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北至靈山,,東至潘家莊,,南至黃山、菜園,,西至東周家莊,、清泉溝一帶。地理坐標為北緯36°32′00″~36°34′30″,,東經118°40′22″~118°44′00″,,面積約13平方公里。
公園核心區(qū)是198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山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qū),,面積1.2平方公里,。1999年10月18日,被國家國土資源部,、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確定為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qū),。2001年12月10日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
地貌概況
園內由解家河和包家河兩個次級盆地組成,,盆地被玄武巖組成的盾狀火山環(huán)抱,,地形起伏不平,最高峰為堯山,,海拔405.5米,,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為12.4℃,年平均降雨量709毫米,。
公園地質是山東地層臨朐群及其包含的牛山組,、山旺組、堯山組建群,、屬彌河水系,,為季節(jié)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huán)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組的所在地,,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尤其是山旺組地層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對比意義,。
硅藻土沉積厚度約為25米,,由于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古人形象比喻為“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
生物化石
種類
公園內山旺古生物化石形成于1800萬年前,是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在中新世保存完整,、門類齊全、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科學價值的地層古生物遺跡,。已發(fā)現各類生物化石十幾個門類600多屬種,。植物化石有真菌、苔蘚,、蕨類、裸子,、被子植物及藻類,,以枝葉最多,多數保留原有顏色,,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是20世紀末世界上發(fā)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fā)現,,填補中新世時期之空白,成為中國鳥類化石重要的產地,。
意義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其種類之多、保存之完整為世界罕見,,目前已發(fā)現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保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鑒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
三角原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tài)、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為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古生物化石產出的硅藻土是我國少有的幾個產地之一,,獨具“萬卷書”之稱,,具有較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古生物化石產地周邊的火山地質,、火山噴發(fā)地貌亦為該地質公園重要的地質遺跡,,主要分布于盆地外圍黃山、堯山,、靈山,、擦馬山等地,。目前可觀察到的有古火山口地質景觀、瑪爾式火山盆地地貌,、火山熔巖典型結構構造等,,是研究華北新生代火山活動、火山盆地形成與演化的重要基地,。同時該地亦是山東新生代臨朐群層型剖面所在地,,對于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研價值。
發(fā)掘
山旺已成為中國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基地,。為實現在保護前提下的小規(guī)模,、科學性發(fā)掘研究工作,由北京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地質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專家教授組成課題小組,,并委托有發(fā)掘研究申請權的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代表課題組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文物局提出發(fā)掘申請。1993年經批準建立一號發(fā)掘點,,1995年建立二號發(fā)掘點,,已采集到犀、鹿,、豬,、龜等大型化石19件,昆蟲,、魚,、植物等小型化石3000余件。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化石寶庫》在全國發(fā)行,,《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人民中國》,、《科學實驗》,、《地球》等報刊也紛紛發(fā)表文章向國內外廣泛介紹。先后接待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前蘇聯、奧地利,、加拿大,、意大利、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qū)的考察專家近千人次,。
歷史文化
山旺地區(qū)文化底蘊豐厚,,且年代久遠,,據其四周出土的古遺址和文物考證,早在五帝時代(約5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定居,。古老的堯山,,是以堯帝的名字而命名,上有紀念堯帝在此活動的堯帝祠,。堯山,、堯河、堯溝,,這些以遠古堯帝而命名的山地川谷,,加之周圍(臨朐、青州,、昌樂三縣交界地區(qū))的大汶口,、龍山文化的數十處原始社會遺址,足以證明,,這里是堯帝的重要活動之區(qū),。山旺東南數里的紀山,由于歷史上黃帝的登臨和堯帝父子的活動,,不斷引起國內歷代學者的重視,,它和東鎮(zhèn)沂山一樣,是中華東方的一座歷史名山,。
《史記》卷首的《五帝本紀》就有“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紀山的別稱)”的記載,。丸山,據考在《史記》封禪書中稱“凡山”,。司馬遷以后的應劭(漢),、杜預(晉)、酈道元(北魏),、李泰(唐),、李吉甫(唐)、羅泌(宋),、樂史(宋),、于欽(元)、傅國(明),、顧炎武(清),、葉綬圭(清),都對丸山,、凡山進行過考證,,認為丸山、凡山即臨朐縣的紀山,。紀山又是古老的東方紀族的發(fā)祥地,,紀受周封,,都紀臺(今壽光市南),從此紀山即為紀國的鎮(zhèn)山,,黃帝之后的漢武帝等數代帝王都有登紀山的記載,。紀山又稱丹山,據《竹書紀年》,、《漢志》,、《十三州志》等古籍載,丹山(紀山)周圍為帝堯之子朱的封地,,稱為“丹朱之虛”,,簡稱“朱虛”。堯帝的故地,,其子襲之,,“以奉先祀(《史記·五帝本紀》)”。山旺之北的靈山,,孤峰圓峙,,有泉沸涌,民以賴飲溉田,,為古齊國所重,,《晏子春秋》載,景公曾擬往封祭之,。史實證明,,早在遠古之時,山旺周圍即為文化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