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兔棲息在海南島西部丘陵平野的灌叢低草坡和濱海地區(qū)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勢較為平坦,、干爽,、草木叢堆間雜的地帶較多,而從不到高山地區(qū)活動,。
海南兔是海南島的特產(chǎn),,分布在南俸、???、陵水,、東方、白沙,、儋縣,、樂東、昌江等地,。
其外部形態(tài)特征與草兔大體相似,,體形較小,頭小而圓,。耳朵向前折時能超過鼻端,,通常比后足長,與雪兔和塔里木兔不同,。體長35~39厘米,,尾長4~7厘米,后足長9~12厘米,,體重1.1~1.8千克,。
體背毛色調(diào)比華南兔鮮艷,毛較柔軟,,頭頂和體背毛棕黑色,,腹毛多為乳白色,體側(cè)棕黑成分減少,,由棕黃和棕白相混雜,。背毛毛尖一般為棕黃色,接著為黑褐色,,毛干淡棕色,,毛基以及絨毛則多為灰棕色。冬毛比夏毛更鮮明,。眼先和眼眶周圍白色,。耳上緣毛長,棕黃色,,下緣毛短,,白色,形成一白邊,。頦部純白色,,頸下棕黃色,前肢棕褐色,,后肢內(nèi)側(cè)棕黃,,外側(cè)白色。四肢趾掌為烏棕色,。尾的上面黑色,,下面純白色,。
頭骨較華南兔短,顱全長一般不超過80毫米,。后頭較圓,,傾斜向后,而鼻骨向前向下斜伸,,因此頭骨輪廓比華南兔的圓,,眶上突前后枝分別向前后伸出頗長,顴弓粗壯,,弓體的側(cè)面有骨溝,,于前端較深。聽泡小,,呈三角形,。下頜短而高。
齒式=28,,第一對上門齒大,,前齒面各具一條縱溝,并向齒中凹入,,從橫斷面上看,,溝底向左右兩邊延伸,成倒置的“Y”形,,其間幾乎填滿粘膠質(zhì),。第二對門齒呈圓柱形,極小,,緊隱于第一對門齒之后,。上頜第一前臼齒較第二、三前臼齒稍小,,最后一個臼齒特小,,呈柱狀。下頜第一前臼齒較其余臼齒為大,。
海南兔是一個獨居的動物,主要在夜間活動,,以黃昏或黎明時活動最頻繁,。既不冬眠,又不夏蟄,。由于終生在地面生活,,遇到天敵時,海南海南兔首先利用臆蔽物盡量隱蔽,,一動也不動,,及至快被天敵發(fā)現(xiàn)時,。則驟然躥起,無定向急速奔跑,,最快時速可達(dá)70km,。但是,海南兔并不在奔跑中消耗盡體力,,而是在短距離猛沖后,,突然停頓不再奔跑,然后急劇轉(zhuǎn)換方向奔賻,,設(shè)法逃脫,。一旦難于逃脫時,海南兔或用后腳猛蹋,,或者躥起后用前腳撲打,,或用牙咬。幾只海南兔在一起活動時,,遇到驚擾時,,為報警則用后腳敲地,發(fā)出響聲,。
海南兔是草食動物,,但也吃昆蟲和螺類。通常以草本植物為食,,無存草習(xí)性,。食物缺乏時,它們便啃咬樹皮或嫩植,。海南兔不會反芻,,但有雙重消化的功能。
海南兔排泄兩種糞便,,一種是正常的糞便,,圓球形,排泄后不再吃下去,;另一種則不是真正的糞便,,而是一種潮濕的,為粘膜所包著的小圓球狀的軟糞,,叫做胃囊,,是由盲腸排出的。海南兔的盲腸較大,,在盲腸里富積了大量維生素,。這種軟糞排出肛門后,立即被海南兔吞掉。不咀嚼或略咀嚼,,再通過消化道進(jìn)行第二次的雙重消化,,充分吸收濃縮后的維生素。由于具備這種特殊的雙重消化功能,,可以使海南兔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長時期地不吃東西,而能維持生存,。海南兔這種雙重消化的功能,,在草食獸類中是罕見的。
海南兔性情溫馴怯弱,,御敵能力差,,通常以逃跑、跳躍和藏匿等方法躲避敵害,,晚上在電火把照耀下,,會呆立不動,極易射擊,。
每年多次繁殖,,懷孕期約30天,幼仔約1年性成熟,,壽命約7~8年,。海南兔的繁殖力較強。性成熟后,,海南兔春季末開始交配,,每年產(chǎn)仔3窩以上。每窩產(chǎn)仔2~10只,,平均3~5只,。海南兔之所以在春末開始交配,是要將幼兔在全年最溫暖的季節(jié)中生出,。海南兔繁殖季發(fā)情時,,追逐,搖尾,,遺尿,,舔。雌兔多次發(fā)情,,雄兔互斗爭偶,。
20世紀(jì)50~60年代海南島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廣大郊野,,幾乎到處都有海南兔,是該島各地的常見種。海南兔的肉可以食用,,許多地方晚上出獵,,無論是用槍還是用棍,一陣功夫就能打得3,、5只,,數(shù)量之多估計當(dāng)在萬只以上。由于荒地開墾和長期捕殺,,20世紀(jì)70年代之后海南兔越來越少,,那種用木棍也敲得到的絕大部分地區(qū),是滅跡最快,、最早的地區(qū),。截止到2009年,只在西南部等個別尚未完全開墾的荒野角落,,以及少數(shù)保護區(qū)里尚有蹤跡,。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生效年代:1996;
中國珍稀動物紅皮書(China Red Data Book):漸危(Vulner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