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商周貴族宮庭中的祭典與宴樂都離不開鐘磬這類禮樂“重器”,,并以其數(shù)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來顯示主人的身份地位。這種青銅打擊樂器,,從三千年前的夏王朝的銅鈴開始,,到商代的銅鐃、西周的镈鐘,,東周的各類編鐘,,形制越來越復(fù)雜,編列越來越大,。
編鐘是先秦時期的宮廷樂器,,它也是古代帝王權(quán)力的象征。王孫誥編鐘共26枚角鐘,,是我國出土的春秋時期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音域最廣,、音色最好,、制作最精,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氣勢磅礴的輝煌鐘聲,,將我們帶入二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廟堂之上。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每件甬鐘都鑄有精致的花紋,在突起的乳釘紋中均有許多銘文,。
下層八鐘為低音部,,做“和聲”之用;上層18鐘排列密集,,是中,、高音部,可演奏旋律,。王孫誥編鐘為雙音編鐘,,一個編鐘以正鼓部和側(cè)鼓部可以同時敲出一個非常和諧的三度音程,,其音域可跨越四個半八度,到明代的十二平均律由朱載土育王子提出時,,其律制在春秋時期已十分廣泛地應(yīng)用于實踐之中了。
王孫誥編鐘的出土即是明證,,它集中體現(xiàn)了皇室威嚴,、古樸、輝煌,、凝重之大氣,。鐘上有113字銘文,意謂:王孫誥作鐘以樂楚王,、諸侯嘉賓及父兄諸士,,萬年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