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臨海市巾子山西麓龍興寺內(nèi),又名多寶塔,,始建于唐天寶三年(744年)?,F(xiàn)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此塔為樓閣式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六面七層,,中空,每層一門,,二層至七層除一門外,,面面有龕,每面都是模壓燒制的佛像磚貼面,,共有佛像1003軀,,故名千佛塔。
千佛塔至1976年時曾作維修,,將因毀壞而呈不規(guī)則狀的塔頂改成攢尖頂,,但未按照原狀復原。1999年,,再次對塔進行維修,,將塔頂恢復成原狀。
如今的千佛塔共七級六面,磚木混砌樓閣式,,其內(nèi)中空,,單壁筒狀結(jié)構(gòu)。塔經(jīng)修繕后高約30米,,勒腳邊長3.66,,對角徑7.12,塔內(nèi)空徑1.8米,。從第一級起,,每層都設(shè)有一個壺門;從第二層開始,,每級每面除虛門外,,均設(shè)有壁龕,至七層,,每層高約4.17米,,構(gòu)造略有不同,壁龕中的佛像磚數(shù)量也有少許差異,,因之每層佛像磚數(shù)量不盡一致,,少則一百三十八塊(四層),多則一百八十七塊(六層),,全塔共計一千零三塊,。佛塔的建筑手法各層平座均采用石板出跳的特征頗為罕見,而比例準確,、造型優(yōu)美的塔磚佛像,,更是這多寶塔的榮光體現(xiàn)。
元代佛像造像多表現(xiàn)為頭大身小,,頸部較短,,軀干挺拔,健勁有力度,,蓮座較低矮,,呈大梯形,蓮瓣多寬肥,,樸素無紋,。六面體的塔身上,每一面都整齊地鑲嵌著浮雕佛像,,迎面望去,,十一尊一排,自下而上四排,,共四十四尊儀態(tài)大方的坐姿佛像,,盤膝交腕,結(jié)跏趺坐,,其神恰似《楞嚴經(jīng)》中“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之狀,;佛教雖主張于不著相,但若示眾,,著于相的興許就如這般神情祥和,,叫人安定。趨近觀摩,,七百年時光的雕刻,,風雨霜電的刻劃,早已寫就了“熒光列宿,,滿月麗天”的圖景,。
現(xiàn)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