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河簡介
發(fā)源于青州西南玲瓏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于青州西南15公里處,。井塘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筑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南陽河的源頭,豐水季節(jié)可以追溯到玲瓏山白駒谷的“龍王鼻子”處,。北源發(fā)源于青州市大陰山,,二水相匯后由南向北流經(jīng)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水,,在樓樓山北面,,接納她的一條重要的支流瀑水澗。后西南東北流向,,經(jīng)過青州南陽城西門岱宗門外的永濟橋,接納由“醴泉”之水匯集而成的洋溪,,流經(jīng)南陽城與東陽城之間,穿過萬年橋,到達滾水橋,,接納南陽城東護城河(荷花灣)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劉家泉”,、“大泉”、“小泉”等泉匯集而成,。再向下流經(jīng)曹家園,、高家園,此處形成一灣,,稱“龍灣”,,再向北轉(zhuǎn),東流過丁家店,、草廟等村,,在張家河村調(diào)頭向東南流去,,轉(zhuǎn)彎處為南陽河最北端,,俗名“南壩梃子”,,再流經(jīng)魏家河、崔家河,、紀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統(tǒng)稱“一綹五河”,。經(jīng)壩溝,,在小貫店村接納其第二大支流陰陽河,,過大吳,、小吳二村中間,,在尚家莊接納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稱七里河),在東陽河村注入彌河,。
南陽河從源頭到瀑水澗入河口為上游,,瀑水澗入河口至東護城河入河口滾水橋處為中游,滾水橋至入彌河口為下游,。
歷史古城
南陽河是青州歷史上的重要河流,,被稱為青州人民的母親河,,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當中稱其為“陽水”,,后稱為“長沙水”,。其原來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轉(zhuǎn),,與北陽河交匯,,北流注入巨淀湖,。
南陽河水急溝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場所,,青州歷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陽河附近建造的。
廣縣城,,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將軍韓信擊敗齊王田橫,青州歸西漢管轄,,設(shè)置廣縣城,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辦事處下圈村一帶,,西瀕南陽河,東臨瀑水澗,,南到樓樓山,南北約400米,,東西約500米,,占地約200000平方米。遺址地勢高突,,地表土層厚1.5米左右,,地面有少量的漢代陶片暴露,。但在1.5米以下的文化層中有大量的漢代陶片和磚瓦,,該文化層厚達1米左右,。在漢代文化層下,,疊壓著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層,。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劉聰派王彌的部將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后曹嶷為青州刺史,。因廣縣城遭到嚴重的破壞,曹嶷在堯王山南1.5公里處建新城,,史稱廣固城?!端?jīng)注》記載:“陽水,經(jīng)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洱R乘》亦云:“漢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酈氏所說非也”,?!锻ǖ洹份d:“漢刺史乘驛巡行郡國,無適所治,。中興,所治有定處,。舊常以幾月循行所部,,錄囚徒,考殿最”,。廣縣城遺址1990年公布為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固城位于南陽城西北4公里,堯王山南1.5公里處,,西臨北陽河,,東南臨南陽河,四周有絕澗環(huán)繞,,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寬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從面積上看,,應(yīng)為廣固城之內(nèi)城,即小城,?!对涂たh志》載:“有澗甚廣,因以為固,,易守難攻,,故曰廣固”,。
