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萬壽塔遠望一山突起,,山巔建塔,傲然凌空,,伸手可摘星,,故又名摘星塔。始創(chuàng)于五代末,,坐北向南,,塔為石構實心,四方形五層,,高7.4米,,邊長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
萬壽塔表面幾乎布滿浮雕,,其造型之奇特、藝術之精湛,,均堪稱一絕,。第一層置于瓣蓮花須彌座上,四轉角各雕一尊力神,,略作半蹲,,用頭著力頂住上層塔座,塔身四面則各雕雙龍相戲圖,,其形態(tài)各不相同,。其中尤以南面一幅浮雕圖面為雌雄雙龍用尾巴互相鉤住作交配狀,同時又雙雙回過頭來,,四眼對視,,含情脈脈。第二層底部又重墊一道須彌座并有八個座腳,,塔身四轉角只置圓鼓形立柱,,每面則各雕四幅折枝花卉。第三層每第一面各鑿成三個拱門形淺龕,,龕中各雕一尊佛像,;四轉角作浮雕身著古代武士服的立體人像。最奇特還是第四層,,塔身各面中間各有一尊浮雕頭戴古印度寶冠,,兩邊著纓絡,佩身耳鐺的女菩薩,,其名號一時尚弄不明白,;四轉角則各雕鳥嘴人形,、長翅膀的迦樓羅立像為角柱。按迦樓羅系梵語音譯,,即金翅鳥,,佛教指天龍八部之一,以龍為食,。由此可見,,建此塔亦含有借佛教法力鎮(zhèn)壓海上孽龍興風作浪之意。
楓亭地處海濱,,海拔地勢低,,經(jīng)常受到海水浸淫而致災受害。建塔很可能是古人想借佛教法力鎮(zhèn)壓海上孽龍興風作浪之意,,即鎮(zhèn)龍以禳災,。因而,在塔的最高頂端,,則高高豎立一桿鞭狀的石柱,,四旁嵌上扇形的石雕,組成蕉葉合物輪頂,,遠遠仰望,,形如一頂佛帽,是典型的印度阿育王塔,。
據(jù)史志記載,,天中萬壽塔創(chuàng)建于五代年間,已有千年歷史,。宋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宋端明殿學士蔡襄重修,,還留下著名詩句“誰種青松到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齊,時人莫道者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它是我國大的阿育王式實心石塔,。而阿育王式塔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塔,。
楓亭天中萬壽塔建造于五代,以其別致的造型及豐厚的文化內(nèi)蘊,,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塔文化遺產(chǎn),。
在楓亭建造天中萬壽塔,是因為它具有佛教文化、中國儒家的尊君孝道文化,、中國鎮(zhèn)邪禳災的傳統(tǒng)文化等相結合的形式,。同時,天中萬壽塔高聳在螺峰巔上,,成了海上航行辨識楓亭的一種標志,。據(jù)考載,我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起源于泉州港,,也有楓亭的“太平港”所包含的航海文化,。它對于古今我國與海內(nèi)外進行經(jīng)濟、文化等交流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天中萬壽塔1985年10月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天中萬壽塔作為宋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