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歷史
夏魯寺是西藏較大的佛教寺廟之一,,也是藏傳佛教夏魯派的祖寺,。
1998年(北宋咸平元年),西藏佛教進入后弘期,,當時佛教徒魯梅·楚臣喜饒等衛(wèi)藏十人(即:魯梅·楚臣喜繞,、章·益西云丹、熱西·楚臣郡勒,、巴·楚臣羅哲,、松巴·益西羅哲等前藏五人;洛敦·多杰旺秀,、村尊·喜繞僧格,、珀東巴·德噶等后藏三人;阿里俄杰兄弟二人)在朗達瑪禁佛以后,,聽說從西藏逃亡到青海的大喇嘛欽·貢巴繞賽(約891~975)是位高僧,,便前去拜他為師。
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十人中有一人叫做洛敦·多杰旺秀的學成回藏,,就在日喀則東南的甲措建了一座寺廟名“堅孔”,收了一名徒弟叫“吉尊·西繞瓊乃”。吉尊·西繞瓊乃后去印度求學,,成為知識淵博的佛學家,。為了發(fā)展佛教,吉尊·西繞瓊乃欲建寺廟,,便請求大師洛敦·多杰旺秋身箭定址,,箭落在莊稼剛長出來的青苗地里,“青苗”,,藏語意為“夏魯”,,故取名為“夏魯寺”。布頓·仁欽珠(1290~1364)是夏魯派(亦稱“布頓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藏傳教薩迦派中綽浦系的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其父勝幢吉祥賢、母福意都是密宗的軌師(阿闍黎),。
1320年(元延祐七年)夏魯寺重建后,,布頓·仁欽珠在任住持期間,廣傳四部(事密,、行密,、瑜伽、無上瑜伽)密法,,校訂了大藏經(jīng),,編有大藏經(jīng)目錄,其著述有28函共計一百余部,。1322年寫出了《布頓佛教史》 (即“善逝教法源流”),,這部歷史著述中一部分是記述佛教在印度、尼泊爾傳播的史實,;另一部分是記述佛教在西藏及藏族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殿情況,,包括西藏佛教“后弘期”初的歷史;最后一部分是《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jīng)的總目錄,,這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主要參考書之一。夏魯寺始建時只有少數(shù)僧侶,,歷經(jīng)三次修葺和擴建,,僧侶不斷增多,布頓大師任寺主時為鼎盛時期,,僧眾達三千多人,。
1329年,日喀則地震時夏魯寺遭到毀滅性破壞,。當時吉載正在北京,,元帝得知夏魯寺毀于地震時即命吉載返藏重新修復,并賜給大量錢財作修復之資。于是吉載從內(nèi)地請來大批漢族工匠,,并運來琉璃磚瓦等物資,,于1333年動工,由漢藏工匠合作共同建造了這座具有特殊風格的漢藏混合式結構的寺廟,。1333年,,在元朝皇帝的大力資助下,布頓大興土木,,對原寺加以擴建維修,,元朝皇帝給予大量資助,并派去了漢族工匠,。重建了這一規(guī)模的寺院,。因此這座建筑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而寺院的墻體和庭院,,又都是傳統(tǒng)的西藏風格,,屬于典型的漢藏全璧的建筑。
1981年和1989年政府先后撥巨款進行了維修,,恢復了它原有的風貌和特色。現(xiàn)有僧侶六十多人,。
建筑格局
夏魯寺以藏漢結合的建筑風格聞名西藏,,它是用藏式殿樓配以漢式宮殿樓閣式的琉璃磚瓦房頂,飛檐獸吻,,加上木架斗栱支撐,,兩種不同建筑風貌融合得體,這充分顯示了藏漢兄弟民族的能工巧匠們親密的協(xié)作關系,。
夏魯寺的主體建筑是一座有三層樓房高的措欽大殿,,包括大經(jīng)堂、轉(zhuǎn)經(jīng)回廊和十多個神殿,。大殿坐西朝東,,面對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東,、南,、北、三面被兩層樓房的僧舍和倉庫包圍著,,顯得疏密有致,。
誦經(jīng)堂里間的神殿供奉著釋迦牟尼及其八大弟子的塑像,左右兩個配殿分別供奉著無量光佛和慈悲觀音的塑像,。兩側(cè)的殿堂則醒目地存放著布頓大師編修的大藏經(jīng)《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古老木刻版本,,是夏魯寺的鎮(zhèn)寺之寶。二樓的神殿除了釋迦牟尼及其十六羅漢、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塑像外,,最突出的也是布頓大師的塑像及其銅質(zhì)靈塔,。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塑像是格魯派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以后增添上去的。
