鰹魚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我國南海和東海均產。
鰹魚為海洋可釣魚的一種,。全長1米,,身體為紡錘形,藍色,,粗壯,,無鱗,體表光滑,,尾鰭非常發(fā)達,。主要特征是體側腹部有數(shù)條縱向暗色條紋,背側具線色斑條,。鰹魚背鰭有8至9個小鰭,;臀鰭條14至15根,小鰭8至9個,。尾鰭新月形,,體側具4至7條縱條紋,體背藍褐色,,腹部銀白,,各鰭淺灰色,頭大,,吻尖,,尾棲細小。除胸鰭附近具鱗行外,,余皆裸出,。大者長1米以上,一般體長400至500毫米,。
鰹魚廣泛分布于全球溫熱帶海域,,屬遠洋肉食性上層洄游魚類,喜歡集群于冷暖水團交匯的水域,,通常以沙丁魚等小型魚類,、甲殼類或頭足類為食。被鰹魚群追捕的小魚無處遁逃只能躍出水面,,于是魚群出沒海域也常常引來海鳥群捕食,,漁民則能據(jù)此發(fā)現(xiàn)魚群,鰹魚有靠近船舷猛吃灑餌的習性,,所以釣(鉤)起它們比從冰箱里取魚也難不倒哪去,。鰹魚群中有時也會混入金槍魚,比如黃鰭金槍魚和長鰭金槍魚,。
鰹魚群有時也喜歡尾隨須鯨,、鯨鯊一起游動,,它們會把水中較大的魚兒清理掉,以方便須鯨和鯨鯊們大口吞食,,同時,這些大家伙們也會庇護鰹魚免受旗魚的獵捕,,它們是一種共生關系,。生活在溫帶海域的鰹魚呈季節(jié)性移棲洄游,小魚在上方,,大魚在下方,,常常浩浩蕩蕩的數(shù)十萬尾結伴群游。
在西太平洋,,有一大片極為溫暖而荒蕪的水域,,被稱為暖池。那里有最大的鰹魚種群之一,,這些鰹魚在暖池西部邊緣覓食最為活躍,,那里有兩股水質完全不同的洋流系統(tǒng)交匯,造成一個匯聚帶,,在其周圍,,營養(yǎng)、浮游生物和小魚都很集中,。本來四處游蕩捕食的鰹魚只要隨著食物跟著洋流遷移即可,。春夏之際,成群而來,,在沿岸各地均可捕獲,。
生活于太平洋的鰹魚,每年春季在赤道附近產直徑約1毫米的浮游性卵,,一條雌魚產卵數(shù)多達200萬個,,分數(shù)次產下。卵經2~3天可孵化,,幼魚一年可長到15厘米左右,,夏天開始北上。成長后的幼魚在秋天里又開始南下,。鰹魚的成魚和仔魚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分布,,3齡全部性成熟,在南沙群島,,產卵期為3至8月,,產浮性卵。
鰹魚為相當重要性的經濟魚類,,味甚佳,,可制成柴魚、罐頭及生魚片,有雪卡魚毒之紀錄,。
鰹魚是金槍魚圍網(wǎng)的主要捕撈對象,,也是拖毛釣、流刺網(wǎng)的捕撈對象,,同金槍魚一樣為大洋性重要經濟魚,。可供鮮食或制成咸干品,,世界主要漁業(yè)國利用鰹魚加工成罐頭制品,,在歐美市場十分暢銷。鰹魚分布范圍較廣,,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溫高于15攝氏度以上的水域,都有鰹魚的蹤跡,,并且儲量豐富,、開發(fā)利用前景尚且樂觀。
日式烹飪中經常用到的柴魚高湯就是鰹魚制作而成,。鰹魚在日本被使用特殊工藝煮熟,,剔除魚刺后反復煙熏多次。因煙熏后的鰹魚硬如木塊,,故也稱為“木魚”,,據(jù)悉又叫鰹節(jié),用這種煙熏鰹魚為主要成分,,并且配合各種氨基酸與核酸原料制成的顆粒狀調味品,,還被稱為“木魚精”,它是日本料理和日本料家庭館最常用的調味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