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jié)族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后趙政權(quán),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匈奴造反的時候,,羯人強大,五胡亂華時期的一段時間內(nèi)在中國北方地區(qū)稱霸,,成為北方游牧民族政權(quán)之一,。
羯族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因為它只是當時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或部落),,是晉代入塞匈奴十九種之一的羌渠(晉代入塞匈奴十九種:屠各,、鮮支、寇頭,、烏譚,、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禿董,、勃蔑,、羌渠,、賀賴、鐘跋,、大樓,、雍屈、真樹,、力羯,,各有部落,不相雜錯),。羯人入塞之前,,隸屬于匈奴,即“匈奴別落”,。其種族的根源,,眾說紛紜,多不足以為實,。
《晉書》卷一百四《載記石勒上》載:“石勒字世龍,。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p>
《十六國春秋》卷十一《后趙錄》“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分散居于上黨,、羯室,,因號羯胡?!?/p>
《魏書》卷八十三《羯胡石勒傳》云:“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于上黨、武鄉(xiāng),、羯室,,因號羯胡?!?/p>
王仲犖認為:羯人是石國(粟特族之一)人,,又據(jù)《魏書》有者舌國,《隋書》有石國,,都柘折城,,即是塔什干。據(jù)此推斷,,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國人,,移居中原后,遂以石為姓,其祖并為部落小帥,。
七十年代以來,,童超經(jīng)過多方考證,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農(nóng)業(yè)居民——索格底亞那人,,而是康居(羌渠)游牧人。兩漢時期,,康羈屬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隨匈奴東來,轉(zhuǎn)戰(zhàn)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隨之南遷,,逐漸內(nèi)徙于上黨武鄉(xiāng)一帶。因為他們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稱:“匈奴別部,羌渠之胄,?!边@個論證與文獻記載更為切近,較為可信,。童超:《關(guān)于五胡內(nèi)遷的幾個考證》,,見《山西大學學報》1978年4期。
在歷史上閃光的時期非常短暫,,僅僅于五胡亂華時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據(j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
羯族也在學習漢文化,受到漢族的熏陶,,符合當時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補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統(tǒng)治過于殘暴,,讓當時統(tǒng)治下的各族人民飽受其苦難,。
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總?cè)丝?500萬,,漢人三分之一,。傳世文獻中有關(guān)羯人西晉時活動的記載頗為罕見。晉末并州一帶的雜胡與匈奴已有明確界限,,羯胡被視為雜胡而不屬于匈奴的范圍,。羯胡首領(lǐng)石勒起兵之際麾下同姓人物極少,其本部兵力與劉淵的五部屠各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石勒最初在劉淵政權(quán)下組建的胡人武裝,,其成員多為各種雜胡而未必都是羯族。石勒轉(zhuǎn)戰(zhàn)河北后開始大規(guī)模擴軍,,此前被成批賣往河北的并州雜胡紛紛加入其軍團,。石勒建國后為提升諸胡地位而稱其為"國人",羯胡人數(shù)驟然增加并達到驚人的數(shù)目,。羯胡的語言,、風俗及狀貌與康居等西域胡相同,西域胡在后趙羯胡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可信的,。石勒所招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征,、劉寶、張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十八騎”,,族屬相當雜亂,。目前已知王陽為胡人,孔豚可能也是胡人,,夔安為天竺人,,郭黑略可能也是天竺人,呼延莫為匈奴人,,劉膺,、劉征,、劉寶,、趙鹿可能也是匈奴人,,張曀仆,、張越可能是羌渠人,,支屈六為月支人,。石勒征戰(zhàn)河北各地,,大批漢人進入其軍中,。在石勒軍中及后趙政權(quán)下,也有漢人變作羯胡的事例,。