墻體和布局系藏式建筑,,屋頂為漢式琉璃歇山頂,,由金殿、回廊,、護法神殿,、般若母殿和東西南北無量宮殿等主要建筑單元組成。主殿上下有房49間,,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底層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和八大隨佛弟子塑像,,西邊經(jīng)堂內(nèi)分別供奉《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jīng),;第二層供奉釋迦牟尼佛和布頓大師塑像,其左右為壇城殿,,前殿供奉慈尊佛像和十六羅漢像,。
大殿
夏魯寺的大殿,分前后正殿及左右配殿,。大殿的底層是合成一體,二層以上則四殿分立,。皆為木構梁架琉璃瓦頂。這是一座具有西藏傳統(tǒng)形式與內(nèi)地結構造型相結合的,,特殊風格的古建筑群,。
大殿建筑的總體面積雖不很大,但是殿中造像之精美,,壁畫內(nèi)容之豐富,,造型藝術之精致,,是極為少見的。在大殿經(jīng)堂后側(cè)的左轉(zhuǎn)回廊內(nèi),,墻壁的上部繪滿了壁畫,回廊的里壁墻面,,畫的是千佛,;外壁墻面則多為佛傳故事、聽經(jīng)圖等等,。畫中有許多生活活動的形象,,壁畫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形態(tài)生動活潑,,筆法精美有力,。在壁畫作風上有很多地方吸取了尼泊爾或印度的藝術作風,,但也有許多畫面與敦煌石窟的宋元壁畫相似,,并且畫中人物的服裝、飾物,、家具以及建筑等,,也有很多地方具有內(nèi)地風格。這種作風的壁畫,,在西藏的一般寺廟中是比較少見的,。
主殿
在夏魯寺主殿殿頂,高三層,,長約8米,,寬5約5米。鋪蓋的琉璃瓦,、瓷雕,、方磚,使人一眼便能看出是內(nèi)地產(chǎn)品,,如果把偏殿仿造內(nèi)地瓦燒鑄而成的產(chǎn)品進行一番比較,,能讓人一眼看出仿制的痕跡,。主殿內(nèi),,古老的壁畫修繕一新。壁畫內(nèi)容豐富,,畫工精美,,畫面故事生動,渲染強烈,,頗有元代壁畫風格,。在此僅舉一例,夏魯寺的菩薩畫像,,別于其它寺廟,。在藝術風格上,較多地吸收了內(nèi)地作風,,顯得純樸生動,,也摻雜了尼泊爾,、印度作風,顯得活潑婀娜,;更多的則是后藏畫風,,顯得典雅莊重。
夏魯大殿
夏魯寺的主體建筑是夏魯大殿,,也即“夏魯拉康”,。其建筑十分特殊,殿頂高脊斗拱,,琉璃瓦槽,,翹著飛檐,如翼如飛,。檐下是疊木雕刻,,沒有鐵件聯(lián)結,造型結構全是仿照內(nèi)地建寺的風格,。醒目的紅墻,,坯石壘砌,殿堂緊連,,又體現(xiàn)了西藏建寺的特點,。該寺的建筑,是藏漢民族建筑藝術組合的結晶,。除此而外,,寺里有四個扎侖,即卡瓦扎倉,,熱巴結扎倉,,安寧扎倉。保存的僅是大殿部分,,其余扎倉已被村落民居所占據(jù),。
夏魯大殿坐西朝東,兩層,,底層主殿為集會大殿,,面積 1500平方米左右,供有釋迦牟尼和八大弟子塑像,,兩則各有一經(jīng)堂,,供奉著《甘珠爾》和《丹珠爾》經(jīng)卷。大殿二層完全是漢式四合院的布局,,設有正殿,、配殿和前殿,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四個殿堂均設有琉璃歇山頂和飛檐翹角,,檐下斗拱,樣式古樸,,圖案多樣,,有飛天、仕女,、獅虎及花卉,,栩栩如生。正殿有釋迦牟尼像和布頓大師的塑像,,還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銅質(zhì)噶當塔,。
四大寺寶
夏魯寺內(nèi)珍藏著大量的壁畫、佛像,、經(jīng)書,、唐卡、法器等歷史文物,,其中以四大寺寶著稱:
第一件寶是“拉字經(jīng)板”:在建寺時期采用了108塊小木板拼成方形,,每塊木板上都刻有一個經(jīng)文字。由108塊字板組成了一段經(jīng)文,。信教群眾去朝拜時,,都希望得到一張由拼字板印成的“消災降福”經(jīng)文,。
第二件寶是“圣水壇”:大經(jīng)堂東南角陳列著一個直徑80厘米的大銅壇,。傳說此壇十二年換水一次,換水時,,原裝的凈水不增不減,,人能得到此壇中的“圣水”便一生吉祥,還可洗凈10種污垢,。
第三件寶是“天生六字真言石”:該石傳說是建寺挖地基時出土的,,挖出時,石上便有六字真言字跡,,四角并有4個小佛塔,,因而傳為天生六字真言石,。殃在寺墻腳下,,作為該寺的基石。
第四件寶是“石頭臉盆”:據(jù)說是建寺人吉尊·西繞瓊乃當時苦行洗臉盆,,陳放在大殿前面,。雨水積滿后不外溢,甚為神奇,。
公交線路
在日喀則上海中路的客運總站有班車去,,車費5元,。如果租車的話大約100元往返,也可以乘坐江孜方向的班車,,在夏魯寺路牌處下車,,然后徒步三四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