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圖志》是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寫于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20年),,當(dāng)時正處于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按唐代政區(qū)來說,,起初基本上實行的是州,、縣二級制。貞觀年間分全國為10道,,即:關(guān)內(nèi)道,、河南道、河?xùn)|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到開元年間,又析關(guān)內(nèi)道置京畿道,,析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為山南東、西二道,,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和黔中道,這樣就成了15道,。但道只是監(jiān)察區(qū),,并不構(gòu)成一級政區(qū)。州的長官仍然聽命于中央,。而在安史之亂以后,,一些藩鎮(zhèn)“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實際上形成州縣以上的一級政區(qū),。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即以貞觀十道為基礎(chǔ),。
唐中葉以后,隴右道被吐蕃占去,,但為了表示有志于“收復(fù)故土”,,仍列于最后。又按照當(dāng)時的情況,,分為47個節(jié)鎮(zhèn),,將所屬各府州縣的戶口、沿革,、山川,、古跡以至貢賦等依次作了敘述。每鎮(zhèn)篇首有圖,,所以稱為《元和郡縣圖志》,。但到南宋以后圖已亡佚,書名也就略稱為《元和郡縣志》了,。
《元和郡縣圖志》為唐代李吉甫所撰,。吉甫(758年―814年),字弘憲,,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憲宗時宰相,地理學(xué)家,、政治家,、思想家。父李棲筠,,唐代宗朝為御史大夫;子李德裕,,唐朝名相。生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卒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舊唐書·李吉甫傳》說他“少好學(xué),,能屬文”,,“該洽多聞,尤精國朝故實,,沿革折衷,,時多稱之”。著有《六代略》,、《百司舉要》,、《元和十道圖》、《刪水經(jīng)》和《元和郡縣圖志》等,,但只有《元和郡縣圖志》流傳下來,,其余幾種早已亡佚,。
作者在原序中所說:“古今言地理者,凡數(shù)十家。尚古遠(yuǎn)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異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書,,將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編寫《元和郡縣圖志》的目的正是為皇帝便于周覽全國形勢,,以達(dá)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元和郡縣圖志》保存了大量豐富的歷史資料,,對全國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產(chǎn),,都有一個簡要的敘述,。在編寫體例方面,對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元,、明、清各代的《一統(tǒng)志》都有很大影響,。因此,,人們盛贊《元和郡縣圖志》開我國總地志的先河。
《元和郡縣圖志》在魏晉以來的總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清初編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輿地圖經(jīng),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于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后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范圍,?!?/p>
《元和郡縣圖志》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作為一部講述全國范圍的地理總志,,首先對政區(qū)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較系統(tǒng)的敘述,。在每一州縣下往往上溯到三代或《禹貢》所記載,下迄唐朝的沿革,。其中特別是關(guān)于南北朝政區(qū)變遷的記載尤其可貴,。記述南北朝時期的正史,除《宋書》《南齊書》《魏書》外,,其他各史皆無地理志,;《隋書·地理志》雖稱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志,,但隋以前的四個朝代較為簡略,;《水經(jīng)注》雖是北魏時期的地理名著,但它畢竟是以記述水道為主,,因而《元和郡縣圖志》有關(guān)這一時期的敘述至關(guān)重要,。《元和郡縣圖志》中在每一縣下都簡敘沿革及縣治遷徙,、著名古跡等,,還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證。如京兆府萬年,、長安,、咸陽三縣均有名叫細(xì)柳營的地方。
