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蔣光鼐
杰出愛國將領粉碎日軍短期滅亡中國的計劃
蔣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男,,出生于廣東廣州府東莞縣虎門(現(xiàn)廣東東莞虎門鎮(zhèn)),杰出愛國民主人士,、功勛卓著的抗日名將,,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zhàn)爭,、中原大戰(zhàn)等戰(zhàn)役,,“九·一八”事變之后也積極參與抗日。1932年在淞滬抗戰(zhàn)中擔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和蔡廷鍇指揮軍隊在閘北,、江灣,、吳淞等第展開了多次戰(zhàn)役,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是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英雄,。
2,、王寵惠
中國第一位大學畢業(yè)生近現(xiàn)代中國法學奠基者
王寵惠(1881年10月10日-1958年3月15日),男,,廣東廣州府東莞縣(現(xiàn)廣東東莞市)人,,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1900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堂,獲頒“欽字第一號考憑”,,這是第一張中國大學畢業(yè)證書,。隨后前往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并在歐洲研究國際公法,,獲得英國律師資格,。回國之后,,先后撰寫《憲法芻議》,、《憲法危言》、《憲法平議》等法學作品,,并參與起草編寫《中華民國刑法》,、《中華民國民法》等法律,為中國近現(xiàn)代的法律體系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此外,,抗日戰(zhàn)爭結束之后,作為中國代表出席聯(lián)合
...國成立大會,,并對制定《聯(lián)合國憲章》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展開全部】
3、鄧植儀
近代農業(yè)高等教育開拓者中國土壤學先驅
鄧植儀(1888年6月11日-1957年),,廣東東莞人,,著名農業(yè)教育家、土壤學家,。20世紀20年代初,,參與籌建廣東大學和中山大學,長期擔任兩校教授,、農學院院長,,嘔心瀝血,,推動高校農業(yè)教育從低層次向高層次、多層次發(fā)展,。1932年鄧植儀創(chuàng)建廣東土壤調查所,,率先在廣東開展分縣土壤調查,同時對廣東蠶絲,、蔗糖和化肥進行調查,。1935年創(chuàng)建中山大學研究院土壤學部,這是當時國內唯一培養(yǎng)土壤學科碩士研究生的機構,。此外,,還與彭家元合著《土壤學》,這是中國高等農業(yè)學校第一本土壤學教材,,標志了我國土壤學科體系的建立,。
4、容庚
古文字及金石學家20世紀中國古文字學奠基者之一
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男,,出生于廣東廣府東莞縣(現(xiàn)廣東東莞市),著名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1922年,,以自己編寫的《金文編》手稿請教國學大師羅振玉之后,,被羅視為研究古文字的可造之才,并被推薦進入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容庚一生癡心于古文字和古銅器研究,,著有《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甲骨文概況》,、《殷周青銅器通論》等書籍,,其中《金文編》是繼吳大澄《說文古籀補》之后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5,、王吉民
合著英文版《中國醫(yī)史》中國近代醫(yī)史研究開拓者
王吉民(1889年-1972年),,男,廣東東莞虎門王屋村,,中國近代醫(yī)史研究開拓者,,中華醫(yī)史學會及《中華醫(yī)史雜志》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長達50余年的醫(yī)學史研究生涯中,,王吉民用中英文撰寫有關醫(yī)學史著作及論文近200篇,,代表作有《中國醫(yī)史》,、《中國歷代醫(yī)學之發(fā)明》、《李時珍文獻參考資料匯目》,、《西譯中醫(yī)典籍重考》等,,并在1937年7月建立中國第一所醫(yī)學史專業(yè)博物館——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博物館,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歷史的學術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楊秀瓊(1918年-1982年10月10日),女,,出生于廣東東莞,,中國近代著名游泳女運動員,被譽為“東方美人魚”,,在當時帶動了中國女子游泳熱潮,。1930年參加廣東省第三屆全省水上運動會,奪得三項個人賽冠軍,,獲得“水怪”綽號,。1933年10月,楊秀瓊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囊括女子游泳項目全部金牌,。1934年在菲律賓遠東運動會上幫助中國隊逆轉奪冠,,備受外媒關注。1936年,,年僅17歲的楊秀瓊參加柏林奧運會,,雖最后未能進入復賽,楊秀瓊也向世界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女性的風采,,打破歐洲對中國女性的固有印象,。
【 詳細>>】
林直勉(1887年-1934年),,男,,廣東東莞人,民主革命家,、書法家,、藝術家。林直勉不僅是加入同盟會的革命者,,還是廣東書壇開隸書新法門的書法家,。他精于漢隸書法,取法漢魏,、吸收各家所長,,同時勇于創(chuàng)新,避免清代僵化的書法套路,收獲了“臨碑直勉”贊譽,,簡經綸也稱贊“林公在日不敢問隸”,。自林直勉隸書一出,便在廣東隸書界一枝獨秀,,引發(fā)大眾跟風效仿,,杰出書法篆刻家吳子復的隸書也深受林直勉影響。
8,、陳伯陶
東莞唯一文探花創(chuàng)辦暨南大學前身
陳伯陶(1855年-1930年),,男,出生于廣東東莞中堂鳳涌,,1892年獲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成為東莞歷史上的“文探花”,精通詞翰書畫,,旁及醫(yī)術,、地理、經濟,。1906年在南京創(chuàng)辦學習外國語文的方言學堂和創(chuàng)辦暨南學堂(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招收華僑學生到南京就讀。陳伯陶隱居香港之后,,與賴際熙等人創(chuàng)立學海書樓,,同時編寫《東莞縣志》、《勝朝粵東遺民錄》,、《宋東莞遺民錄》等東莞歷史文獻,,其中《東莞縣志》、《勝朝粵東遺民錄》對東莞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張蔭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男,,出生于廣東東莞石龍鎮(zhèn)(現(xiàn)廣東東莞市),,近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在清華大學求學期間就以史,、學、才而出名,,與錢鐘書,、吳晗,、夏鼐并稱為“文學院四才子”,。九一八事變之后,與吳晗、千家駒,、王蕓生等人合著《中國史綱》,,張蔭麟負責上古篇(夏、商,、周至東漢時期),,以此為當時的高中學生普及歷史知識、增強愛國精神,、鼓舞抗戰(zhàn)士氣,,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精神食糧。時至今日,,《中國史綱》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史學觀點至今對中國史學界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0、倫明
近代知名藏書家對保護古籍發(fā)揮重要作用
倫明(1875年-1944年),,男,,廣東廣州府東莞縣望牛墩(現(xiàn)東莞望牛墩鎮(zhèn))人,近代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一生致力于藏書和學術研究。從小便醉心于藏書,,藏書豐富而又精通版本目錄學,,集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大學教授于一身,,在近代廣東藏書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倫明“耗盡千金,,藏書百萬”,,臨別之際托付后人將藏書捐贈給北平圖書館(現(xiàn)中國國家圖書館),以此延續(xù)典籍生命,,對古籍保護和研究工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