,因此詞匯滲透到各方言,。
在江西省境外的贛語中,,受當?shù)胤窖栽~匯的影響更多。湖南省境內(nèi)的贛語有許多和湘語共有的語詞,。例如湘東北的平江話的罩子(霧),、料(棺材)、拍滿(很滿),、噴腥(腥味重)等就和長沙話相同,。
福建境內(nèi)的贛語區(qū),歷史上曾是閩語通行的地域,,詞匯上也有許多閩語的成分,,例如邵武話的骹(腳)、厝(房子),、樵(柴),、晬(歲)、笐(曬衣竹竿),、鼎(鐵鍋),、筅(帚子)、箸只(筷子),、蠓兒(蚊子),、樹箬(樹葉)、粟(稻谷),、囝子(小孩兒),、親情(親戚)、目珠(眼睛),、雞角(公雞),、結(jié)疕(結(jié)疤),、頌(穿)、遮被(蓋被子)等都是閩方言里常見的,。
江西歷史上出現(xiàn)了多位極其卓著的音韻學家,,諸如《大宋重修廣韻》作者南城人陳彭年、《中原音韻》作者高安人周德清,、《正字通》作者宜春人張自烈,、《問奇集》作者新建人張位等,但鮮有江西人氏對本地口音進行系統(tǒng)性的著述,。
近代以降,,贛語研究就逐漸興起,成書于乾隆年間的《辨字摘要》,,反映了兩個半世紀以前贛語臨江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韻鏡校箋》中張麟之記載:“往昔相傳,,類曰《洪韻》”,,而《朱子語類》卷140亦提及:“洪州有一部《洪韻》,太平州亦有一部韻家文字,?!背酥猓M語使用地區(qū)的州縣的地方志中都會對本地方言進行記錄描述,。
羅常培的《臨川音系》(1940)是對贛語最早的現(xiàn)代研究書籍,。比羅氏《臨川音系》的研究早十多年的有高安人涂銼的《國音四種》。其第四篇“改正土音法”完整地歸納了高安土話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并從“聲母的變動”,、“韻母的變動”、“聲母,、韻母共同的變動”,、“平仄的變動”四方面總結(jié)了高安方言與國語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