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介紹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歷史記載
從現(xiàn)存史料和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曹操并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冢,,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據《三國志》等史料 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數百年后,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視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七十二疑冢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為傳布,,不少人信以為真,。
昔日的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和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曹操墓引發(fā)了當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近人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中記載,,1922年河北磁縣農民崔老榮 發(fā)現(xiàn)過一個古墓,,其刻石所敘為曹操,刻石由縣署保存,。邯鄲市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一線索進行了專門的核實,,結果沒有找到可靠的依據。
地理位置
從宋代開始曹操墓何在就成了個謎,,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為尋找曹操墓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證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雖然還不能確 定曹操墓的準確位置,,但基本上認定了其大致范圍。專家們相信經過考古發(fā)掘,,最終也許可以解開曹操墓之謎。
史料記載,,曹操葬在鄴城西邊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多少隨葬 品,。數百年后,,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視為奸雄,,墓址不詳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七十二疑冢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 廣為傳布,被不少人信以為真,。
昔日的鄴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香菜營鄉(xiāng)、習文鄉(xiāng)和河南省安陽市北郊一帶,。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介紹說:“鄴城民間傳說中,,曹操墓有四種說法:在鄴城以西(今河北磁縣和河南省安陽市安豐境內)設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在許昌城外,;在鄴城遺址的銅雀臺等三臺之下。這些傳說都沒有多少依據,,七十二疑冢大體上處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貴族。其他說法與史實不符,,也沒有考古發(fā)現(xiàn)的證據,。文史界的許多專家學者雖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類傳說,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來無人知曉,,河道,、區(qū)劃等 地理因素變動很大,對曹操墓的具體位置也看法不一,,認為在臨漳,、磁縣和河南安陽的都有?!?/p>
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多年潛心于曹操墓研究,,在對歷史文獻進行研究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認為曹操墓可能在邯鄲磁縣時村營鄉(xiāng)中南部和講武城鄉(xiāng)西部約5平 方公里的范圍內。他認為:曹操生前對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確安排,,說在“葬于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這里方位與之相符,;還說要其后人“時時登銅雀臺,, 望吾西陵墓田”。經實地考察,,這一帶處在從銅雀臺一帶登高西望所見最好位置,;這里地勢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質較差,,至今這里不少土地仍難以耕作,符合曹 操所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國志》《晉書》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這一帶的有關記載。他還認為當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莊,、朝冠、東小屋,、 西小屋等也與守陵和祭祀有關,。
安陽市安豐鄉(xiāng)出土的后趙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重建西門豹祠的一些情況,,西門豹祠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物,。王福生 說:“曹魏時期西門豹祠的資料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門豹祠殿基應該是曹魏時西門豹祠的舊址,。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xiāng)出土的,由在當地打工的臨漳時固村村民運回臨漳村中放置,,征集時才引起人們注意,。由此推測西門豹祠位置應該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xiāng)境內,曹操墓也應在安豐鄉(xiāng)一帶,?!?/p>
河南省安陽市文物部門也在安豐鄉(xiāng)出土了后趙十一年魯潛墓志,其上記載魯潛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這也可說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豐鄉(xiāng),。劉心長對魯潛墓 志進行了研究,認為魯潛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與他判斷的曹操墓位置只隔一條漳河,,屬于一個方向,,以漳河為界,時村營鄉(xiāng)和講武城鄉(xiāng)可視為北區(qū),,安豐鄉(xiāng)屬于 南區(qū),。他認為曹操主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倍鴱倪@一帶的情況看,南區(qū)北臨漳河難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 求,,從多種情況分析曹操墓在北區(qū)的可能性較大,可對南,、北兩區(qū)都進行考古發(fā)掘。
根據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魯潛墓志,、以及西門豹祠位置,經過多位專家充分論證,,最終確定安陽市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來所有的猜測所有的爭論終于停止,千古謎團終破解,。
確認發(fā)現(xiàn)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經考古發(fā)掘得到確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南,,最終得到確實就是曹操墓,。之后,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安陽東漢大墓墓主為曹操,。
2013年5月,,安陽高陵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特色
曹操的喪葬比較簡單,,卻在歷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跡,。因為簡單,使之在以厚葬為主的中國帝王喪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國帝王厚葬源遠流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震驚世界,漢武帝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就是最后一個帝陵光緒崇陵,,雖然墓主生前很郁悶,,但陵墓還是頗壯觀,。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開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漢代一個諸侯王劉勝死后都穿著2498塊玉片、1100克金絲構成的金縷玉衣,,號為武帝的曹操卻只穿補過的衣服入殮,。曹魏以至兩晉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傳統(tǒng),,最后一個帝陵修到1915年,這已是民國的第四個年頭了,。
