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在流體內(nèi)的物體受到流體豎直向上的作用力叫作浮力,與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指物體浸沒在流體(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壓力的差(流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了浮力原理,。浮力的定義式為F浮=G排(即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下所排開液體的重力),計算可用它的推導(dǎo)公式F浮=G排=ρ液gV排(ρ液為液體的密度,,單位為kg/m3,;g為常數(shù),是重力與質(zhì)量的比值,,取g=9.8N/kg,,粗略計算時可取10N/kg;V排表示排開液體的體積,,單位為m3),。同時,,液體的浮力公式也適用于氣體(把ρ液換為ρ氣即可),未做特殊說明時,,浮力一般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所受到豎直向上的力,。
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排開液體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與物體本身的密度,、運動狀態(tài)、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等因素無關(guān),。在水中,,比水密度大的物體會下沉,比如石頭,、鐵塊,;比水密度小的物體會上升,比如塑料,、木頭,,在其他液體和氣體中也存在同樣的規(guī)律。
例如木頭能在水中漂浮,,輪船能在大海中航行都是浮力的貢獻,。浮力來源于物體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壓力差,方向和重力相反,,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重力要把所有想跑的物體拉回地面,,而浮力是幫助物體離開地面。
阿基米德雖然是偶然發(fā)現(xiàn)的這一定論,,但是不是說鐵做的東西就永遠無法漂在水面上了呢?上面舉的例子都是實心的物體,。如果把鐵塊做成一個空心的東西,就像生活中看到的輪船或者是鐵皮做的油箱,,它們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任何一個物體只要它在水中排開水的重量大于它自己的重量,它就能在水上漂浮,。比如我們戴上救生圈就能浮在水中就是因為救生圈幫我們“排開”了更多的水,。
為了能夠飄在空中,我們就需要尋找比空氣更輕的東西,。大家首先想到了氫氣,,在以前,氫氣世界上已知密度最小的氣體,,因此人們把氫氣充入氣球,,就可以乘坐氣球在天空中飛行。但是氫氣是易燃易爆氣體,,氫氣球一旦操作不慎就會爆炸,,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密度也比空氣小的氣體——氦氣,。氦氣是惰性氣體,即使用火去點也點不著,,所以人們逐漸用氦氣球和熱氣球取代氫氣球,。除了充入比空氣密度小的氣體,還可以增大排開空氣的體積,,比如熱氣球,。大家所見到的熱氣球一般都有著相當巨大的球體,熱氣球點火升空時,,氣體受熱膨脹密度降低,,排開更多的空氣從而獲得更大的浮力,從而能夠載人在天空遨游,。
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guān)
【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
【猜想與假設(shè)】
(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guān)
(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
(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的密度有關(guān),。
(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深度有關(guān),。
【設(shè)計實驗】取彈簧測力計、體積相同的鐵球和銅球,、盛有相同體積鹽水和水的燒杯,,利用稱重法測量不同情況下鐵球和銅球受到的浮力,來驗證猜想,。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shù)據(jù)】
(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的關(guān)系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球的重力和完全浸沒在相同液體中的不同深度時的示數(shù),,并記錄數(shù)據(jù)??梢园l(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幾乎不變,。
實驗結(jié)論1: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guān),。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的關(guān)系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球的重力和浸在相同液體中體積不同時的示數(shù),并記錄數(shù)據(jù),??梢园l(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隨浸沒在液體中的體積改變而改變,。
實驗結(jié)論2: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guān),。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物體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3)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的關(guān)系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球的重力和浸沒在密度不同的液體中時的示數(shù),,并記錄數(shù)據(jù)。(注意:實驗時要使鐵球浸沒的深度相同)可以發(fā)現(xiàn),,物體浸沒在密度不同的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不同,。
