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韓琦《行楷信札卷》
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寶級文物
《行楷信札卷》是北宋詞人韓琦的書法作品,,屬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是貴州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韓琦為北宋名相,其楷書受顏真卿影響而自成一家,。此札卷為紙本楷書,,縱851厘米,橫33厘米,,是韓琦感激歐陽修為其作《晝錦堂記》的謝啟,。此信札經(jīng)輾轉(zhuǎn)收藏,后另有十余人的跋文內(nèi)容,,反映出該信札在北宋以后的大致流傳過程,。此信札及蔡景行跋語選入《三希堂法帖》,名《謝歐陽公帖》,,又名《信宿帖》,。
銅車馬,,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1975年出土于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屯鎮(zhèn)漢墓,,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是現(xiàn)存發(fā)現(xiàn)最大最完整的漢代銅車馬,也是貴州省博物館國寶文物,。原物為一車一馬,,青銅鑄造,,總長1.12米,通高0.88米,,由大約300個零部件組成,,,共分11段,,子母扣套合,,可隨意拆裝。這套銅車馬造型自然生動,、神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鑄制結(jié)構(gòu)嚴謹,、工藝精湛,,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出土的漢墓中的車馬里最精美完整的一個,對了解當時的西南夷地區(qū)邊疆制度,、道路交通,、車制、冶煉工藝等都有相當?shù)膬r值,。
3,、宋代鷺鳥紋彩色蠟染褶裙
研究貴州蠟染史的實證
鷺鳥紋彩色蠟染褶裙,1987年出土于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qū)棺材洞,,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此裙身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系西南少數(shù)民族衣物,,整幅裙紋樣分五個不同區(qū)域。蠟染紋樣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以飛翔的鷺鳥為主,,下部分的紋飾圖案似流云。此裙集挑花,、刺繡,、蠟染工藝手法為一體,紋樣繁縟多變,,呈色豐富多彩,,圖案模取的是早期銅鼓上的鷺鳥紋,顯示了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shù)觀及工藝技術(shù),;同時,,其對于研究貴州蠟染史、古代貴州民族服飾及其演變有著重要的實證作用。
明嵌寶石五翟金鳳冠,,1954年出土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楊家土司墓,同年輾轉(zhuǎn)被籌建中的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此冠重1.39千克,用銀片作胎,,外綴以金片壓花,、金絲鏤花作成的龍、鳳和花卉,,并在一些部位的飾件上鑲嵌紅綠寶石,。正面中間置大牡丹花一朵,瓣片重疊,,嫩枝參差,。此冠工藝精湛,殊不多見,,工藝精細,,冠飾中的龍、鳳,、花,、蝴蝶等特別精美,鑲嵌若干紅藍寶石,,整體繁麗耀眼,,堪稱此類文物的存世精品。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嵌于鳳冠之上的藍寶石礦料很可能來自于緬甸,,明代史料中有楊家到云南買珠寶的記載,這增加了這件金鳳冠為播州
...本土制造的可能,。
【展開全部】
5,、東漢永元十六年青瓷罐
貴州境內(nèi)最早有“自我銘文”的酒器
永元罐,全稱東漢永元十六年青瓷罐,,1965年出土于貴州平壩馬場六朝墓,,現(xiàn)為貴州省博物館文物。這件漢代永元十六年青瓷罐的肩部留有四個“耳朵”脫落的痕跡,,局部殘留著米黃色薄釉,,罐腹部環(huán)繞著參差不齊的33字隸書銘文。其中“四耳,、袌面,、小口”描述了罐的形制;“直金廿五”是罐的價格。這是我國發(fā)現(xiàn)刻有明確可考紀年的較早的原始陶罐之一,,也是貴州境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有“自我銘文”的酒器,。
銅柄鐵劍,,西漢文物,,1978年出土于貴州省畢節(jié)市赫章縣可樂漢墓,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此劍全長58.5厘米,,莖長11.5厘米,劍身鐵質(zhì),,狹長起脊,,橫斷面呈菱形,兩面刃,,有鋒,。劍莖銅質(zhì),弧形牌飾莖首,,飾鏤空卷云紋,、渦紋、弧線紋等,;突棱兩端裝飾云雷紋,、連續(xù)三角紋。該劍具有地方特點,,與周邊地區(qū)出土的滇式,、巴蜀式、中原式等劍有明顯區(qū)別,,對研究夜郎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清代畫家鄒一桂的《山水觀我》畫冊,,現(xiàn)收藏于貴州省博物館,。鄒一桂,是清康乾時期的官員和著名畫家,,其擅畫花卉,、學惲壽平畫法,風格清秀,。鄒一桂與貴州結(jié)緣是因為他在乾隆元年至乾隆六年(1736年—1741年)擔任貴州提督學政,。期間,鄒一桂飽覽了黔貴大地的錦繡山河和獨特的風俗人情,,創(chuàng)作了兩本關(guān)于貴州的畫冊,,其中一本便是貴州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山水觀我》,。《山水觀我》畫冊是鄒一桂從湖南來到貴州時,,以游記的形式描繪湘黔大地的名勝古跡的畫冊,。畫冊共有22幅畫,17幅以貴州山水為主,,其中浮玉橋,、甲秀樓、翠微園,、
...黔靈山等多彩貴州的優(yōu)美風景都出現(xiàn)在了這本畫冊中,。
【展開全部】
立虎辮索紋耳銅釜,,西漢時期的炊器或容器,2000年出土于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xiāng)274號墓,。這是一件精美的銅釜,,屬銅釜中的極品,是必看的貴州省博物館展品,。此器形體碩大,,通高32.8厘米,口徑44.3厘米,,腹徑49厘米,,斂口折沿,鼓腹,、圜底,。肩腹部對稱飾一對圓雕立虎,頸部飾一條項圈,。此銅釜器型與巴蜀地區(qū)銅釜器型接近,。該銅釜不但反映貴州地區(qū)出西漢早期的工業(yè)和工藝美術(shù)方面的高度發(fā)展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還為夜郎古國套頭葬文化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謎,。
唐開元投龍銅簡,高35.9厘米、寬12厘米,、厚0.8厘米,重3270克,,傳世品,,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這件投龍銅簡是公元783年,,53歲的唐玄宗派遣內(nèi)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岳朱陵洞投放的銅簡,。此簡呈長方形,素地無紋飾,,通體蒼翠如玉,,間有褐色斑痕;正面陰刻楷書李隆基告文,、年款等共五行八十六字,,背面刻字三行共五十一字。此簡系唐玄宗為自己和楊貴妃祈福之物,,與歷史記載相吻合,,是一件重要的道教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清康熙美人醉柳葉瓶,傳世品,,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是貴州省博物館十大必看文物之一。豇豆紅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是清康熙時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也可稱美人醉或桃花片、娃娃臉,。此品種有的在勻凈的粉紅中泛出深紅斑點,;有的則在淺紅色中隱約露出綠斑或色暈。此瓶高16厘米,,口徑3.5厘米,,底徑2厘米,敞口,,溜肩,,瓶身清秀細長,形似柳葉,,小巧玲瓏,。全器表里釉色均呈現(xiàn)豇豆紅、蘋果綠斑點,,色澤瑩美,;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豎寫款。該柳葉瓶造型優(yōu)美,,色澤瑩美,,是一件難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