入塞后的羯人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羯人主要從事游牧和農(nóng)業(yè),,生活貧困,有的為漢族地主傭工,,有他們原信仰“胡天”(祆教),,后來多信佛教。
羯族在東漢時期已開始隨匈奴內(nèi)遷,。漢晉時期的羯人雖還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經(jīng)濟,,但農(nóng)業(yè)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即待石勒建立趙,,政局稍穩(wěn)以后就開始進行了農(nóng)業(yè)化,,他令右常侍霍浩為“勸課大夫”,與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nóng)桑”,,平常賞賜也多以谷帛為主,,如在巡幸冀州諸郡時,引見“高年,、孝悌,、力田、文學之士,,班賜谷帛有差”,。
從東漢末年張角起義開始,中原地區(qū)動蕩不安,,戰(zhàn)亂迭起,,百姓苦不堪言。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族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
公元四世紀,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邢臺里再次迎來了輝煌,,這次定襄國為國都的人是一個叫石勒的羯族皇帝。因“國”在趙地,,為與匈奴貴族劉曜建立的前趙區(qū)分,,史稱“后趙”,。羯族政治家石勒在少年時代曾經(jīng)倚嘯于洛陽上東門(《晉書·石勒載記》),震驚了一代名士王衍,,后來成為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石勒占據(jù)河北巨鹿、常山一帶,,親自把“衣冠人物”(士大夫,、文人)從治下普通軍民中甄別出來,,組織成立一個戰(zhàn)亂中能夠隨軍作戰(zhàn)的最高學府和參謀團隊,,這就是“君子營”,給石勒集團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智力,、謀略,甚至文化的支持,。其中,,“君子營”的謀士張賓,就是輔佐石勒開創(chuàng)后趙基業(yè),、雄霸北方的肱股干城,。
石勒原是山西上黨武鄉(xiāng)人,在武安為人傭耕時為亂軍抓去,,賣給山東茌平財主師歡家作奴隸,,石勒志向遠大,騎馬射箭,,武藝精通,,膽識過人,善于相馬,,一來二往,,就和管馬的汲桑交了朋友。公元319年,,石勒即大單于,、趙王位,榮登皇帝寶座,,改元建平,,依張賓之言,定都襄國,。
從奴隸到皇帝,,這是一個質(zhì)的轉(zhuǎn)變,也驗證了陳勝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石勒是山西上黨人,,羯族,,奴隸出身,他目不識丁,,但機智過人,,善于率兵打仗,作戰(zhàn)勇敢,,“拼命三郎”的成語就是源自于他,,“鹿死誰手”也是他親口所言,他還將“胡瓜”改稱為“黃瓜”,。石勒打遍天下,,可謂“一代梟雄”。
石勒出身貧困家庭,,沒上過學,,不懂漢字。他重視人才,,在城四門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幾個學校,,還親自到太學監(jiān)考,對優(yōu)秀者加以褒獎,。
石勒定都襄國時,,城池破敗,原有的趙都建筑幾經(jīng)滄海,,早已蕩然無存,。石勒按周禮建宗廟社稷靈臺,營造東西官署,,歷十八年完成了都城的建設(shè),。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四角有子城拱衛(wèi),,名“建平大城”,。都城建四門,在永豐門擺上從洛陽拉來的銅馬和翁仲,,在城內(nèi)修造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太武殿,、徵文殿、單于庭,、東堂,、西閣,、崇訓宮、百尺樓,、后宮等宮殿群,,其中太武殿基座高二丈八尺,用名貴的大理石鋪設(shè)裝飾,,下面是暗藏的房間,,可以盛下五百名衛(wèi)兵,負責保衛(wèi)皇宮的安全,。巍峨的太武殿,,東西長有七十五步,南北長有六十五步,,漆金的瓦當,,純金的柱子,純銀的楹聯(lián),,珍珠的簾子,玉石裝飾的墻壁,,富麗堂皇,。太武殿造好了,鄴城的東西兩宮同時完工,。石勒命人把巨大的晷影從西晉的國都洛陽拉來,,擺在單于庭上,用來觀測日影確定時刻,。命工匠把三十九個功臣的畫像雕刻在石匣子上,,放在建德殿前,以感念他們的功績,。第八殿顯陽殿后是靈風臺,,是遴選宮女的地方。后宮一萬多宮女穿著華麗的衣服,,賞玩著無數(shù)的珍寶,,其中女官分八等,嬪妃規(guī)定了名稱和級別:昭儀,、夫人,、淑儀、美人視男等,。城外有明堂,、太學、靈臺,、桑梓苑,、灃水宮等附屬建筑群,。
國家強盛了,自己又是皇帝,,石勒一激動,,干脆把山西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部搬遷到襄國來,把朝臣官員包括貴族三百戶遷至崇仁里,。這條胡同如今叫崇禮街,,墻邊散落著風化了的抱鼓門墩和上馬石,古韻猶存,。
