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族樂器的拉弦樂器有哪些
我國民族拉弦樂器是在胡琴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二胡、京胡,、板胡,、高胡、中胡,、革胡,、馬頭琴等。其音色柔和,,擅長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各種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種多樣的音樂形象,,具有豐富,、細膩的表現(xiàn)力,。
二、民族拉弦樂器的特點
1,、二胡
二胡是中國各地普遍流行的樂器,,也叫“胡琴”或“南胡”,由一個竹制或木制的琴筒,、一根硬木琴桿和琴軫組成,。琴筒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種,,琴筒的一端蒙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琴桿的上端是一個彎形的琴頭,,琴頭下面裝有兩個菊花形硬木琴軫,上邊一個張里弦,,下邊一個張外弦,,竹弓的弓毛夾在兩根琴弦之間。琴弦過去多用蠶絲制成,,現(xiàn)在已改用金屬制作。
二胡音色柔美,,表現(xiàn)力豐富,,是民族樂隊重要的樂器,長于演奏細膩的抒情曲調,,有人聲之美,。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偶爾也有四度定弦的,,五度定弦為d1—a1,,音域為d1到d4。
2,、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拉弦樂器,,相傳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馬頭琴的琴桿是用硬木制成的,,琴桿上端雕有一只馬頭,,因此叫馬頭琴,。音箱用松木制作,呈梯形,,兩面蒙馬皮,,馬皮上繪有美麗的圖案,張兩根弦,。琴弦用馬尾制成,。與胡琴不同的是,琴弓不是夾在兩根弦的中間,,而是在外面拉奏,,因此可以奏雙音。
近年來出現(xiàn)了改良馬頭琴,,用尼龍弦代替馬尾弦,,擴大了音箱的尺寸,采用大提琴弓等,,改良后的馬頭琴,,音量比傳統(tǒng)馬頭琴的音量大,而且音色更加明亮,。
馬頭琴在演奏時左手既可以按弦,,也可以用指甲頂弦,以獲得不同的音色,。馬頭琴經(jīng)常用于獨奏或民歌和說唱的伴奏,,也用于合奏,音色近于人聲,,柔美圓潤,,擅長表現(xiàn)抒情、和緩的曲調,。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3、板胡
板胡是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xiàn),,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稱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品種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國多種梆子腔戲曲,北方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20世紀50年代后,,又用于獨奏,器樂合奏,。
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xiàn)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yōu)美和細膩的特點,。
4、革胡
革胡,,新型拉弦樂器,。在二胡基礎上吸收其它拉弦樂器特點創(chuàng)制而成。紅木,、花梨木制,,全長170厘米。琴頭雕刻龍頭,,琴桿插入琴筒一側,琴桿表面設弧形指板,。琴筒圓形,,長37、前口外徑38厘米,。蒙蟒皮,、馬皮或羊皮。后口置音窗,。皮面張力可調,。置四軸,張四弦,。用大提琴弓拉奏,。皮膜不直接承受弦的張力,皮面內側中心設有六足形音柱傳音,琴碼呈扁鏟狀,,碼腳與音柱頂銜接,,以使皮膜振動范圍擴大。音色圓潤雄厚,。定弦C,、G、d,、a,,音域四個八度。演奏時,,弓在弦外拉奏,,可撥弦彈奏。吸收了二胡,、中胡,、墜胡,、馬頭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發(fā)展,。在民族樂隊中可代替中胡和低胡。
5,、高胡
高胡是高音拉弦樂器,,"高音二胡"的統(tǒng)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鳴箱)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樂隊中,,高胡按實際音高記譜,定弦比二胡高純五度或純四度,,即定弦為a(1),、e(2)或g(1)、d(2),。常用音域為a1(g1)至b3(a3)音,,b3(a3)以上的音,發(fā)音緊張,、尖銳,,不宜多用。在常用音域范圍,其音色明朗,、清澈,,適宜演奏優(yōu)美、抒情以及秀麗,、活潑的曲調,,并經(jīng)常與二胡構成八度奏。
6,、中胡
中胡,,中音二胡簡稱。約于1950年代在二胡基礎上改革制成,,結構與二胡相同,。琴桿較長,琴筒較大,。在民族樂隊里屬中音樂器,,使樂隊音響豐滿、渾厚,。獨奏曲有《草原上》,、協(xié)奏曲有《蘇武》等。
7,、京胡
京胡產生于乾隆末年,,隨著京劇的形成,為適應京劇的伴奏,,從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京胡琴桿和琴筒均為竹制,琴筒蒙蛇皮或烏魚皮,,京胡的音量大,,音色高亢、穿透力強,。主要用于京劇的伴奏,,獨奏曲目一般為京劇曲牌。如《夜深沉》,、《勸君王》等。
京二胡是為了在融和京胡在京劇樂隊中的音色而制成的一種比京胡大,,比二胡小的拉弦樂器,。音色也介于京胡和二胡之間,木制,,蒙蛇皮,。一般也用于京劇伴奏,很少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