可得出以下實驗結(jié)論: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所受浮力就越大,。
(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的關(guān)系
使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體積相同的銅球和鐵球的重力以及浸沒在水中時的示數(shù),并記錄數(shù)據(jù),。(注意:實驗時要使銅球和鐵球浸沒的深度相同)可以發(fā)現(xiàn),,銅球和鐵球的拉力雖然不同,但F浮=G-F拉相同,。
可得出以下實驗結(jié)論: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無關(guān),。
【實驗結(jié)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注意事項】
(1)在探究過程中,,應(yīng)注意沿豎直方向拉彈簧測力計,且物體不能與容器底部或側(cè)壁相接觸,。
(2)讀數(shù)時,,應(yīng)等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
(3)實驗時燒杯內(nèi)的液體體積要適中,,應(yīng)以能浸沒物體又不能溢出液體為準,。
(4)探究過程中,把物體浸入液體時要動作緩慢,,以免濺出液體,。
【實驗思想方法】
1.控制變量法:本實驗主要應(yīng)用了控制變量法,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同時,,改變其中一個因素研究影響大?。?/p>
2.轉(zhuǎn)換法:通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的變化情況來反應(yīng)物體所受浮力的變化情況,;
3.比較法:通過比較物體在不同條件下所受的浮力,,從而分析得到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流體內(nèi)的物體會受到流體豎直向上的作用力叫作浮力,。
浮力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
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浸在流體里的物體受到流體對物體的壓力差,。
物體在液體中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于物體在液體中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所以合力為F向上-F向下,原因是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那么物體上表面受到液體給它的一個向下的壓力,,而物體下表面受到液體給它的一個向上的壓力,。由于在同種液體中,深度越大,,壓強越大,,所以物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很明顯要大于物體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所以是F向上-F向下(理論推導(dǎo)),。
浮力的作用點稱為浮心,。浮心顯然與所排開液體體積的形心重合。
產(chǎn)生浮力的原因,,可用浸沒在液體內(nèi)的正立方體分析,。該物體完全浸入液體,受到四面八方液體的壓力,,而且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這個正立方體的前后、左右,、上下六個面都受到液體的壓力,。作用在左右兩個側(cè)面上的力由于兩側(cè)面相對應(yīng),而且面積大小相等,,又處于液體中相同的深度,,所以兩側(cè)面上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力彼此平衡,。同理,作用在前后兩個側(cè)面上的壓力也彼此平衡,。但是上下兩個面因為在液體中的深度不相同,,所以受到的壓強也不相等。上面的壓強小,,下面受到的壓強大,,下面受到向上的壓力大于上面受到的向下的壓力。液體對物體這個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這個力等于被物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當一個浮體的頂部無液體時,,則只受作用在底部界面向上的壓力,即浮力,。若物體底部與容器底面完全貼合,,則該物體不受浮力,僅有容器內(nèi)液體對物體頂部的壓力,;這種現(xiàn)象并不多,,因為只要其間有一層很薄的液膜,,就能傳遞壓強,底面就有向上的壓力,,物體上下表面有了壓力差,,物體就受到浮力。
物體上下表面由于處于液體(或氣體)的深度不同,,受到液體(或氣體)的壓力也不等,,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壓力,這兩個壓力之差形成了浮力,。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液體(或氣體)的多少相關(guān),。
以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為例,由于液體會產(chǎn)生壓強,,而且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且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因此物體下底面受到的液體向上的壓力較大,,上底面受到的液體向下的壓力較小,,物體上、下底面的壓力差即表現(xiàn)為豎直向上的浮力,。側(cè)面所受到的壓力相互抵消,。