一個叫佛圖澄的印度高僧,,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攜帶異域神秘的佛教文化,,嬴得石勒信任,。佛圖澄住錫襄國,令石勒欽佩不已,。中原大地腥風血雨,,民不聊生。年已八旬的西域佛教沙門佛圖澄來到中原,,看到這處處慘不忍睹的情景,,決定發(fā)揮佛的人性化威力作用,感化上層統(tǒng)治者,,拯救廣大民眾,,以此弘傳佛法。
羯人石勒于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建立趙國,,史稱后趙,,為十六國之一。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guī)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shè)立學校,,提倡經(jīng)學,閱實戶口,,勸課農(nóng)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法政嚴苛殺人甚多,。實行“胡漢分治”,,禁說胡字,稱羯人為國人,,縱容羯人欺壓異族,。朝廷設(shè)有專門官吏門臣祭酒,管理羯人訴訟,。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奪取政權(quán),施行暴政,,民不聊生,,于349年為石虎養(yǎng)孫冉閔所滅。
石勒死后傳位于太子石弘,,石虎殺死石弘奪取了帝位,。石虎殘暴,但卻無其叔那樣的雄略,,腦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淫欲,二是殺戮,,三是享樂,。
石虎發(fā)男女16萬,運土筑華林苑及長墻于鄴北,。時逢暴雨,,漳水水漲,死者數(shù)萬人,。他已有多處宮殿還不滿足,,又驅(qū)漢丁40余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尸積原野。修林苑甲兵,,50萬人造甲,,17萬人造船,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伴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xiàn)繁殖,。
殘留的漢人為了免于屠殺紛紛筑堡自衛(wèi)和胡人對抗,。這并不意味著一些人認為的塢堡遍地都是,當時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個,。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shù)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測當時北方的漢人約400萬左右,,其余多數(shù)逃往關(guān)中,,東晉或者是遼東。后來石勒聽取了謀士的建議,,改變策略,,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據(jù)漢人張賓的建議,,定都襄國,。在南方石勒軍長期與祖逖作戰(zhàn)。祖逖死后,,沒人能有效的組織北方各堡與胡人對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保壁大帥也最后降石趙,,石趙王朝完成了對中原和關(guān)中的牢固統(tǒng)治,。
到公元349年,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shù)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qū)來的胡人。有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主動遷進來的,。晉朝統(tǒng)治時期,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guān)隴,東至東?!钡膹V闊區(qū)域,,不斷的有各胡酋占山為王,擾亂地方,。但大都不敢公開反對晉朝的統(tǒng)治,,不對晉朝統(tǒng)治集團構(gòu)成威脅。直到匈奴人劉淵和羯族人石勒等的出現(xiàn),,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建立后趙,。
后趙曇花一現(xiàn),,在血腥里瓦解迸散。
冉魏滅亡后,,羯人在鮮卑的統(tǒng)治下以打仗為業(yè),。公元547年,羯人在侯景的帶領(lǐng)下跑到南方梁朝統(tǒng)治區(qū)躲避北朝的打擊,,隨后侯景造反,,史稱侯景之亂。后來南梁大將王僧辯召集陳霸先,、杜龕,、韋載等人率軍討伐,花了很大代價才撲滅叛亂,。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爾朱榮包括侯景這些所謂羯胡,實際上和十六國時期的羯胡不是一回事,?!侗饼R書》的封隆之傳記載:既至信都,集諸州郡督將僚吏等議曰:“逆胡爾朱兆窮兇極虐,,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捐棄,今所在蜂起,,此天亡之時也,。欲與諸君剪除兇羯,其計安在”,。一些學者認為,,羯胡本屬雜胡,羯人的血統(tǒng)本來就很雜,,當時的人把羯人認為是不開化的,只知道殺戮的種族,,所以史官把有過“河陰之變”屠殺的爾朱榮跟亂江南的侯景寫成羯胡(實際上爾朱榮應該是山胡,,侯景有可能是有鮮卑血脈的雜胡)。根據(jù)《北齊書》與北史,、梁書之前此二人并沒有被記載為羯人,,所以此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