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前的上海,,與江浙毗鄰地區(qū)的民俗沒有多大差別,,隨著各地移民集聚上海,經(jīng)過碰撞,、交匯,,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終形成的城市傳統(tǒng),凝聚著幾代上海人的民風(fēng)民俗,,滲透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除夕】
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nèi),,團(tuán)坐同吃“年夜飯”,名曰“合家歡”,。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后,,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nèi)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鐘”,。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香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鐘的地方。
【春節(jié)】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nèi)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近幾年春節(jié),,許多家庭把給孩子春節(jié)壓歲錢的習(xí)俗,,改為贈送玩具或圖書。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cái)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cái)神之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tuán)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于“燈”,,所以又名“燈節(jié)”,。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yùn)送到了那兒,。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jié)隊(duì)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diǎn)。
【清明】
三月里清明節(jié),,人們借著掃墓的機(jī)會到郊野去踏青,對上海人而言,,青團(tuán)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jìn)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誕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當(dāng)時天后宮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戲班子演戲。
【立夏】上海郊縣農(nóng)民取麥粉和糖制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qū)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咸蛋等作為當(dāng)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浴佛節(jié)】四月初八浴佛節(jié)(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jīng)禮拜,,城內(nèi)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jìn)行土特產(chǎn)品交流,。
【端午節(jié)】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shù),、白芷,、蕓香等藥物煙熏室內(nèi),。以雄黃抹在孩子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疫癘。端午節(jié)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龍舟競渡,。
【觀音誕辰】六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佛寺里香風(fēng)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云集寺廟,。
【七巧會】七月七日,是俗傳牛郎織女雙星渡河的時候,,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會"吃巧果。
【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寺廟中做道場,,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蓮燈,,稱"盂蘭盆會",。
【地藏王生日】七月三十日,佛教傳說為地藏王生日,,舊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園遍插棒香并點(diǎn)燃蠟燭叫做"地?zé)?,。