浮力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與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質(zhì)量、密度,、運動狀態(tài)等因素無關(guān),。
假設(shè)有一實心正方體完全浸沒在水中,則
F浮=F下表面-F上表面
=ρ液gh下S-ρ液gh上S
=ρ液gSΔh
=ρ液gV排
=m排g
=G排,,
當物體懸浮在液體中且未受外力時,,F(xiàn)浮=G物。
說明:
(1)S為該物體的底面積,,h下為正方體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上為正方體上表面到水面距離,Δh為正方體的高,,即Δh=h下-h上,。
(2)其中“F浮=G排=ρ液gV排”最重要。
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所受浮力=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m排g=ρ液gV排
(3)物體沉浮條件:
ρ物>ρ液,,物體下沉,G物>F浮
ρ物>ρ液,物體沉底,,G物=F浮 F支(是下沉的最終穩(wěn)定狀態(tài))
ρ物=ρ液,,物體懸浮,G物=F浮
ρ物<ρ液,,物體上浮,,G物<F浮
ρ物<ρ液,物體漂浮,,G物=F?。ㄊ巧细〉淖罱K穩(wěn)定狀態(tài))
故物體在液體中共有漂浮、上浮,、懸浮,、下沉、沉底五種狀態(tài),。
(4)給出“露排比公式”——解漂浮題的重要公式
如果物體漂浮,,則:ρ物∶ρ液=V排∶V物。
其中,,V物=V排 V露,。
(5)若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則有:
ρ物∶ρ液=G物∶F浮,,證明如下:
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時,,有V排=V物,根據(jù)F浮=G排=ρ液gV排和G物=m物g=ρ物gV物得:
V排=F浮∶ρ液g=G物∶ρ物g=V物,,化簡得:
ρ物∶ρ液=G物∶F浮
注:若液體密度和物體沉浮狀態(tài)已知,,可根據(jù)(4)和(5)計算出物體的平均密度。同理若物體密度和物體沉浮狀態(tài)已知,,可計算液體的平均密度,。
其中:重力可通過彈簧測力計或天平測得(G=mg);
浮力可通過排開液體的重力測得,,或者由量筒讀取排開液體的體積測得(G排=m排g=ρ液gV排),,同時測得排開液體的體積。
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可直接由幾何公式求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通過完全浸入液體時排出的液體體積由量筒讀取測得(若物體漂浮在液體上,,可用針壓法、懸吊重物法,、排沙法等測量物體的體積)
變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證明:
物體漂浮時有F浮=G排=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化簡得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物體在液體中排開液體的重力等于物體所受浮力,,但是液體可以產(chǎn)生比自身重力大的浮力,排液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排開的液體是當液體凝固時,,將固體拿出,,用同種液體將空檔填滿,用來填充的液體量就是排開的液體量,。
所以產(chǎn)生10N的浮力不一定需要重10N的液體,,液體可以產(chǎn)生比自身重力大的浮力。物體在水中若和容器底部完全貼合,,則浮力不存在,,因為底部沒液體則無上下壓力差,故不存在浮力,。
公元前245年,,赫農(nóng)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鑒定一個皇冠。赫農(nóng)王給金匠一塊金子讓他做一頂純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盡管與先前的金子一樣重,,但國王還是懷疑金匠摻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鑒定皇冠是不是純金的,,但是不允許破壞皇冠,。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內(nèi),,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這時他腦中閃現(xiàn)出一絲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進水中全身放松,,這時胳膊又浮到水面上,。
他站了起來,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時,,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
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則變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覺到自己變輕了。他站起來后,,水位下降,,他則感覺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對身體產(chǎn)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輕了,。
他把差不多一樣大的石塊和木塊同時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塊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覺到石塊變輕了,。而且,他必須要向下按著木塊才能把它完全浸沒水中。這表明在下沉的情況下,,浮力與物體的排水量(物體體積)有關(guān),,而不與物體重量有關(guān)。相同質(zhì)量下,,物體在水中感覺有多重一定與它的密度(物體單位體積的質(zhì)量)有關(guān),。