自古以來厚葬是主流,,這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靶⒛睾鯁省薄耙孕⒅翁煜隆钡慕y(tǒng)治者重視喪葬,,也不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占有欲望。曹操雖然引領幾位帝王,,書寫帝王喪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終不能產生更多影響。而且在厚葬為主的氛圍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難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謎,或也與此有關,。許多人不相信,,貴如曹操會簡單地打發(fā)自己。魏晉的薄葬,,與漢末戰(zhàn)亂,,許多厚葬之墓被盜掘有關,人們希望以薄葬來獲得死后的安寧,。這一愿望曹操沒能實現(xiàn),,他雖被視為奸雄之首,卻未能料到自己簡辦的喪事會成為光怪陸離的千古之謎,,近1800年過去,,還吸引著人們注意。
墓葬結構
曹操高陵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離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占地面積740多平方米。
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東,,墓葬全長近60米,。墓室墓壙平面呈前寬后窄的梯形,東面最寬處寬22米,,西面較窄處寬19.5米,東西長18米,,墓壙面積接近400平方米,,整個墓葬占地面積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門,、封門墻、甬道,、前后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結構復雜,規(guī)模宏大,。
墓道為斜坡狀,,上寬下窄,兩壁分別有七個臺階,,逐級內收,。墓道上口寬9.8米,底部寬4.1米,。全長39.5米,,最深處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與墓門接合處,,南北兩側各有一道長5米,、高4米的護墻,。每面墻的墻體內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為龍骨,。原木關節(jié)紋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經平夯夯實,,夯土層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堅硬。
墓道兩邊有9對南北兩兩對稱的磬形坑,,每個磬形坑的內凹處各環(huán)抱一個不規(guī)則形坑,,并各有一排東西向的柱洞。在墓道東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東端右側有一東西向長3米,、寬1.6米的長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夯土層帶,。
墓門為磚砌雙券拱形門,,外券寬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內券寬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內有墓門,外有三道封門墻封閉,。外層封門墻為豎放立磚,,中層封門墻為錯縫橫砌,內層封門墻為斜立磚,。整個封門墻厚度達1.45米,。內有門槽,寬0.24米,。
甬道為磚砌,,券形頂,青石鋪地,,長2.85,、寬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為磚砌,分前、后兩室,。前室平面近方形,,東西長3.85、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高6.4米,青石鋪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3.85米,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6.4米。有南北兩個側室,,其中南側室平面為南北寬3.6米,、東西長2.4米的長方形,圓券形頂,;北側室平面為南北寬1.83米,、東西長2.79米的長方形,四角攢尖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并有門相區(qū)隔,現(xiàn)僅存門槽,,門槽寬0.2米,。北側室甫道長1.1米,寬1.36米,;南側室甫道長1米,,寬1.4米,。
后室東西長3.82米,,南北寬3.85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頂部靠后處發(fā)現(xiàn)兩個盜洞,從盜洞斷面看,,墓壁厚達1米左右,。有南北兩個側室,側室南北長均為3.60米,,東西寬1.90米—1.92米,,圓券形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并有門相區(qū)隔,,現(xiàn)僅存門槽,,門槽寬0.20米。北側室甫道長0.97米,,寬1.17米,;南側室甫道長0.97米,寬1.28米,。
整個墓室所鋪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鋪地石長1.75、寬1.巧米,;前室最大的長1.67,、寬0.83米,最小的長0.76,、寬0.73米,;后室最大的長1.05、寬0.95米,,最小的長0.94,、寬0.9米。錯縫平鋪,地面平整,。圍繞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寬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發(fā)現(xiàn)三個棺槨殘痕,其中后室一個,葬具疑為石棺床,后室南北側室中各有一個,,均為木棺,。與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對應,說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還有兩個陪葬女人,。
出土文物
墓雖然多次被盜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隨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銀、銅,、鐵,、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種質地,。器內主要有銅帶鉤,、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龜,、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隨葬物品極為珍貴一共有8件,,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銘文。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歷史依據。
在墓室清理當中發(fā)現(xiàn)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鑒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是曹操的遺骨,。
千古之謎
曹操墓本不是謎,,但從宋代起就無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經過《三國演義》等的宣揚,,曹操墓就成了個婦孺皆知的千古之謎。
曹操對自己的喪葬有明確“說法”,,他死前一年多《終令》稱“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迸R終前《遺令》中更是明確了要穿著平時衣服 入葬,不要珠寶陪葬,。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交待了葬在鄴城之西,,晉代文人陸機,、陸云作品中也有關于曹操喪葬情況的介紹。史書中司馬懿,、賈逵等人的傳記里有他們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記載,。如曹操設疑冢的話,,那他就是在留給后人的許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僅在生前,,改朝換代后還有人出力,,且隨后的幾百年無人發(fā)現(xiàn),這有些荒誕,。
