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蛤蟆通水庫位于寶清縣東部,,撓力河支流蛤蟆通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總庫容1.268億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fā)電、養(yǎng)魚的綜合利用水庫,。蛤蟆通水庫原名蛤蟆通甸子,,也叫蛤蟆通河,因盛產(chǎn)蛤蟆而得名,。在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冬季大雪封山,找不到食物充饑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便來到蛤蟆通甸子,,鑿開冰窟窿,把活蹦亂跳的蛤蟆從水中撈出,,以解燃眉之急,。大壩為粘土斜墻土石混合壩,長800米,,最大壩高13.1米,,壩頂寬5米,迎水邊坡1:2.5,,干砌石護坡,,背水邊坡1:1.75,碎石護面,。大壩右側(cè)為開敞式溢洪道,,設8孔木閘門,最大溢洪流量75立方米/秒,。大壩左側(cè)為1.7×1.7立方米方型鋼筋混凝土輸水洞,,裝鋼板閘門,,最大泄流量21.4立方米/秒。
蛤蟆通水庫所在地區(qū)地處寒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90毫米,,多年平均年蒸發(fā)量597.4毫米。水庫集水面積473平方千米,,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三部分組成,。大壩為黏土斜墻土石壩,,壩長800米,最大壩高13.1米,;大壩右側(cè)為開敞側(cè)槽式溢洪道,;輸水洞為混凝土方涵,安裝平板鑄鐵閘門,,最大流量2 1立方米每秒,。
水庫防洪保護下游1.8萬人口,3萬公頃耕地及寶饒公路的安全,。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9萬公頃,,年產(chǎn)糧食4.5萬噸,年產(chǎn)魚757噸,。
水庫三面環(huán)山,,一面傍水,像一個碩大的葫蘆悠然地躺在群山懷抱里,。高出壩體38米的石山崖陡山峭,,拾級蜿蜒而上,共100級臺階,,取名“曲級百登”,。石崖頂端有面積約半畝的花崗巖平臺,登臺俯視水庫風光盡收眼底,。庫區(qū)中有一座小島,,名曰“月亮島”,島上山林雋秀,,宛如世外桃源,。蛤蟆通水庫已被列為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區(qū)。
水庫建設
蛤蟆通水庫工程,,1957年由鐵道兵農(nóng)墾局(1958年改為牡丹江農(nóng)墾局)密山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1958年11月由牡丹江農(nóng)墾局所屬八五二農(nóng)場出工興建。因當時正處于“大躍進”時期,,急于求成,,在未開挖溢洪道和輸水洞時,于1959年3月將大壩合龍,。5月初發(fā)生春汛,,壩前水深5米時,壩后老河道處出現(xiàn)管涌,,最大滲量0.24立方米/秒,,在水庫將要漫壩的情況下,被迫將壩右側(cè)750米處炸開缺口,作為臨時溢洪道,,將庫內(nèi)蓄水放空。1961年春下馬停建,。
過去的蛤蟆通甸子,,處處是沼澤地,沼澤地又稱漂垡甸子,。遠遠望去,,水天相連,無邊無際,。從表面上看去漂垡甸子就像一片平坦的陸地,,人只要一踩上去,就會陷下去,,越陷越深,,遭受滅頂之災。這里葦草茂密,,水源充足,,春天南來的大雁、天鵝便在這里棲息踩窩配偶繁衍后代,,霜降前全家老小再南歸越冬,。
1956年3月12日,原鐵道兵司令員王震率領墾荒小分隊到達寶清縣,,稍作休息,,便會見縣領導人,然后驅(qū)車奔向?qū)毲鍠|部地區(qū),,準備在萬頃荒原上建立兩個大型國營農(nóng)場(今八五二,、八五三農(nóng)場)。1958年10萬轉(zhuǎn)業(yè)官兵發(fā)揚南泥灣精神,,披荊斬棘,,屯墾戍邊。后來,,王震曾三次視察蛤蟆通甸子,,并決心變水患為水利,提出讓蛤蟆通河變成“花果山,,打魚灣,,米糧川?!?958年冬,,將軍下令:水庫動工修建,時值“大躍進”歲月,修建大軍吃住在這里,,工地上紅旗飄揚,,歌聲嘹亮,炮聲隆隆,。到1959年9月,,810米長、13.1米高的堤壩合龍,,到1974年為止,,先后經(jīng)過15個年頭,水庫正式竣工,,總?cè)萘?.5億立方米,。“蛤蟆通水庫”是王震將軍命名的,。
