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競秀,有題刻二百余處,,遍布全山,,書法精美,富詩情畫意,。以石林園,、道山亭、霹靂巖,、鄰霄臺,、清泠臺、天秀峰,,天香臺等處比較密集,。有唐李陽冰的篆書,,宋程師孟、陳襄,、李綱,、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80多處,,篆,、隸、草,、行,、楷俱全,還有蒙文書刻,。尤以李陽冰的《般若臺記》為最著,,全刻高5米,寬2米,,字徑0.5米,,全文24個篆字:“般若臺,大唐大歷七年著作郎兼監(jiān)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在“般若臺”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攝”五個楷書小字,,徑5寸,,據(jù)《榕城考古略》載:這段題刻與處州的《新驛記》,縉云縣的《城隍記》,,浙江麗水的《忘歸臺銘》,世稱“四絕”,。原刻在華嚴巖西側(cè),,“文革”期間,省氣象臺基建時被毀壞,,幸好拓本尚存,,1982年在石林區(qū)復(fù)制。宋刻多榜書,、題名,,明清多詩刻。其中明代太監(jiān)的題刻對研究明代太監(jiān),,特別是督舶太監(jiān)的活動,,具有很高史料價值。此外,,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二十二日,,孟庚宜,,李綱等會集長樂臺議事的題名刻,同年,,潘正夫刻在霹靂巖的-記述,,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李北安所記,正月農(nóng)民起義兵逼福州郡城的敘事刻等,,都是史書所未記載的重要史料,。在烏山東南側(cè)的石壁上有佛祖造像,依巖鑿就,,三佛并列,,各自端坐蓮座。中座者高1.25米,,螺髻,,敞胸,雙手疊置在前身,,臉龐豐腴,,神態(tài)端莊,衣褶流暢,。左右兩尊高各0.9米,,敞胸,雙掌合十當(dāng)胸,,狀甚恭謹,。佛像背面刻有光芒四射的輪光。
于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州市于山,,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一百多段。大都分布在鰲峰頂,、戚公祠等處,。鰲峰頂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較場演武廳銘》是福州面積最大的崖刻,。此外,還有宋代“廓然臺”榜書,、明正德督舶太監(jiān)尚春題刻,、張煒“平遠臺”榜書和清代官府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蔡牽、朱濆的紀(jì)事刻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