史料顯示,,由于喪葬從簡,,過了沒幾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毀壞了。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不為盜墓者所重視,,再加上沒有封土建陵,沒有植樹,,幾個朝代之 后,,曹操墓所在便無人知曉了。到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還沒有什么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曾為曹操墓作祭文,,但從北宋開始,雖然曹操墓位置在史書上有記載,,但 現(xiàn)實之中沒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從北宋開始,曹操被定型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鄴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傳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稱,,曹操遺命于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曹操冢》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 七十二疑冢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隨著這些杰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了,。
陵墓考究
曹操墓的真實性是不存在疑問的,“倒曹派”列出的許多反證,,其實在以前的考古發(fā)掘中都是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可以將其推翻的,。雖然觀點有所不同,,但是專家們都表示,考古是很嚴謹的事情,,應該遠離利益的爭奪,。
專家對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了多次論證,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征,,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專家們給出了六個依據,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魏武王曹操高陵,。
依據之一
這座墓葬規(guī)模巨大,,總長度近60米,磚券墓室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稱,;該墓未發(fā)現(xiàn)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依據之二
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征,,年代相符,。
依據之三
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魯潛墓志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等文獻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安陽市的安豐鄉(xiāng)豐樂鎮(zhèn),。這座大墓就在西門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趙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駙馬都尉魯潛墓志,也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位置就在這里,。
依據之四
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證:墓葬雖規(guī)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證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
依據之五
最為確切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證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后進爵為“魏王”,,死后謚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銘稱“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依據之六
墓室中發(fā)現(xiàn)的男性遺骨,專家鑒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
曹操高陵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謚號、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靠的信史,。千百年來,,這些問題撲朔迷離,異說種種,,疑霧重重,,并由此產生了對曹操的許多懷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確認,,掃去陰霾,,解決了諸多歷史懸案,讓人們新獲許多歷史信息,將為曹操及漢魏歷史的研究開啟新的篇章,。發(fā)掘成果為漢魏考古樹立了準確的年代標尺,,相關領域的研究將獲得新的突破。
權威論證
曹操高陵的發(fā)掘,,尚有許多工作仍在進行,,如陵園建筑、墓地布局的調查等,。同時,,保護展示規(guī)劃也已開始著手進行。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綜合自身研究成果,,逐一列出證據,,對當前幾個最為流行的質疑進行回應,最終指出:曹操墓不可能造假,。
質疑與回應
質疑:核心證據石牌偽造
回應:地層關系無法造假
石牌為真最重要的一個證據就是考古地層關系,,石牌發(fā)掘出土,這種地層關系是沒有辦法造假的,。石牌上的皮殼,、土垢、水垢無法造假到這種程度,。此外,,有從事清理地層、繪圖,、清點文物等工作的眾多人員見證了考古現(xiàn)場,。
此外,從文字方面,,石牌上的文字的結構,、書體、用法以及文字內容都經得起時代風格,、典章制度,、組合關系檢驗。鑒于大墓中沒有出土墓志或印章,,唐際根指出,,“如果是造假,當造墓志或者印章??!”
質疑:魏武王稱號為假
回應:史書多有此種記載
對于大墓的質疑中,自始至終都有關于“魏武王”稱號的質疑,。有觀點指出,,這種稱呼將陰名和陽名混為一體,沒有任何文獻中提及。研究院綜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列出了文獻中的相同表述:東晉孫尷《魏氏春秋》中“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徹”,;南朝時期沈約編著的《宋書·卷二十三·五行三》:“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禿鹙鳥集鄴宮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事實上,,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雖是謚號,,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應稱“魏武王”。歷史上還有中山靖王,、魯恭王等稱呼存在,。
質疑:魯潛墓志為假
回應:二者字體差別甚多
曹操墓熱議中,早年發(fā)掘并指出了曹操墓現(xiàn)今方位的魯潛墓志,,此番也連帶受到了質疑,。質疑者認為,墓志本應記述墓主生平,,但魯潛墓志卻指出了曹操墓的位置,,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研究院指出,,墓志內容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最初的階段,。此外,,也有觀點質疑魯潛墓志的文字跟曹操墓石牌字體相近,因此認為是同一人造假,。但是研究院調出圖片比對,,指出這是個“偽質疑”,事實上魯潛墓志的字體同曹操墓石牌字體有很多差別,,但與同時期的西門豹祠后趙建武六年刻石相同,。反對者以此來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僅缺乏對那一時代文字的認識認知,,同時也有??茖W的態(tài)度。
曹操墓中出現(xiàn)“魏武王”石牌很正常,。曹操墓出土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但史書中都沒有準確出現(xiàn)過關于‘魏武王’的記載,也很正常?!焙卤拘哉f,,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都有謚號,,而這個謚號至少是當時經過漢帝同意的,。也可能是因為層次比較高,民間知道的不多,,沒有流傳下來,,也可能是因曹操死后20多天就入了葬,加之當時又是高層權力動蕩之時,,歷史背景比較復雜,,時間又太短,沒有史書記載,,或者有記載已丟失,,或者有記載到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時,,即使下葬再匆忙,刻個“魏武王”的石牌,,也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至于“武王”前加上“魏”,就更容易解釋了,,曹操生前本來就是魏王,,死后獲得“武王”的謚號,入葬時加上“魏武王”,,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天下歷朝歷代“武王”很多,不加魏武王,,又怎能分出是哪朝,、哪代的呢?
