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褲是什么 ?
安全褲是一種形似內衣的外衣,,起源于燈籠褲和體育短褲,。安全褲的材質多為氨綸或棉,可以貼身穿著,。安全褲的出現(xiàn)使很多女性擺脫了一些因為走光的產(chǎn)生的尷尬,,但其形似內衣的設計能否為女性能提供的足夠的保護也受到了很多人爭議和質疑。很多人認為安全褲比起物理上的保護,,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劑效應,。
二、安全褲的發(fā)展歷史介紹
1,、起源
安全褲的概念來自于燈籠褲,,一種原本作為外衣的男性服裝,。19世紀50年代,燈籠褲和女權主義被女權主義活動家相關聯(lián),。這時,,燈籠褲被視為一種進步,。當時的美國女性會將比裙子還要長的燈籠褲穿著在長裙內側,,表達自己也能穿著類似男性的服裝上街。但當時這種服裝受到了很多來自于男性和女性的爭議,,而許多女權主義者也不再將燈籠褲和女權主義聯(lián)系起來,。
不過燈籠褲依舊流行到19世紀末,起先是作為美國內戰(zhàn)時美國陸軍護士的工作服,。而在19世紀末的美國女權主義浪潮時,,女性穿著燈籠褲騎車上街來宣揚女權主義。但之后燈籠褲便不再流行,,僅偶爾作為一些女性運動員的運動服,。而這一風潮也傳入了日本,1903年日本引入燈籠褲作為日本學校學生的體育服,,也是現(xiàn)今日本體育服乃至安全褲的雛形,。
2、20世紀
經(jīng)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社會的主流審美觀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這個時段的婦女要求忽略把兩性的差別看成是在兩性社會關系中,,女性附屬于男性的基礎的觀點,。這一時段的西方女性也對兩性方面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女權主義者開始認定女性的性與性感并非是服務于男性,,而是女性應該有的權利,。這個時間段的女性著裝也變得更加開放,而女性也認為自己的身體是自由的,,展露在外并非是為給予男性的“服務”,,而是作為女性本身的驕傲。
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服裝制造商受到了美國女排運動員所穿的緊身短褲的啟發(fā),,改進了日本學校所用的運動短褲,使其更加貼身,,這一設計一直沿用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人所改進的緊身運動短褲成為了日本學校的制服之一。運動短褲比內褲稍長,,穿在內褲外面即方便活動還可以避免走光,。這一概念也是現(xiàn)今安全褲的核心理念,。
3、現(xiàn)代
進入21世紀,,安全褲已經(jīng)作為一種常見的服裝,,經(jīng)常被女性穿著在裙子內作為避免尷尬的工具。但是日本出現(xiàn)的針對運動短褲和安全褲的戀物癖現(xiàn)象,,引發(fā)了安全褲能否保護事實上的隱私,,以及使得安全褲的作用都受到了很多平權主義者的質疑。很多女權主義者質疑安全褲并不能提供給女性足夠的保護,,反而只能提供一種虛假的安慰劑效應,。面對犯罪者甚至是專門針對安全褲的犯罪者,安全褲的設計無法提供物理上的保護,,只能讓女性陷入一種不存在的安全感,。
安全褲在21世紀進入到東亞的大部分國家,作為女性防止走光和尷尬的手段,。這一時期的安全褲也經(jīng)過了改進,,更加貼身。有些安全褲還會加入蕾絲等裝飾,,專門以可愛,、性感的設計作為賣點的安全褲也在此時出現(xiàn)。
在安全褲的作用依舊存有很多爭議,,其中大部分都圍繞在安全褲的設計是否對犯罪的預防產(chǎn)生了實際的作用,。有部分女權主義者認為,很多女性認為穿著了安全褲后就能接受走光,,這種行為是實質是向男權主義的示弱,。
也有人認為安全褲是在物化女性的觀念所誕生的產(chǎn)物。安全褲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某些女性感受到男權社會的壓力,,在這樣以男性主導的道德標準下,女性的著裝與其道德緊密相連,,因此穿安全褲是女性向男性傳達自己“潔身自好”的信號,。在物化女性的觀念下,女性被視為一種觀賞物,,女人的選擇服裝的權利成為了男人評頭論足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