【中秋節(jié)】人們出游看月華,稱做"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蕩漾,。"石梁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jié)"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jié)】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yīng)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這天為應(yīng)古時桓景登高避災(zāi)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余山及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菊花會】九月中旬菊花會,,很多文人雅士,,舉行菊花會,賞菊題詩,,有各種各樣的名菊,,萬卉齊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無不盡態(tài)極研,爭奇斗艷,。
【冬至】十一月冬至節(jié),,冬至前一日,舊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圓,,饋送親友,如同賀年,。
【釋迦牟尼得道日】十二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得道日,民間煮食"臘八粥",,而寺廟尤為盛行,,用胡桃、紅棗,、栗,、蠶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與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后僧人分食,,并饋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灶神】十二月下旬,,人們忙著送年禮。二十四日做謝灶團(tuán),,以酒,、果、團(tuán)子,、元寶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寶糖是一種膠牙的飴糖,,意為用此膠住灶神的嘴,不讓他上奏人間的罪過,。
01【春節(jié)】
農(nóng)歷大年最主要活動還是祭祀,,包括祭祖和祭神。初四夜半子時,,家家祭供鯉魚,、羊頭(諧音"利"和"洋頭"),滿堂香紙蠟燭,,壁上高掛財(cái)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財(cái)神爺送財(cái)降福,各商鋪店肆也都在這時舉行儀式迎接"財(cái)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將新制的旗幟掛在財(cái)神位前,,待祭好財(cái)神后才算新的一年開始營業(yè)。
02【清明】
清明節(jié)先要賽神宴會三日,,拿老上海的話來說,,第一天是“嘗酒”,再后一日稱為“敲甏底”,,也就是醪酒吃的差不多了,,再把甏底的一些酒也倒倒干凈,喝了,。一家人攜帶冷餐到郊外祭掃先人的墳?zāi)?,俗話稱“掃墓”。
03【中秋節(jié)】
老上海有燒香斗的習(xí)俗,,在家里借燒香斗燒香酬愿,。在那些城隍廟和土地廟的地方,公共的香斗最為巨大,,香高達(dá)盈丈,,大數(shù)圍,要燒一晝夜才能燒完,。祭祀供奉用的祭品,,一般為水果,,糖糕,月餅,,大閘蟹,,細(xì)鱗鱸魚,還有當(dāng)令時鮮,,大多是本土本鄉(xiāng)種植的菜蔬等,。
04【冬至節(jié)】
除了花糕粉圓,多“刖羊豕”,,并且要喝“分冬酒”,。“冬至夜里一塊肉,,譬如不冬至”,,一定要用“塊肉堆滿盤”供奉。
05【立春】
稱為“春朝”,,撚粉做粉圓,,祭神供先人,其儀埒于冬至,;而到端午節(jié),,則用茭箬粽子祭祀先人。
06【七月七】
則排出瓜果做七巧會,,月下祭祀先人,。小男女羅拜月下,家家在客廳前置放一個方桌,,桌上點(diǎn)燈,,又放置水果、粉巧等供品,,小男女圍著方桌而羅拜,,拈香三拜,第一第二祝愿其至愛的父母,,祈福壽,;第三祝則低頭心中暗念,也就是女擇佳婿,,男求佳婦之祝,。
親戚往來
親戚間往來一般保持到血親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間還有走動,。平時走動不講究送禮,有事必備禮,,俗稱“做客人”、“做人客”,。
朋友交往
青年人多蕩馬路,、游公園、上娛樂場所,,偶爾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敘舊為主,。過去,市民住房狹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會,。朋友有紅白事,,相互邀請,送禮,。平時來往不備禮,,招待不講究儀式,。
送禮
逢婚喪喜慶,,親友間例須送禮,,稱“送人情”,。上門探望病人,或準(zhǔn)備在主人家吃飯的一般是要送禮的,。舊俗送禮的如今大多改為送錢。送錢歷來用紅封袋,。只有逢喪事用白紙。錢額喜事成雙數(shù),,喪事成單。
作客待客
客到,,主人先接過客人手中的物品??腿藥в形鄯x物、濕傘,,不帶入主人家中,,置于門外,。另,,家中有喪事,,一般未過頭七,不宜出門作客(規(guī)矩大的人家要過了五七才出門作客),。留客吃飯,至少備8只菜,,備酒,,稱“吃便飯”。
就餐
進(jìn)餐時,,凡整只雞,、鴨,、蹄膀,、全魚等菜肴,主人未請,,客人不吃。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將食品夾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亂翻亂攪;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當(dāng)牙簽;六忌夾食品時滴湯不止,。
喝茶
斟茶只斟七分,進(jìn)行回轉(zhuǎn)動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時針方向,用左手則必須按順時針方向,,放茶壺時壺嘴不要正對他人,,有請人趕快離開之意思,。叩指禮,,用幾個手指頭彎曲親扣桌面,表示對主人敬茶的謝忱,。
飲酒
