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因橋長近五里俗稱“五里橋”,,又因安海鎮(zhèn)東建有“東橋”,故相對稱“五里西橋”,。它東連晉江安海鎮(zhèn),,西接南安水頭鎮(zhèn),橫跨在兩市交界的海灣上,,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歷來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
安平橋的構造,,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能力,。它全系花崗巖石砌筑,屬石墩石梁橋,。實測原橋長2255米,,面寬3—3.8米,原有橋墩361座,,疏水道362孔,。根據(jù)橋梁橫跨海灣中貫穿著五條港道的特點,橋墩分別設計為三種形式:一種是長方形墩,,筑于水淺流緩水域,,計308座;一種是一頭尖,、一頭方的半船形墩,,筑于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緩和海潮的沖力,,計有25座,;在深港處的橋墩則設計為雙頭尖的船筏形,,用來分解溪流和海潮的沖擊。橋墩概用長方形條石橫豎交壘而成,,上部順橋梁方向有三四層出挑,,以縮短橋梁跨度,增強橋面承受能力。橋基根據(jù)地層的不同分別采用“臥本沉基”和木樁基礎,。橋面每間架設5—8條石板,,長度在5—11米之間,重量自四五噸至25噸不等,,相傳這些巨大的石材采運自隔海的金門島,、大佰島,建造時,,利用潮汐的漲落,,控制運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橋墩,。為了安全,,橋面的南北兩端都筑有石欄桿防護。
安平橋自宋以來歷經(jīng)十數(shù)次重修,。但八百年滄桑變化,,特別是人工圍墾,安平橋逐漸由水上橋變成陸上橋,,橋墩因湮塞減少為331座,。1962年起,國家多次撥款維修,。1982年又撥巨款進行全面整修,,損壞的橋墩、橋板,、橋欄都得到修復,。橋身西側(cè)開挖30米寬水渠,同時在橋南另辟一條公路,,使安平橋不再承受交通重負,,而成為游覽觀光的景點。
安平橋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于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于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上筑憩亭,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亭前佇立護橋?qū)④姡^戴盔,,身著甲,,手執(zhí)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cè)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cè)的水中筑有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圓塔。橋的入口處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3至3.8米,,共361墩。橋面用4至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至11米,,寬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噸,,最大則重25噸;橋上筑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qū)④?,軀高1.59至1.68米,,橋兩側(cè)的水中筑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
從泉州汽車鎮(zhèn)乘坐到安海鎮(zhèn)的班車,票價大約8元/人,;到了安海鎮(zhèn)后乘坐當?shù)氐哪Φ那巴财綐?,費用大約3-5元。
相傳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zhèn)住孽龍,。然后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后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xiàn)今的“龍湖”和“虺湖”?!褒埡笔呛邶堊∵^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膀澈笔浅帻埶^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xiàn)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xù)修煉。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沖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zhèn)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zhèn),,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后它們又卷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zhèn)鎖孽龍作怪,,二來便于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于建造起來了,。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來,。于是商業(yè)日益發(fā)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1949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敗退之時,,拆毀安平橋的數(shù)坎橋板,。后由吳修潭獨捐長杉176根,以木橋代替,。
1957年,,安平橋下大部分港道泥土淤,部分橋面距地只有數(shù)尺高,。
1959年,,連續(xù)四次臺風,,暴雨不斷致使山洪夾帶大量漂浮物橫塞安平橋孔洞,造成位于新興宮以西的7至9間橋板被沖塌,。
1963年7月初,,強臺風登陸晉南一帶,并帶來特大暴雨,。中亭港上游山洪夾帶大量漂流物墻塞了中亭水道,安平橋被沖垮了兩孔,。
1965年11月,,在一次特大海潮沖擊下,發(fā)生了沖塌安平橋橋身一墩孔的嚴重事故,,此后,,又架設木便橋,以供通行,。
1978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同意撥款7萬元,補助維修安平橋中亭港,4個橋墩和橋面,、修筑中亭護坡以及整修中亭周圍環(huán)境等,,歷時半年,重修安平橋,。
1980年8月21日,,為了切實地保護安平橋,,加強對該橋全面維修的領導。
1981年2月,,按照,"修舊如|日"的原則,,依原狀對安平橋進行全面翻修開工,。
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共修復已損橋墩236座,,吊裝橋板2252條,,安裝石護726付,,裝配石獅18尊,。
2007年,,泉州市財政撥款對安平橋進行全面加固維修,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于年底開始,。
2009年7月24日,,泉州市文物管理局組織對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進行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