《元和郡縣圖志》在“萬年”縣下注明:“細(xì)柳營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云周亞夫屯軍處,。今按亞夫所屯,在咸陽縣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又在“長安”縣下載:“細(xì)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別是一細(xì)柳,非亞夫屯軍之所”,。在“長安”縣下還有關(guān)于秦阿房宮,、漢長樂宮、漢未央宮及秦始皇陵等遺址的記載,。
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研究歷史上的政區(qū)變化,考證一些名勝古跡遺址,,有重要參考價值。對于某些弄不清楚的問題,,書中也并不是武斷地下結(jié)論,,而是抱著存疑的態(tài)度。如《元和郡縣圖志》卷2京兆府興平縣(今陜西興平縣)對馬嵬故城的記載,,就說:“馬嵬于此筑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也,?!庇秩纾?申州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對平靖關(guān)城的記載,,只是說:“舊有此關(guān),,不知何代創(chuàng)立?!边@些都反映了作者實事求是的科學(xué)態(tài)度,。
資料有極其豐富的自然地理記錄。在每縣下記載著附近山脈的走向,、水道的經(jīng)流,、湖泊的分布等等。在這方面自班固著《漢書·地理志》以來,,歷代正史地理志中大部分都有記述,,但內(nèi)容過于簡略。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記載比較詳備,,可是自北魏至隋唐數(shù)百年中沒有記載這方面的書籍保存下來,。因此,《元和郡縣圖志》中保存下來的這部分資料也非??少F,。
全書記載到的水道有550余條,湖澤陂池130多處,。不僅記載了人所共知的大川大澤,,也記載了一些小的河流和陂澤。如卷11密州高密縣(今山東高密縣)的夷安澤,“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葦”,。又如卷18定州望都縣(今河北望都縣)的陽城淀,“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另外還有對各種地形特征的描述,。如卷1京兆府萬年,、長安、三原等縣均有關(guān)于西北黃土高原上所謂“原”的記載,,如畢原,、白鹿原、細(xì)柳原,、孟侯原,、豐原、天齊原等,。
卷4靈州鳴沙縣(今寧夏中寧縣東北)有關(guān)于沙漠的記載,,說“人馬行經(jīng)此沙,隨路有聲,,異于余沙,,故號鳴沙”。卷30辰州盧溪縣(今湖南瀘溪縣西南)又有對于喀斯特地形的記載,,說“溪山高可萬仞,,山中有盤瓠石窟,可容數(shù)萬人”,。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研究歷史上水道、湖泊的變遷,,各地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每個府,、州之后有“貢賦”一項,,可以說是《元和郡縣圖志》一書所首創(chuàng)。貢品多數(shù)都是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包括著名的手工業(yè)產(chǎn)品及礦產(chǎn),、藥材等;賦為綿,、絹等物,。如卷1京兆府下記載:“開元貢:葵草席,、地骨白皮、酸棗仁,;賦:綿,、絹?!?/p>
在縣下又有對于當(dāng)?shù)厮O(shè)施,、工礦業(yè)及其他經(jīng)濟(jì)資料的記載。如卷1京兆府醴泉縣(今陜西禮泉縣)有關(guān)于鄭,、白渠灌溉情況的記載,;卷16相州鄴縣(今河北臨漳縣)有西門豹及史起引漳水灌田的記載;卷11密州輔唐縣(今山東安丘縣)有語水堰灌田的記載,,并說“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卷3原州平高縣(今寧夏固原縣)有西北地區(qū)監(jiān)牧場地,、馬匹數(shù)字的記載;卷4鹽州有關(guān)于鹽池的記載,;卷3延州膚施縣(今陜西延安市東北)和卷40肅州玉門縣(今甘肅玉門市北)都有關(guān)于石油礦的記載,;卷14蔚州飛狐縣(今河北淶源縣)有三河冶官營鑄錢工業(yè)的記載,并描述了作者親自主持恢復(fù)銅冶置爐鑄錢的經(jīng)過,。
至于一般銅礦,、銀礦、鐵礦的記載就更多了,?!对涂たh圖志》對各地戶口記載的一大特色是兼記不同時代的戶口數(shù)。地理志對戶口的記載始于《漢書·地理志》,,但《漢志》對西漢一代的戶口,,只記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數(shù)字;《元和郡縣圖志》既記載開元年間的戶數(shù),,也記載元和時的戶數(shù),,為我們研究安史之亂前后各地戶口的變動提供了重要佐證。
當(dāng)然,,《元和郡縣圖志》也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如敘述某些州縣沿革過于簡略。由于資料不全,,往往顯得殘缺,、混亂,給人以拼湊起來的感覺,。
《元和郡縣圖志》在流傳過程中,,不僅附圖散失了,,而且文字也有殘缺。全書40卷中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諸卷及第十八卷和第二十五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