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寺位于安徽省青陽縣朱備鎮(zhèn)境內,,在東側30里處,,故稱之為“九華后山”。雙溪寺背山面水,,環(huán)境清幽,,風景秀麗。寺旁巖石下有“潔泉”,,其泉水清澈照人,,細流涓涓。雙溪水橫流寺前,,滔滔汨汨注入青通大河,。時而可聞?chuàng)v衣砧杵之聲,,大有“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的詩境。寺內廣種花草,,芳香襲人,,寺外茶園成片,果木成林,。雙溪寺位于歷代高僧云集,,虛云和尚、月霞和尚曾在后山辦過華嚴學校,,故后山也稱“華嚴道場”,。雙溪講寺位于九華后山朱備鎮(zhèn)九子巖景區(qū)內,鄰近雙溪寺大雄寶殿,,是一座獨立的寺院,。
雙溪講寺現(xiàn)有建筑為2008年左右重建,兩層皖南民居式建筑,,因為是近年重建,,所以寺院規(guī)模明顯擴大了很多。雙溪講寺的馬頭墻是四階,,當?shù)厮略阂话闶侨A,,外墻則為當?shù)爻R姷姆鸾厅S,這應該是當?shù)刈畲蟮囊蛔窬邮絾误w佛教建筑,。
穿過雙溪寺山門為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和閔公父子。
大雄寶殿坐西朝東,,宮殿式建筑,,重檐翹角,內供三尊大佛,、十八羅漢,、文殊、普賢,、觀音等塑像,。
大殿正前方約50米處立有大理石照壁,鐫刻著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字“雙溪寺”,。
大興和尚肉身殿位于雙溪寺主殿西北角臺地,,大興和尚是九華山佛教應跡史上第9尊肉身,新中國成立以來九華佛門第一尊真身,。大興和尚肉身殿建成于2011年,。1985年大興和尚圓寂,1988年開缸,,肉身完好,,僧徒將其裝金,。
寺南雙石巖為唐代凈居寺遺址;寺北里許,,為唐代福海寺遺址,。其西面有宋名臣青陽開國公程九萬墓地,存有神道碑一方,,并有石羊,、石馬、石虎等遺物,。
該寺背山依溪,,景色幽美。寺旁巖石下有“潔泉”,,泉水從砂石縫中滲出,光潔透明,;溪分兩股支流,,環(huán)繞寺前;寺后層巒疊翠,,峭壁聳天,。七布泉、三斧石,、傳聲洞高踞其上,。
在佛教中,大象,、雄獅分別為普賢,、文殊的護法神,故雙溪講寺現(xiàn)任住持比丘尼悟香于2012年在南北象形石上分別立普賢,、文殊坐姿石像,,以供膜拜。九華山乃地藏道場,,觀音洞天造物就兩尊坐騎,,文殊、普賢分別來自五臺山,、峨眉山駕祥云而來,,四大菩薩相聚于此,這寓意九華佛山又現(xiàn)奇觀,。
雙溪寺能在九華山聲名鵲起,,源于大興和尚。大興和尚(1894-1985)俗名朱毛和,,安徽太湖人,,1925年在九華山百歲宮剃度出家,,在九華山修持60年,行住坐臥時時不忘念佛,,始終如一,,日常下山閑游自在,每至村落就幫村民看病,,手到病除,,且分文不取,因此深受群眾尊敬,,他常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身”,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佛教的因果關系,。
雙溪講寺周邊景觀頗多,獨樹一幟,。殿南有一觀音洞,,洞口朝東,內出泉水軟滑甘甜,,水溫宜人,,隆冬未曾冰凍。1999年靈祥師太在洞前樹立一尊石雕觀音像,。洞南側石山猶如一尊大象,,風雨侵蝕形成的“象牙”“象眼”栩栩如生,墨客手書的“安仁如大地,,靜慮可密藏”,、“覺岸”等雕刻毗連奇石;洞北側石山形象一尊天然石臥佛(又名法船),,長近16米,,其頂端宛若一尊獅子頭,雄獅的額頭,,眼睛,、胡須清晰可見。
雙溪寺由機通法師始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雙溪寺原寺1957年毀于火災,,重建后1976年又毀于火災。
1979年曾于武漢出家的機通法師侄女(凈禪法師弟子)靈祥,,同兩位比丘尼一起朝九華,,到后山見雙溪寺遺址廢墟,撫今追昔,悲痛不已,,遂蓋一茅蓬住下,,發(fā)心復建寺院。
1982年靈祥師太以保護老廟名義重建一座小廟,,名為雙溪講寺,。
1990年在大雄寶殿東北角建大興肉身堂,建筑面積75平方米,。堂左側建“三空亭”,。
1992年重修擴建。
1995年住持僧道林在原寺址重建大雄寶殿,。
90年代初,,雙溪講寺與雙溪寺分開為男女兩眾道場,雙溪寺為男眾道場,,雙溪講寺則為女眾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