前趙任命曹嶷為青州刺史,,攻陷廣縣城后,,另筑新城于堯王山前,,因地就勢以澗為池,,澗水深廣,,故名為廣固城,。該城始建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曹嶷建成廣固城后,,他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都移來廣固城。據(jù)《益都縣圖志·金石志》載:歷史上曾出土過“三印”,,即 “晉殿中司馬印、晉安北將軍長史印,、晉別屯司馬印 ,。據(jù)考證,,“以上三印并于郇,、杜二村出土”,。此三村為原普通鎮(zhèn)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莊,三村莊皆坐落于北陽水西岸,。另在全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位于大郇村附近的磚窯廠出土過兩晉時期的銅器,,因此確定此處為廣固城舊址,。
太寧元年,后趙石勒派石虎領(lǐng)兵出擊廣固城時,,一次就坑殺廣固城軍民三萬余眾,,僅留男女700人。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萬,,攻打廣固城,,辟閭渾驅(qū)趕士民8000余家入廣固城固守。慕容德殺死東晉守將,,占領(lǐng)廣固城后,,建立了南燕國,即位當了皇帝,。他廣農(nóng)積糧,,富國強兵,發(fā)展并建立起步兵37萬,、車1700乘,。鐵騎5萬3千匹的強大軍隊。所以從僅存的五十萬平方米的城址來看,,是很難容得下這么多的軍隊,,因此斷定:外城一定要比內(nèi)城大的多。
東晉義熙六年(410年)東晉大將劉裕統(tǒng)兵攻擊南燕廣固城,,血戰(zhàn)10月有余,。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河間人元文向劉裕獻策說:“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澠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必當陷。石虎從之,,嶷請降,。降后五日,大雨雷電震開,。后慕容屬之攻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降后無幾,,又震開,舊跡猶存,,直試修筑,。裕聽其言,遂塞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也,。”劉裕破城后,,將廣固城夷為平地,。殺鮮卑貴族以下3000余人,留1萬多名婦女兒童,,當作戰(zhàn)例品賞給軍士,。讓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另筑新城,,稱東陽城,。
東陽城,東晉義熙六年(410年),,東晉滅南燕,,夷廣固,羊穆之在南陽河以北,,北陽河以東,,另筑新城稱為東陽城。東陽城在今北關(guān)一帶,,東起今市立醫(yī)院東側(cè)的曉東門,,西至北西關(guān)東側(cè)岱宗門,全長2500米,,南瀕南陽河北關(guān)街南端的南天門,,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車轅門(又名武曲門)外的東店,,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250萬平方米,。另外西北設(shè)鎮(zhèn)青門(馬驛門),,門外接西店街,。東陽城曾于神宗熙寧十年,修州城,,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殺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與金,、元及農(nóng)民起義不斷交戰(zhàn)中,,東陽城頻遭戰(zhàn)火。因南陽城在修建應(yīng)戰(zhàn)中不斷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陽城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修筑后,州府的統(tǒng)治中心遷入南陽城東陽城至清代逐漸被廢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東陽城故址修復(fù)土城,,不久被廢,,僅西北有城門殘存,殘墻高20米,,長27米,,門洞寬14米,夯筑而成,。