水庫重修
1970年10月,,八五二農(nóng)場重新修建蛤蟆通水庫。原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標準,,改為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重建工程包括:大壩壩體粘土斜墻和堆石,,下游砂石護坡,上游干砌石護坡,,壩底反濾層,,壩頭粘土斜墻等。輸水道豎井加固,,平水洞加固和引渠開挖,;溢洪道的泄水道開挖和漿砌石砌護;減壓工程的上游粘土鋪蓋,,壩后土石蓋重,,減壓溝砂石反濾和減壓井砂石等,工程量26.2萬立方米,。重建工程于1974年末完工,。此后,1975年到1980年,,每年冬季采取打冰眼倒土的辦法,,對壩前進行粘土鋪蓋,累計土方量達2萬立方米,。1982年又對溢洪道陡坡段進行了全面翻修,。
經(jīng)營管理
蛤蟆通水庫由紅興隆農(nóng)場管理局所屬八五二農(nóng)場管理使用,,按新的防洪標準要求,原設計標準偏低,,工程質(zhì)量差,。1983年進行“三查三定”時定為病險庫。以保壩為主,,低水位運行,,興利不多。設計灌溉效益19萬畝,,其中旱田17萬畝,水田2萬畝,。1985年實際灌溉旱田6萬畝,,水田2萬畝。1974年投放魚苗300萬尾,,1978年投放300萬尾,,1979投放350萬尾,1985年投入自孵魚苗225萬尾,。1975年捕撈5.5萬公斤,,1985年捕撈25萬公斤。原設計電站裝機3臺,,容量480千瓦,,但到至今未建。
水庫旅游
站在蛤蟆通水庫的大壩上,極目望去,遠山含黛,,水天一色,,微風攪得水面上的陽光,像無數(shù)只銀魚在跳動,。岸邊叢林茂密,綠樹成蔭。你能感覺到整個庫區(qū)是如此靜謐,、安逸。蛤蟆通水庫三面環(huán)山,,沿完達山余脈大約南北靜臥在山谷之中,,兩岸綠蔭覆蓋,山巒起伏,,森林茂密,,有成片的白樺林、松樹林,、椴樹林,、柞樹林及多種珍稀樹種,。山上盛產(chǎn)枸杞子、五味子等數(shù)十種中草藥及猴頭,、木耳等各種山珍,,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更是聞名遐邇,。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游弋著鯉魚、鯽魚,、鰱魚等18種魚類,,其中“紅肚鯽魚”為獨有的三江珍品,水面上丹頂鶴引吭高歌,,天鵝,、大雁等鳥類凌空飛翔,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資源寶庫,。 相傳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支抗聯(lián)隊伍與日軍激戰(zhàn),彈盡糧絕,,戰(zhàn)士們來到了蛤蟆通,,靠捕食河里的蛤蟆充饑而渡過了難關。1958年,,王震將軍率領十萬轉(zhuǎn)業(yè)官兵開進了北大荒,,開發(fā)建設塞北糧倉。并多次視察蛤蟆通,,決心變水患為水利,,修建蛤蟆通水庫,,要把蛤蟆通建設成“米糧川,、打魚灣,、花果山”。
風景怡人的水庫山莊招待著八方的游客,。水庫里的“紅肚鯽魚”“三道鱗”,,山上采摘的蘑菇、猴頭和木耳,,散養(yǎng)的笨雞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而且絕對是綠色食品。就餐的餐廳都是單間,,散落地建在山坡上的樹林中,,服務生穿梭在林子里,,給客人們送上可口的飯菜。你只需坐在屋里邊欣賞著湖光山色,,邊沽酒品茶,,愜意之極。
如今的蛤蟆通水庫,,生長著鯉魚,、鯽魚、鰱魚等多種魚類,,灌溉著萬畝良田,,還是大雁、天鵝和丹頂鶴的棲息地,。當年的老鐵兵,、知識青年和勤勞勇敢的北大荒人把你建成我們真正的“北國江南”。
如果你從八五二農(nóng)場往八五三農(nóng)場方面行車,,不一會功夫就到了蛤蟆通水庫。蛤蟆通河發(fā)源于七虎林山的蛤蟆頂子西坡,,全長86公里,,流域面積1340平方公里,流經(jīng)八五二農(nóng)場一,、二,、六分場,于寶清縣原東升鄉(xiāng)東部注入撓力河,。清代《水道經(jīng)注》稱其為穆圖河(滿語水濱之意),。過去,由于這條河流河道彎曲,,河床高低不平,,桃花水下來時,常泛濫成災,,干涸時,,當?shù)厝诵稳菔恰昂拥啦煌ǎ蝮⊥ā?,這話既說明了當時的地貌,,又形容了蛤蟆之多。
