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珠塔,又稱護珠寶光塔,,俗稱斜塔,。
《上海文物博物館志》記:“護珠塔,在松江縣天馬鄉(xiāng)天馬山中峰,,圓智教寺后,。宋元豐二年(1079年)橫云里人許大全建。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修,。清乾隆年間,,周厚地編《干山志》則謂此塔名寶光塔,,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得宋高[宗]賜五色舍利,藏于塔內,,故有南宋時建塔之說,。”①是志雖存有兩說,,卻基本認定建于元豐二年,。
建于北宋元豐二年(1079),磚石結構,,七層八角,,高18.82米,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佘山鎮(zhèn)天馬山景區(qū),,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以來,由于地基變動,,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截至2015年,護珠塔向東偏離2.28米,,傾斜度7.10°,。由于其斜度已超過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故有“上海比薩斜塔”之稱,,成為上海一大奇觀,。
護珠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高18.82米,樓閣式,。每層有腰檐,、平座、欄桿,,原是一座玲瓏的寶塔,,相傳塔里藏有舍利珠,夜間閃耀光芒,,故稱“護珠寶光塔”,。
塔始建年代,據松江博物館館藏的《干山志》載,,塔建于南宋紹興27年,,建塔人為南宋銀甲將軍周文達。
又據《干山志》卷十記載:“寶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級,,登覽者極江海之觀,。”
《干山雜志》:“宋紹興丁丑,,招撫使周文達奉高宗所賜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時顯寶光,故名,?!?/p>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災,,只剩磚砌塔身,。
塔因長年無人管理,損壞嚴重,。
據清人諸聯(lián)的《明齋小識》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戲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燒去塔心木及扶梯,、樓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毀壞,僅剩磚砌塔身,。
后有人在磚縫中發(fā)現宋代元豐錢幣,,遂拆磚覓寶,使底層西北角磚身漸被拆毀,,形成一個約2米直徑的大窟窿,,以毛石墊補,因此塔身傾斜日趨嚴重,。
1982年,勘查發(fā)現,,塔身向東南傾斜6°51′52″,。
因塔嚴重傾斜,故俗稱斜塔,。
隨即,,上海市文管會組織成立“天馬山宋護珠塔研究修繕組”,確定了“按現狀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繕方案,。
1984年,開始施工修理,,采取傳統(tǒng)建筑工藝,,先用竹木架支撐,,扶住塔體;再在每層腰檐筑鐵箍,;然后用8根鋼筋,,從塔頂貫穿而下,到達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橫向伸出,,直接連結地下巖石,以拉撐塔身,,保持斜而不倒的奇姿,。
經測定,經過修繕后的護珠塔,,可抗6級以下地震和10級以下風力,。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
由于其斜度已超過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故有“上海比薩斜塔”之稱,,成為上海一大奇觀。
為了保護珠塔,,1987年底對塔身進行了加固,,以保護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
傳說一:在塔的東面20米處,,有一株古銀杏樹,。相傳是周文達所植,古樹分技呈龍爪狀,,向西撲抱塔身,。當地老人云,此銀杏樹是山神之手,,支撐著護珠塔,,所以幾百年來斜而不倒。
傳說二:百年前一個漆黑的夜晚,,幾個神秘人來到護珠塔腳下,,他們用鎬在塔底刨個不停,一陣忙碌后,,他們好像找到什么,。
于是只要到了夜晚,護珠塔腳下就會經常出現挖寶人,;終于有一天,,護珠塔塔底被挖出一個大洞。
于是一種恐怖的說法開始流傳,,護珠塔的鎮(zhèn)塔之寶被人挖走,,護珠塔就要傾倒,。
根據這個傳說,林曉明認為傳說中被挖走的鎮(zhèn)塔之寶很有可能是舍利子,。
但這顆舍利子真的是在塔底被偷的嗎,?按照江南古塔的結構,五色舍利珠應該藏在塔叉頂部,,塔磚結構有一個天宮,,天宮里有一個銀匣藏在里面,然后蓋頂時把它封起來,。
經過查找資料,,林曉明似乎找到答案:“乾隆五十三年,護珠塔經歷一場火災,,塔頂全部燒毀,,木結構蕩然無存?!睋髡f,,護珠塔之所以會發(fā)生該次大火,也是與塔藏著舍利子有關,。
據了解,,傳說塔里埋藏舍利子后,人們都來朝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香火非常旺,,到清代乾隆年間,朝拜時焰火掉在塔心里,,就造成火災,。
根據該說法,似乎護珠塔傾斜的原因是挖寶引起的,。
1,、華東理工大學數學系龔成通老師通過觀察,得到否定了兩個原因:
(1)天馬山塔底層確實缺掉很大一個角,,但是但是從數學形狀觀察發(fā)現傾斜方向與缺角方位不對應,,根據重心位置研究下來覺得挖空形成缺角不是寶塔傾斜原因。
(2)塔內木結構對塔身有一定支撐作用,,但是木結構應該是對稱分布的,火災使木結構蕩然無存,,深入塔身的支撐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不會導致塔身往某個方向歪斜。
龔成通得到的結論是天馬山護珠寶光塔的傾斜應該是由于“跟建造塔當年相比,,地基情況積累了巨大的變化”的緣故,。
在后來的專家論證和修繕操作中,,證實了龔成通的論斷:挖開的土層顯示天馬山斜塔塔體坐落于兩種基礎之上,即一半在山體基巖上,,一半在石碴上,,導致塔身傾斜是地基情況有較大變化造成,與缺角無關,。
2,、中國著名古建筑專家楊家佑說認為,塔建在一個山坡上,,從土層來講,,東南土深一點,西北土淺一點,,那么它的基礎是一邊硬一邊軟,,這就是塔傾斜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乾隆時期的那場大火對塔身破壞比較嚴重,,也進一步加劇塔身的傾斜。
3,、建筑專家提出塔的傾斜和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有很大關系,。護珠塔的材料是混凝土結構,古代建筑用很粘稠的米燒成粥,,打成漿,,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這樣的材料很堅固,,接近于現代的鋼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外,,護珠塔的建筑結構也很特殊,,護珠塔的塔身是一個八角形結構,塔門的設計是每隔一個面開一個門,。而且每層的門不開在同一個方向的墻面上,,這樣就使每個沒開門的墻面像四條腿一樣支撐著每一層塔身。每層墻面之間既相連又不承受一層的壓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勻,。同時因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較強的臺風,、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墻面斷裂塔身也不會輕易倒塌。雖然因為地層原因護珠塔發(fā)生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態(tài),。
塔身和四周安裝了四臺攝像機,、風速、風向儀,,以及塔身中間傳感器,。天馬山斜塔的身體狀況將實時被關注監(jiān)控,并通過大數據的方式,,掌握白蟻,、變形、沉降,、風速,、風向、含水率,、含鹽率,、濕度、溫度,、降水量,、裂隙、滲漏,、位移,、振動等方面的狀態(tài)數據,并根據情況開展相關修復或固定工作,。
1982年,,上海市文管會組織成立“天馬山宋護珠塔研究修繕組”,確定了“按現狀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繕方案,,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表示,,一直密切關注天馬山斜塔的保護情況。每年都會在年頭和年尾對斜塔進行兩次測量,,根據測量結果進行分析和評估,,如果是天馬山斜塔結構出現問題,那么肯定會啟動大修,。根據檢查情況來看,,古塔的塔體結構并無損壞,只是由于年久侵蝕,,外立面出現了一些裂痕和脫落,。根據情況,2015年下半年可能對古塔的外立面進行一次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