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趣園(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s),,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新建宮門路19號頤和園內(nèi),,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蘇省無錫市寄暢園所建,清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清嘉慶年間原貌重建,。
諧趣園在頤和園內(nèi)是一個獨立成區(qū)、具有南方園林風(fēng)格的園中之園,,對研究清康熙,、嘉慶時期的皇家園林建筑有著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1961年3月4日,,包含諧趣園在內(nèi)的頤和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諧趣園由臨水的13座亭臺、樓,、榭和上百間游廊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園中間為約三畝(2000平方米)的水池,池邊砌太湖石,,沿岸植垂柳,。園門東有曲橋通知春亭,亭后有曲橋接引鏡軒,,軒東有廊通洗秋軒,。洗秋軒北為飲綠亭,是慈禧太后的釣魚處,,亭東有知魚橋,,橋兩端有石坊。橋東為知春堂,,堂北轉(zhuǎn)角處有八方小亭,,稱小有天,有廊通蘭亭,。亭北通湛清軒,,亭西通涵遠堂后廡。涵遠堂位于池北岸正中,,堂西有曲廊通矚新樓,,樓南為澄爽齋,齋南有廊通園門,。園西北有玉琴峽,。
諧趣園全園宮門朝西,整個園林的平面布局是頤和園大布局的同構(gòu),,顯示出山北水南的特點,。園中池水由后溪河引入,順著山勢流積成澤,,建筑的形式與組合極其豐富,。
主要建筑
1.知春亭位于諧趣園園門之東,是一座四角攢尖頂?shù)某ㄍ?,檐下有知春亭橫匾,。
2.引鏡亭位于知春亭東南,是一座面闊三間的敞軒,,懸山頂箍頭脊,。
3.洗秋軒位于引鏡亭東北側(cè),是一座面闊三間敞軒,,歇山卷棚頂,,四周出廊。
4.飲綠亭位于洗秋軒北,,是一座四角方敬亭,,歇山卷棚頂,,四周帶廊。
5.澹碧齋位于飲綠亭東,,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闊三間的水榭,硬山頂箍頭脊,。
6.知春堂位于澹碧齋東北,,坐東朝西,歇山卷棚頂,,面闊五間帶廊,前有月臺,。
7.小有天位于知春堂北,,是一座8柱重檐的敞亭。
8.蘭亭位于小有天西,,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四角攢尖頂?shù)姆酵?,亭?nèi)現(xiàn)存有乾隆御制“尋詩徑”詩碑一座,。
9.湛清軒位于蘭亭北,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原來惠山園墨妙軒的基址上改建的,。軒內(nèi)現(xiàn)存有石碑一方,,刻有乾隆帝詩作。
10.涵遠堂位于蘭亭西,,園中水池北岸正中,,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尋詩徑和涵光洞的基址上改建的,作為園中的核心建筑,。殿中原存有三希堂續(xù)摹石刻,,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建時將石刻移至宜蕓門。
11.矚新樓位于涵遠堂西,,原為就云樓,,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稱矚新樓。是一座兩層小樓,,樓體利用地勢高度差,,從園內(nèi)看是兩層,從園外看是一層,。
12.澄爽齋位于矚新樓南,,前有露臺伸到水中,呈凸形,,西北墻上辟有瓶形門,。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蘇省無錫市寄暢園在清漪園內(nèi)建惠山園。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惠山園重修,,增建涵遠堂作為主體建筑,并改稱諧趣園,。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洗劫焚毀清漪園,諧趣園被毀,。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諧趣園按清嘉慶年間原貌重建。
2009年6月,,諧趣園開始修繕工程,。
2010年9月10日,諧趣園修繕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
相關(guān)人物
愛新覺羅·弘歷(1736—1795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親王府,。清世宗雍正帝第四子,,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自小受祖父康熙帝的鐘愛,,養(yǎng)之宮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密建為皇儲,,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為和碩寶親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乾隆帝自幼時常聽祖父康熙帝提及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待到南巡途徑無錫之時,親到寄暢園,,并讓人悉心繪制園中景物布局,,回京后在清漪園內(nèi)仿建惠山園。
名稱由來
清乾隆時期,,乾隆帝南巡途徑無錫之時,,親到寄暢園,并讓人悉心繪制園中景物布局,,“攜圖以歸”,。回京之后,命能工巧匠在萬壽山東麓仿建寄暢園,,并用寄暢園的所在地?zé)o錫惠山命名為“惠山園”,。
清嘉慶年間,嘉慶帝擴建惠山園,,并取父皇乾隆帝在《惠山園八景詩序》中所寫“一亭一徑,,一步一景,景隨步移,,步步皆奇趣”之句,,改稱“諧趣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