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yōu)伶表演發(fā)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捻蘭臥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于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ㄒ喾Q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后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于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guī)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后,,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tǒng)的浙江海鹽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昆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臺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后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臺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昆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
7,、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帶來了與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照{以其通俗質樸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后,,湖北漢調藝人也于道光年間(1828年前后)進京與徽班藝人同臺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終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棗京劇,。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京劇形成后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京劇演員并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yōu)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yōu)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每個流派的創(chuàng)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xù)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的。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臺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fā)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進入城市后,,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yǎng),,表演上得以成熟,。
西方戲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1、古希臘戲劇
時間: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
特征:古希臘戲劇的繁榮主要得益于雅典時期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時期實行“觀劇津貼”政策,是希臘的黃金時代,。
2,、中世紀戲劇
時間:5—15世紀。
特征:“宗教”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實質性的政權基礎,,并且戲劇成為封建宗教宣傳的工具。
3,、文藝復興戲劇
時間:14—17世紀(第一次資產階級反封建運動),。
特征: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思想核心:人文主義,,反對神權,,強調人和自由的價值。
4,、古典主義戲劇
時間:興起17世紀的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后逐漸衰落。
特征:以笛卡爾的唯理主義為基礎,;政治上擁護中央王權,,歌頌賢明君主,塑造理性的愛國人物形象,。
5,、啟蒙主義戲劇
時間:18世紀(第二次資產階級反封建運動)。
特征:反封建,、反教會是主要矛頭傾向,。主要刻畫的人物是:第三階級:普通人、仆人,。
6,、浪漫主義戲劇
時間:19世紀初,。
特征:批判三一律,注重感性,,宣告以一種美丑愛恨的新戲劇誕生,。
7、現實主義戲劇
時間:19世紀,。
特征:真實與逼真的再現現實的手法,,刻畫典型環(huán)境、典型人物,,鮮明的批判性,。
8、現代主義戲劇
時間:20世紀,。
特征:強調內心的真實,,采用擬人化,象征,、幻覺來表達人類共同的生存,、精神危機。
中國戲劇和西方戲劇的區(qū)別
1,、心態(tài)視角不同
中國戲曲觀眾采用的是俯視角,;西方戲劇觀眾采用的是仰視角。中國戲曲觀眾處在一種心態(tài)上的高位置,,去俯視演出,。而西方戲劇觀眾處在一種心態(tài)上的低位置去仰視演出。在西方,,戲劇是一種貴族式的享受節(jié)目,,是高消費,戲劇的表演地點被安排在劇院,,而劇院的裝飾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一般的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無法入內的。在中國,,隨街就可以搭一個戲臺子唱起來,,舞臺、服裝,、實物都不是很豪華,,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看戲享樂,不分貴賤,。
2,、結局不同
中國戲劇喜歡大團圓結局;西方戲劇一般以悲劇結尾,。西方社會的戲劇里暗喻對社會的抨擊和批判,,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劇結局,。莎士比亞的作品結局里主角都是死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情人終難成眷屬,。中國戲劇中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怎么看都是悲劇,作者就安排他們變成蝴蝶大團圓,,結局是好的,。
3、形式不同
中國戲曲是集唱歌,、念 ,、做 、打,、舞蹈等綜合表演的戲劇形式,;西方戲劇是有演員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環(huán)境的藝術樣式的形式完成表演,。在外國戲劇史上,20世紀是一個發(fā)展迅速,、成就卓著的時期,,也是一個流派紛呈、變化多端的時期,。前一個時期那種一個階段一種主潮的狀況已經打破,,新的思潮流派不斷出現,形成一個多元共存,、互相碰撞又互相吸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