蛤蟆通水庫,,是八五二農(nóng)場養(yǎng)魚基地,。雖然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土氣,但如果您徜徉于那青山綠水之間,,就會品味出它的純樸與自然,。傳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抗日聯(lián)軍活動的根據(jù)地之一,在艱苦的歲月里,,由于敵人搞大封鎖,,聯(lián)軍經(jīng)常絕糧。蛤蟆通河兩岸的峽谷內(nèi)有無數(shù)個天然水泡,,盛產(chǎn)蛤蟆,,一時成為抗日聯(lián)軍傷員的高級補品。當?shù)氐睦习傩战?jīng)常把捕來的蛤蟆夾在柴草中背上山去,,接濟抗日志士,。敵人的封鎖雖然很嚴,但這里的蛤蟆卻為英雄志士們開辟了一條生活通途,。
蛤蟆通水庫三面環(huán)山,,一面傍水,像一個碩大的葫蘆,,悠然地躺在群山懷抱里,。包攬在水庫內(nèi)的層層山尾,犬牙交錯般插入水中,,重重疊疊,,墨綠相間,淡濃分明,,如一幅水墨丹青,。晴日里水天一色,山巒重重,,氣象萬千,,這就是水庫十景之一的“平湖疊翠”。長達810米的大壩橫臥東西,,造型別致的路燈排列有序,,入夜,月色燈影,,相互輝映猶如繁星捧月,,此景為“長堤攬月”。
如今,,蛤蟆通水庫面積38.8平方公里,,蓄水1.27億立方米,灌溉能力35萬多畝,,控制山區(qū)面積473平方公里,,防洪耕地面積37萬畝,是黑龍江省最大的人工水庫之一,,屬于富營養(yǎng)型水庫,,1982年被黑龍江省國營農(nóng)場總局列為漁業(yè)基地,;名貴的高背銀鯽、肥嫩的鳙魚,,是明,、清時代的貢品?;ㄦ?、汕鯉、肥鯰等十多個品種透水可見,,游人環(huán)水垂鉤,,斤把重的鯉魚、鯽魚伸桿可獲,,捕獲鮮魚最高年份為19萬公斤,,最多的一船捕魚2.8萬公斤。水庫管理處專門設魚宴餐館兩處,,聘請名廚,,專做各種鮮魚。
水庫中間有一小島,,名曰“月亮島”,,島上山林挺秀。捕魚季節(jié),,漁工們就在島上升火做飯,。島上的石洞里,,經(jīng)常放著漁工們燒飯的鍋碗,,有的鍋中,還留著煮魚的老湯,,用老湯再加些河水燉剛剛打上來的鮮魚,,味道十分鮮美,春天,,水庫邊的椴樹花開香飄十里,,引來一戶戶的養(yǎng)蜂人在岸邊埋鍋扎灶。遠遠望去,,飛來飛去的蜜蜂如金星點點,,養(yǎng)蜂人的小屋飄著縷縷飲煙,宛如世外桃源,。椴樹蜜是蜜中上品,,喝一口如瓊漿玉液,延年益壽,。1980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將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的饒河,、虎林、寶清三縣劃為東北黑蜂保護區(qū),,蛤蟆通水厙就位于保護區(qū)內(nèi),。我國農(nóng)歷小暑一過,椴樹就開出了白里透黃的花朵,,滿山遍野一片黃燦燦的,,空氣里充滿芬芳的花香。椴樹花釀成的蜜呈淺琥珀色,,純凈細膩,,香甜適口,與我國南方的荔枝蜜,、華北的棗花蜜齊名,。它滋補性強,具有收斂創(chuàng)傷,、促進傷口迅速愈合的功能,。特別是它的王漿蜜,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蛋白質(zhì),、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以及促進發(fā)育和延長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可助人體生肌活血,、細胞再生,、養(yǎng)胃增食,長期服用對消化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特別療效,。
每到冬季,,冰面上打出許多冰洞,并調(diào)動推土機推冰面上積雪,。遠遠望去,,推出的一條條長長的冰道,像無數(shù)條飛機的跑道,,在冬日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耀眼的銀光。
經(jīng)過40多年的修葺,,蛤蟆通水庫已成為旅游療養(yǎng)區(qū),,對外開放。由于這里交通便利,,旅游者絡繹不絕,。初春時節(jié),泄洪閘排水,丈把長的大魚順洪而下,,仿佛唾手可得,,令游人嘆羨不止。水面的漂垡,,像一塊塊綠色的地毯,,在水上浮來浮去。游人置身其中,,如在世外仙境,,運氣好還可以揀到野鴨蛋。水庫還專門為游人準備了游覽的小船和垂鉤的魚桿,。夏日里,,還可在岸邊支起小帳篷,也可在落日的余輝或清晨的薄霧里安然垂釣,。不久的將來,,會有療養(yǎng)院、度假村,,在這里安營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