阿基米德因此找到了解決國王問題的方法,問題關(guān)鍵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屬,,它的密度會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況下,,這個皇冠的體積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等重的金子放進水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這表明皇冠是摻假的,。
最重要的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了浮力原理,,即浸入靜止流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浮力,,其大小等于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根據(jù)浮力的定義得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進一步還可以得出:F浮=G排=m排g=ρ液gV排,;
使用下標時,F(xiàn)浮=G物=m物g=ρ物gV排=ρ物gV物=ρ液gh下S-ρ液gh上S,。
露排比公式
如果是物體漂浮,,則:ρ物∶ρ液=V排∶V物。其中,,V物=V排 V露
變式:
(ρ液-ρ物)∶ρ液=V露∶V物
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若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則:ρ物∶ρ液=G物∶F浮
其他公式
示重差法(稱重法):F浮=G-F拉(空氣中物體的重力減去物體浸在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公式法(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γV排),。
漂浮、懸浮法:F浮=G物(當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由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可知,,該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物體在水中受到上面和下面的壓力差,,相減即為浮力大?。?/p>
當物體和容器底部緊密接觸(完全貼合)時,,物體底部沒有液體,,則物體不存在向上的壓力,,即F浮=0,例:正方體,,圓柱體等底面平整,,接觸容器底部時,浮力不存在,,其余例如球類,不能完全緊密接觸時,,浮力不為0,。
1.空心法
木頭漂浮于水面是因為木材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把樹木挖成“空心”就成了獨木舟,,自身重力變小,,可承載較多人,獨木舟排開水的體積變大,,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牙膏卷成一團,沉于水底,,而“空心”的牙膏皮可浮在水面上,,說明“空心”可調(diào)節(jié)浮力與重力的關(guān)系。利用“空心”增大排開液體的體積,,從而增大浮力,,使物體能漂浮在液面上。
2.輪船
輪船能漂浮在水面的原理:由鋼鐵制造的輪船,,由于船體做成空心的,,使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這時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能浮在水面上。它是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的條件F浮=G物來工作的,,只要船的重力不變,,無論船在海里還是河里,它受到的浮力不變,。(但海水與河水密度不同,,則輪船的吃水線不同,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F(xiàn)浮=ρ液gV排,,它在海里和河里浸入水中的體積不同)。輪船的大小通常用它的排水量來表示,。所謂排水量就是指輪船在滿載時排開水的質(zhì)量,。輪船滿載時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而輪船是漂浮在液面上的,F(xiàn)浮=G船 G貨=m船g m貨g,,因此有m總=m船 m貨,。
3.潛水艇
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排開水的體積,無論下潛多深,,始終不變,,所以潛水艇所受的浮力始終不變.潛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是靠壓縮空氣調(diào)節(jié)水艙里水的多少來控制自身的重力而實現(xiàn)的(改變自身重力:排水充水)。若要下沉,,可充水,,使F浮<G;若上浮則排出水,,使F浮>G,。在潛水艇浮出海面的過程中,因為排開水的體積減小,,所以浮力逐漸減小,,當它在海面上行駛時,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潛水艇的重力(漂?。?。
4.氣球和飛艇(浮空器)
氣球和飛艇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熱氣球里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了的熱空氣。F浮=ρ氣gV排,,G球=ρ氣gV排 G殼,,當F浮≥G球時,氣球或飛艇可升上天空,。若要使充氦氣或氫氣的氣球或飛艇降回地面,,可以放出球內(nèi)的一部分氣體,使氣球體積縮小,,浮力隨之減小,,使F浮<G球。對于熱氣球,,只需停止加熱,,隨著球內(nèi)空氣冷卻,氣球體積逐漸縮小,,浮力隨之減小,,使F浮<G球而降回地面。(同理,,熱空氣向上,,冷空氣向下,,形成了對流——風)。
5.密度計
測量物體密度的儀器是密度計,。密度計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工作的,,用密度計測量液體的密度時,它受到的浮力總等于它的重力,,由于密度計制作好后它的重力就確定了,,所以它在不同液體中漂浮時所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待測液體的密度越大,,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則越?。ㄅ砰_液體積極越小),,露出部分的體積就越大;反之待測液體密度越小,,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則越大(排開液體積極越大),,露出部分的體積就越小,所以密度計上的刻度值是“上小下大”,。
