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苗繡是海南島的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苗族是一個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苗族婦女以布當紙,,拿針作筆,用線為墨,,把本民族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繡在衣裙,、頭巾上。苗族女子穿在身上的衣裙,、帶在頭上的花帽,、系在腰間的花帶,其圖案紋樣特征被學者稱為“把歷史穿在身上的民族”,。
苗族是海南島世居民族,,遷移海南島大約在明代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是從廣西作為兵士被朝廷征調而來,,爾后落籍海南。還有一部分是明清時期,,因不堪本地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漂洋過海來到海南島謀生,。苗族同胞在繼承祖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傳承和發(fā)展服飾刺繡蠟染技藝,。
海南苗族傳統(tǒng)刺繡蠟染技藝,,主要流傳于海南島中部山區(qū)苗族同胞聚居地。該技藝于2009年入選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苗族的傳統(tǒng)服飾,以藍黑色棉布料為主色調,,不論男女,,其穿著的服飾均是采用染制的藍黑色布料進行縫制。染布的原料主要有藍靛和石灰等,,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苗族婦女的上衣既大又長,尺寸因人而異,。上衣多為對胸開襟或略偏右的長襟,,無領,肩脖內有一層藍布墊衣,,領口用五色彩線繡上簡單的花紋,,用粉紅彩線鎖邊,最外層還有一小白布邊,,胸襟,、袖口、衣祺用紅線鎖邊。在腹部縫有一條紅帶,,作為上衣的系帶,。兩側開有尺許長的祺夾,通常讓祺夾敞開,,露出裙子,。前身右幅比左幅短。婦女下裳是一條長過膝的短裙,,質地為印染后的藍黑色棉布,,實際上是用一塊布經兩層疊縫而成,裙子的下擺有一圈臘染紋飾,,圖案紋樣主要是采用臘染方法制作而成,。短裙的開叉在前面,很短小,,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靠寬長的上衣將開叉處遮掩。綁腿布質地為棉布,,一般長約200厘米,,寬約8厘米。另有兩條長100厘米左右的紅色彩帶,。苗族婦女頭飾很特別,,有兩種頭巾帽:一種是盛裝時戴的黑布尖頂帽,戴這種帽先是在帽底下墊一小塊繡有花紋約30厘米見方的墊頭,,墊頭一角垂于額前,,然后披蓋上繡有花邊的尖頂頭巾,在頭上形成尖頂狀(稍偏后),,帽子后垂下一條長及腿部的紅帶,,頭巾遮蓋頭部直垂至肩。另一種頭巾叫小花帽,,這種花帽與第一種帽子大小相當,,中間繡有花紋,戴帽時把頭巾反包在頭上,,平頂即可,。
苗族婦女善長刺繡技藝。刺繡主要運用到各種線和頭發(fā)在頭巾,、腰帶和衣襟上繡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通常以雞、樹,、蝶,、馬等花紋為主體紋樣,,以“卍”(萬)字、“十”字等幾何圖案為輔,;在顏色搭配方面,,以藍色、白色為主體顏色(底布),,以棗紅,、金黃、綠,、紫等色絲為繡線,。在農閑時節(jié)和日常生活中,苗族婦女利用刺繡技藝在頭巾,、衣領,、衣襟、衣袖,、帕邊,、裙腳等地方繡上花紋圖案,使得服飾更加艷麗,、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