質疑“武”字寫法是缺乏相關文字認知,。對把“武”字“止”部錯寫為“山”一說,。郝本性說,在東漢晚期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碑別字特別多,。據《碑別字新編》記載:“每個字頭下有多達幾十種甚至百余種不同的結構的字形,而其中通常習見的異體字或俗字不過數種,?!边@主要是因為書寫人用筆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就好比甲骨文,在100多年前,,誰都不知道有這種文字,。但不知道并不代表就可以斷定它根本不存在吧?”郝本性舉例說,,曹操墓中“武”字“止”部寫為“山”與《魯潛墓志》中的“武”字相同,,恰巧證明了碑別字存在的一致性。而有關學者以此來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僅缺乏對那一時代文字的認識認知,,同時也有悖科學的態(tài)度,。
質疑曹操墓不該殃及《魯潛墓志》,。“蘇州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上,,與會學者質疑曹操墓而殃及《魯潛墓志》造假,,是沒有道理的?!焙卤拘哉f,,如果說懷疑曹操墓造假是為了經濟利益的話,那么《魯潛墓志》造假的動機又是什么,?僅僅是為給10多年后曹操墓的發(fā)掘做鋪墊嗎,?讓我們回過頭來了解一下《魯潛墓志》的發(fā)現(xiàn)過程,就很能說明問題,。
《魯潛墓志》是1998年4月,,安陽縣農民徐玉超在該村西北取土燒磚時無意發(fā)現(xiàn)的,其后交給了文物部門,。那么,,如果該農民造假的話,他不賣該墓志賺錢,,而是交給文物部門,其目的是什么,?再者說一個農民的墓志造假水平,,能瞞過這么多的考古專家,而且這個農民還懂得后趙時期的碑別字,,他有那么高的歷史知識和文字水平嗎,?
“從《魯潛墓志》發(fā)現(xiàn)至今,考古專家從沒有質疑過它的真實性,?!焙卤拘哉f,,而此次因其給曹操墓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比較確鑿的線索,并因其碑別字上的寫法,,背上造假“惡名”,,若魯潛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想,?
西方神話中的“羽人”曹操墓也有,。中國傳統(tǒng)的“龍”的形象,一般是以元宵節(jié)舞的那種形象,。而在曹操墓中出土的“龍”,,卻有三種不同的形象,它們更接近蛇的形象,,但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形象,。
發(fā)現(xiàn)意義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guī)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高陵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謚號,,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信的。高陵發(fā)掘成果為漢魏考古樹立了標準的年代標尺,。
臨時展館
曹操高陵臨時展館于2010年9月初對外開放,。
安陽縣縣長徐慧前介紹,臨時展館規(guī)劃面積787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參觀環(huán)廊規(guī)劃設計全長291米。現(xiàn)已整理展板文字20余萬字,,資料圖片500余幅,。展館內部平面分區(qū)設計、參觀通道內宣傳介紹展板的設計工作已經完成,。曹操高陵臨時展館建成后將具備游覽接待,、放映展示、會務辦公等多種功能,。
安陽縣還將修筑一條從107國道經安豐鄉(xiāng)政府至曹操高陵的快速通道,,該通道全長9.66公里,設計路基寬15米,,路面寬13.5米,,總投資6100萬元,。安陽縣正積極嘗試市場化運作,建立資金籌措平臺,,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曹操高陵保護,、利用工作。
同時,,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說:“由于被盜,、破壞情況十分嚴重,揭開曹操高陵的諸多謎團還需要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對出土文物的認真研究,、梳理,。
2015年12月20日,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曹操高陵展示廳門前廣場地面塌陷損毀,、成了村民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