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與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印石”,。巴林礦學名叫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巴林礦主要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鎮(zhèn)西北,,雅瑪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帶。
巴林石為高鋁酸鹽礦物,,別名滑石,、林西石,在礦物學上稱為葉臘石,。距今已有一億多年,,主要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
根據地質學研究,,巴林石是富含硅、鋁元素的流紋巖,,受到火山熱液蝕變作用而發(fā)生高嶺石化形成的,。巴林石在成礦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礦物質沿高嶺石的裂隙貫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擴大了高嶺石的品種數量。另外,,除了硅和鋁,,鈣、鎂,、硫,、鉀、鈉,、錳,、鐵、鈦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上的變化,,也造就了巴林石豐富的色彩,。如鐵元素較多的會使石頭呈黃、紅色,,錳元素的侵入,,就出現(xiàn)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現(xiàn)象,鋁元素多了,,石材就會呈現(xiàn)灰色和白色,。
巴林石按質地、顏色的不同可分為巴林雞血石,、巴林福黃石,、巴林凍石、巴林彩石,、巴林圖案石五大類,,百余個品種。
雞血石
巴林雞血石指含有紅色辰砂的巴林石,,質地多為透明,、半透明;血色有鮮紅,、朱紅,、暗紅、橘紅等,。血形呈片狀、塊狀,、條帶狀,、星點狀等。各品種均以各種“紅”命名,,如夕陽紅,、彩霞紅、牡丹紅、金橘紅,。
福黃石
凡主體呈黃色且透明半透明者均屬此類.還可按色調及紋理細分若干品種,,如雞油黃、密蠟黃,、流沙黃等,。其中金橘黃可與田黃媲美。
凍石
凡透明半透明,、無血又以黃色為地的巴林石均為凍石,,是巴林石品種較多的一類。按其主體特征因素命名,,有水晶,、芙蓉凍、羊脂凍等,。
彩石
凡無血非黃非凍的巴林石均為此類,,最明顯的特征是質地不透明而色彩豐富,因而品種命名也就豐富多彩,,如紅花石,、黃花石、咖啡石,、木紋石等,。
圖案石
指巴林石中帶有各種天然景物圖案并有一定觀賞價值的一類,可憑借主題而命名,。
2007年11月2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巴林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巴林石的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歷經了遼代及明清,,曾經輝煌一時。
曾為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屬地——喀啦沁旗錦山的靈悅寺內,,供奉著一尊石佛(高14厘米,、寬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質屬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雜質,。因屬朝產,,多年供奉,具體資料已無從考證,。觀察石佛,,與眾不同,,頭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態(tài),,帶發(fā)罩,,露出兩根辮子,服飾為窄袖長袍,,衣紋線條流暢,,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盤坐在蓮花臺上,,應該說,,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從雕刻手法上看,,此佛應是唐宋時期所刻。
有文字記載: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落的慶功宴上,,屬下奉獻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口地稱贊:“騰格里朝魯,!” 意思是“天賜之石”。清朝時,,石碗成為上奉朝廷的貢品,。2007年,在一座古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殉葬的黃色巴林石碗,。在喀啦沁旗博物館里,珍藏著兩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著“喀啦沁王之寶”,,另一方刻著“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隸書,,兩方章是在王爺府院內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爺之印,。民國初年,,礦物學家張守范命名巴林石為“林西石”,日軍侵華時期,,曾抓勞工開采過礦石,,行動很詭秘,管理森嚴,,勞工也不懂采的為何物,雞血紅和彩石礦脈都被開采過。
20世紀70年代初,,地質部門前去考察,,發(fā)現(xiàn)有遺留采坑多處,規(guī)模很小,。1973年,,正規(guī)開礦時,發(fā)現(xiàn)一個采洞內有點燈用的油碗,,一只陳舊的鹿角,,一把不是當地人所用的刀子,一個粗雕成型的佛像,,這些現(xiàn)象表明,,過去確有南方人前來探險和采石。
現(xiàn)代巴林石的開采利用始于1973年投資建礦,,巴林石聲名鵲起,,交易量逐年上升,被收藏界,、金石界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