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宮古窯址,,位于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88年1月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床,,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宮古窯址發(fā)掘的瓷器造型和燒制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對研究宋元時期的中國民窯體系,、瓷業(yè)生產規(guī)模、窯爐結構,、燒制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共發(fā)現(xiàn)窯基3座,,均為龍窯,,有分室和斜坡兩種,。其中斜坡龍窯2座發(fā)現(xiàn)于碗坪侖,,均已殘,,窯的坡度為10度左右。分室龍窯1座,,發(fā)現(xiàn)于屈斗宮,,保存較完整。窯順山坡砌建,,坡度為12~20度,,長57.1米,寬1.4~2.95米,,有窯室17間,,每室之間有磚砌隔墻,每堵隔墻有通火孔5~8個,,窯底兩邊設有火路溝,,窯門為單邊開門,殘存14個,,火膛略呈半圓形,。
1976年發(fā)掘出土的瓷器和燒制工具8000余件,年代包括北宋,、南宋和元代3個時期,。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出土于碗坪侖下層,,以白釉瓷器為主,,兼燒黑釉瓷器。器形有碗,、盤,、碟、洗,、缽,、壺、瓶,、盒等生活用具,。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以蓮荷,、牡丹、云水,、蕉葉和纏枝花卉最多,。燒制碗、盤類器物主要用支具疊燒方法,燒制盒型器則用塔輪式墊柱,,很少用匣缽,。
出土于碗坪侖上層。以青釉瓷器為主,。有碗,、盤、碟,、罐,、壺、瓶等,,其中以形式多樣的荷口瓶和軍持壺最有代表性,。窯具主要用匣缽和支圈。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出土于屈斗宮窯址,。以白釉瓷器為主,坯體較厚。器形有碗,、盤,、洗、盒,、壺,、瓶、高足杯等生活用具,。裝飾技法均用模印,,構圖簡單,有梅花,、蓮花,、菊花、牡丹圖紋和福,、壽,、卐等文字。
燒制工具有器模,、匣缽,、三足墊餅、支圈和鐵窯刀等,。有的盒蓋上印有“金玉滿堂”,,三足墊餅上刻劃八思巴文。其中有一件匣缽底部刻有“丁未年”3字,。結合器物特征推測,,屈斗宮窯大約廢棄于元初大德十一年(1307),也有人認為它廢棄于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
德化窯在明至清代除燒造少量青花瓷器外,,主要以生產純白瓷而著稱,。這種瓷器胎質薄,透明度高,,造型雅致,紋飾豐富,,十分精美,。
屈斗宮窯出土的生產工具有印模、制坯轉盤,、敲匣缽的鐵刀,、匣缽墊及各類匣缽等。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種,。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統(tǒng)的白釉和一些未經(jīng)燒熟和生燒所形成的灰釉和黃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有的盒蓋上還印有“壽”,、“金玉”,、“壽山福海”,、“長壽新船”等各種吉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