沒有一杯一口干的習(xí)慣,,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不能先飲盡,。嘗嘗酒味,,并加以贊賞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敬酒以三杯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開埠前婚禮】
男女雙方的結(jié)合,率多為媒的之言,,父母之命,。開埠前的上海,其婚俗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的“六禮”,。“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在“六禮”的基礎(chǔ)上,,上海的婚俗演變得更為豐富,有“八禮”:定親,、納彩、迎妝,、嫁娶、拜堂,、吃暖房、吵新房和回門,。
【開埠后婚禮】
“中西合璧,土洋混合”,,成為上?;樗椎闹饕厔?。民國時期,上海灘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婚禮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禮等,。這種由歐式婚俗與傳統(tǒng)婚俗結(jié)合產(chǎn)生的新型婚俗,被稱為“文明結(jié)婚”,。但總體上看,中國傳統(tǒng)婚俗仍然占據(jù)著上海人婚俗的主流,,尤其是在上海的普通家庭中,,西式的婚禮僅在富裕人家或留洋人群中盛行。
【現(xiàn)代婚禮】
現(xiàn)今還為上海浦東本地人所保留的僅有嫁娶,、吃暖房,、吵新房和回門。現(xiàn)在上海本地的新人結(jié)婚已經(jīng)不再看黃道吉日,,大多喜歡選擇西方情人節(jié),、七夕節(jié)這些象征愛情的日子或是十月十日這類討口彩的日子,,或者根據(jù)酒店預(yù)定的日子,、新郎新娘工作安排等來確定婚禮的時間,。
以前,,上海人追求“早生早育”,、“多子多?!?、“養(yǎng)兒防老”的生育觀念,,崇尚“四世同堂”、“五子登科”的生育理想的延伸,,遵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生育倫理。人們普遍希望生育男孩,,以達(dá)到有人養(yǎng)老送終的傳宗接代的目的,。
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上海人重男輕女的思想較內(nèi)地而言并沒有那么嚴(yán)重,,但在實(shí)施計(jì)劃生育之前,,大多數(shù)家庭還是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并且希望其中至少有一個男孩,。孕婦分娩前一個月內(nèi)“踏月”,,選擇初三初五等吉日,,嫁家備胡桃,、糖、糕,、肉,、蛋和草紙等八色禮物,,由岳母送到女婿家中,徑直進(jìn)房放在女兒床上,,稱為“催生”,。
做壽
上海地區(qū)稱祝壽為“做壽”,。民間認(rèn)為,,任何不滿30歲的人,,是不可“做壽”的,。做壽又有規(guī)矩:逢10大慶,逢5小慶,,60歲以上年年可慶。但,,一般情況下,,40歲是不做壽的,,因?yàn)椤八摹焙汀八馈蓖簟?0歲也不做壽,,因?yàn)椤捌摺备鷨识Y中逢七祭祀相似,。故70大壽,,常改在69歲時做,,以此類推。
做生日
其他誕生日,,包括30歲前的生日慶典,在上海都稱為“做生日”,。通常在小范圍舉行,,只邀請親密的朋友,加上家庭中的成員,,團(tuán)聚在一起,或到飯店,,或在自己家中,儀式也簡單,,隨便,。上海市區(qū)生日慶典,,多受歐美風(fēng)氣的影響,,多用生日蠟燭,、蛋糕,,唱英文《祝你生日快樂》歌等。
【哭喪】
在當(dāng)?shù)厮懒擞H屬,,婦女不唱哭喪歌,被視為不孝,。但是地道的哭喪歌已經(jīng)不為常人所掌握,因此現(xiàn)在的喪禮往往花錢請專業(yè)人員前來哭喪,。
【吃豆腐】
哭喪結(jié)束后,,便開始今天的晚宴。和北方一樣,,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故去都謂為喜喪,,兒女們除了舉辦喪禮以盡孝心外,還要備下酒席以答謝親朋好友,。在上海,,參加這樣的喪禮俗稱“吃豆腐”。
【法事】
晚宴過后,,法事繼續(xù)進(jìn)行,。五七祭奠儀式的隆重還在于內(nèi)容豐富的超度法事。超度法事一般要進(jìn)行兩天兩夜,,有著比較嚴(yán)格的禮儀規(guī)范和超度程序,。法事進(jìn)行前要擺上紙?jiān)贫傻姆课荨㈠X柜,、紙船,、庭院等祭奠物品。
上海郊區(qū)農(nóng)村在喬遷新居時,,無論舊時還是現(xiàn)在,,均要請酒,親戚好友前來慶賀,,燃放鞭炮,。在市區(qū),由主人邀請親戚朋友和同事若干名,,將房里的大小器具,、備類用品搬上車子,送到新居,。搬遷之后,,主人為了感謝搬遷中出過力的親戚朋友,常邀請大家到飯店酒家用餐,,一來表示感謝,,二來相聚慶賀,。而今,搬家公司很受廣大市民的歡迎,,市民搬家請搬家公司已成為一種新俗,。
01【告別舊宅】
當(dāng)人們決定告別舊宅時,邀請四鄰八舍,,相聚一堂,,主人設(shè)宴招待,名為告別灑,。在即將離開舊宅時,,搬遷主人常要燃放一通鞭炮,讓搬遷充滿喜氣,。
02【搬入新居】
又要燃放一通鞭炮,,似乎是在給新居周圍的鄰居打個招呼:“我搬來了,請多關(guān)照,;”并向鄰居送糕,、紅蛋等。放完“炮仗”之后,,在每個墻角燒一炷香,,其意思是建造樓房要挖坑刨地,占據(jù)了土地公公的地盤,,害得土地公公無家可歸,,他老人家會生氣。
03【先撒竹竿】
家具雜物搬人新房,,有時也很講究,。如有些人搬家首先進(jìn)人房間的是竹竿。竹竿一節(jié)比一節(jié)高,,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的生活,、從事的專業(yè)從今后將節(jié)節(jié)高升的良好愿望。這以后,,就先搬大件,,后搬小件,,最后搬細(xì)軟,依次進(jìn)入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