東陽城北城墻設(shè)城門兩處,,東曰武曲門(車轅門),西曰的鎮(zhèn)青門(馬驛門),;西城墻設(shè)泰山門,,東城墻設(shè)曉東門。今僅存鎮(zhèn)青門,,地上保留部分有門洞及洞兩側(cè)的城墻,。此處為明清兩代的官吏驛站,換乘車馬的地方,,所以又叫馬驛門,。1990年被公布為青州市級保護單位。
南陽城,,南陽城以在陽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內(nèi)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臍,、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廣為流傳,所以俗稱“臥牛城”,。
主要支流
瀑水澗,,為南陽河接納的第一條重要支流,也是青州歷史上的著名文化河流,,又名石子澗,,古名石井水。漢代所建的廣固城就是在瀑水澗西側(cè),。下游原有一瀑布,,便是青州十景當中的“石瀑冰簾”,她發(fā)源于青州西南山麓,,流經(jīng)黃峪,、寨子、十字,、朱家,、寇家河村、傅家,、角樓等地,,在七一水庫(南陽湖)與南陽河交匯,是一條典型的季節(jié)性河流,。酈道元,,蘇軾,黃庶等人均有記述,。青州漢代廣縣城,,宋代三賢祠等位于她的河畔上。
東護城河,,入河處有滾水橋,,也稱匯流橋,現(xiàn)為步行便橋,。
陰陽河,,原為南陽河第二大支流,,全長十五公里,與七里河平行,,已不存,。此河發(fā)源于趴牯山東麓,將軍山北麓,,流經(jīng)南營,、徐橋,經(jīng)過昭德街與柳行街交叉口的斷魂橋,,因此得名,。穿越東關(guān),進入小楊家莊,,過蘇橋,,穿越昭德路,轉(zhuǎn)入夏新村在村東圣水祠前,,接納五條溝壑匯流之水,,稱五鳳朝陽,俗名鳳凰嘴,,并形成一灣,,接納馬踏泉、圣水泉之水,,繼續(xù)東北流去,,經(jīng)魏嵋故居后,穿東圣水村東,,過三府橋(村民多稱河北有三府衙門,建國后仍有石獅子等物件),,至小貫店村入南陽河,。20世紀末,昭德路與仙客來路整修之前,,下游河段仍有水,,后海岱小區(qū)建成,公路通車,,河道廢棄,,夏新村、東圣水村內(nèi)仍存有斷斷續(xù)續(xù)的河道,,海岱小區(qū)遺留的白楊樹原是陰陽河沿岸的樹木,。
建德河,南陽河最大支流,,又名七里河,,云峽河,,古名建德水,位于山東省青州市城南,,為南陽河最大的支流,,彌河的一條二級支流。她發(fā)源于青州城南磨臍山云臺峰北麓的山泉,,即今青州市委黨校院內(nèi),,自南向北流經(jīng)響水崖,穿云門山東麓的大花林疃和小花林疃,,經(jīng)郭家橋轉(zhuǎn)彎東去,,流經(jīng)臥蟾山和將軍山之間的峽谷,這段峽谷延伸很長,,稱七里澗,,經(jīng)云峽河村接納邳泉(云峽河老泉)之水,過扈家廟,,經(jīng)七里河接納濆泉(馬刨泉)之水,,再向東流接納南來的龍淵泉(石王老泉)之水,過西牟,、東牟,、玉皇閣、新馮,、西建德,、中建德、東建德,,在東建德村東北北轉(zhuǎn)南北流向,。經(jīng)楊姑橋、尚家莊,,在尚家莊東北攜手南陽河,,一起注入彌河,全長約十七公里,。
沿岸景點
線風景眾多,,是一條人文景觀之河,從上游主要有,,玲瓏山,、井塘古村、駝山,、王府游樂園和南陽湖公園等,。中游主要有,范公亭,、洋溪湖,、順河流,、歸來堂、三賢祠構(gòu)成的范公亭公園,,青州博物館,、龍興寺遺址、萬年橋,、表海亭以及宋城,。下游正在治理中,流域內(nèi)的主要景點有圣水祠和魏嵋故居,。
下游治理
南陽河下游的規(guī)劃結(jié)構(gòu),,采用“一軸多點”串珠式的形式。即自東向西以青州歷史大的時序為軸線,,分區(qū)段展示青州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形成灘林生態(tài)風貌區(qū)、史前圖騰文化區(qū),、生態(tài)風景林區(qū),、東夷文化風貌區(qū),古“青社”風貌區(qū),、古城遺址風貌區(qū),、人文與自然生態(tài)過渡區(qū)、碑刻文化展示區(qū),、傳統(tǒng)商業(yè)服務(wù)區(qū),、山水園林區(qū)、古城遺址風貌區(qū),、民俗文化活動區(qū),、“花”文化展示區(qū)、歷史先賢紀念區(qū),、特色賓館服務(wù)區(qū)等15個功能區(qū),。最終形成包含“南陽河十二景”的完整的“生態(tài)畫廊、歷史長卷”風光帶,,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河、商業(yè)之河,、生態(tài)之河,、特色突出的青州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