6.鹽水選種
長得很飽滿的小麥種子,,密度超過1.2×103kg/m3,而干癟的或被蟲子蛀壞了的種子的密度都比飽滿的種子的密度小得多,。
用鹽和水配置成密度在1.16×103kg/m3~1.2×103kg/m3之間的鹽水,,把小麥種子放進去,密度超過1.2×103kg/m3的飽滿種子因為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們所受的重力會沉在水底,;密度小于鹽水密度的種子則會在鹽水中上浮,。然后用漏網(wǎng)把上浮的種子撈出來,這樣種子就能很容易地被分開了,。
1.附著在水底的氣泡為什么不上浮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氣泡附著在水下的物體上不上浮,,如果知道有關(guān)“粘滯性”的知識的話就不會感到奇怪了。超流體中不會出現(xiàn)有氣泡不上浮的現(xiàn)象,,但日常所見的液體(比如水)大多數(shù)都不是超流體,。水是有粘滯性的,雖然水的粘滯性很小,,一般情況下小于浮力,。熬碗糨糊,就會看到更多的氣泡不上浮現(xiàn)象的,。小氣泡不會上浮,,是由于水分子與容器壁間具有一種相互吸附的力,這個力十分微小,,浮力總是比它大,。
加熱的水中會產(chǎn)生氣泡,,是因為隨著水溫的升高,水對空氣的溶解能力下降,,達到水對空氣的溶解度后多余的空氣被析解出來并聚集形成氣泡,。在此過程中由于容器壁是粗糙的,氣泡很容易首先被吸附在容器壁上,,如果沒有浮力作用這些氣泡將會永遠被吸附在同一位置上,,直到氣泡中的空氣被再次溶解,顯然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有這么頑強的氣泡的,。你用透明的杯子盛一杯可樂,,杯壁上會有很多氣泡吧?放上兩天,,還有氣泡嗎,?因為壓力減小而溢出的二氧化碳在敞口杯中是不可能被二次溶解的,它們上哪兒了,?水的粘滯性和粗糙的容器壁的吸附力是能讓小氣泡暫時升不起來,,但這并不證明它們沒受浮力作用。只要時間足夠長,,浮力最終是會戰(zhàn)勝其它力的效應(yīng),,最終把氣泡推上來的。
2.失重狀態(tài)下還有浮力嗎
失重狀態(tài)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失重,,二是不完全失重。在地球表面附近,,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物體即處于失重狀態(tài),如果加速度小于自由落體加速度,,則處于不完全失重狀態(tài),,如果加速度等于自由落體加速度,則物體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
當液體和浸入在液體內(nèi)部的物體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下,,物體不受浮力的作用;而處于不完全失重的狀態(tài)下,,浮力仍存在,,但相比無失重狀態(tài)情況下的浮力要小一些。這是由于當液體不受重力時,,其無法流動,,且在無重力時流體內(nèi)壓強不再存在,而浮力產(chǎn)生原因為物體受到的壓力差,所以完全失重時物體不受浮力的作用,。
3.同一物質(zhì)間是否存在浮力作用
沒有其它物體的時候,,只要有密度差,熱水和冷水間也是有浮力作用的,,否則熱循環(huán)不存在,。熱對流的產(chǎn)生就是由于熱水密度比較小,被冷水的浮力推上來了,,雖然冷水和熱水并不是兩種物體,。當然,熱量除了對流之外還有擴散,、輻射等多種傳播方式,,某些加熱器位于上部的“熱得快”能加熱到底部的水是很正常的,水導(dǎo)熱本來就是很快的,。即使流體中沒有其它物體,,只要有密度差、有引力,,就有浮力現(xiàn)象,。但必須有接觸這個條件,浮力不可能隔空傳遞,。
4.位于容器底部的物體是否仍受浮力作用
有人認為一個位于容器底面上的物體,并和容器底面密切接觸,,那它就只能受到液體作用于物體向下的壓力,,所以這個物體不受浮力作用。
上面這段話并不完全正確,,它成立需要兩個條件:
(1)物體的側(cè)表面必須豎直或向內(nèi)傾斜,,不能向外傾斜,且不能有凹陷和突出的部分,;否則物體向外傾斜的部分,、凹陷處和突出的部分仍存在液體所產(chǎn)生的上下壓力差,即浮力,。
(2)物體的下表面必須與容器底緊密接觸,,不能有液體滲入其間。
沉在水底的物體實際上是受到三個力的作用:水的浮力,,容器的支持力,,自身的重力
此時受力情況:F浮 F支=G物
如果物體是在水底與容器接觸的地方?jīng)]有空氣(真空)時,那么浮力不存在,,僅有重力和支持力,。
5.液體能否浮起比其自身重力更大的物體
有人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認為液體不能浮起比其自身重力更大的物體,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推論,,原因是原理中表述的是“浮力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注意這里的關(guān)鍵是“排開”,,通過巧妙設(shè)計,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讓“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大于“液體原來的總體積”(加引號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
例如:取一個圓柱形容器,,再加工出一個直徑比容器的內(nèi)徑稍小一點的圓柱形木塊,讓兩個圓柱體等高,,以利于觀察,。在容器中倒入很少量的水(關(guān)鍵是要使水的質(zhì)量要遠小于圓柱體木塊質(zhì)量),再將圓柱體木塊放入容器中,,你會發(fā)現(xiàn)水在圓柱體的四周上升起來,,將木塊浮起(效果就是木塊比容器口高出一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