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意拳(山西省),,編號:Ⅵ-29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晉中市
(3)保護單位:晉中市心意(形意)拳協(xié)會
2,、心意拳(山西省),,編號:Ⅵ-29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祁縣
(3)保護單位:祁縣戴氏心意拳協(xié)會
3、心意拳(盧氏心意拳),,編號:Ⅵ-29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上海市普陀區(qū)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nèi)涵豐富,,是中國古老文化的體現(xiàn),。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這是一門技擊性很強的古老傳統(tǒng)實戰(zhàn)派拳法,。十大真形,,其動作簡捷,古樸純真,;陰陽互濟,,內(nèi)外兼修;剛柔相濟,,形神兼?zhèn)?;能快能慢,善顧善打,;動靜結合,,心意相連;講究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進,。是中華武術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種。十大真形,,演練起來,,起落鉆翻,束展開合;進退自如,,動轉(zhuǎn)反側,,隨心所欲;全身應敵,,通體為拳。練到上乘境界,,可以縱橫往來,,迨形遂影,目不及瞬,,真所謂動之不見形,,擊之不見影。本書詳細介紹了心意拳的歷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點要領等等,。本書內(nèi)容全面,、圖文并茂,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對普及心意拳具有積極的作用,。
心意拳,,自古就與太極拳和八卦拳并稱為中國上三門拳法。心意拳,、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形意拳,,是一個拳種不同的四個名稱,。此拳由山西永濟尊村姬龍峰始祖開創(chuàng)以來,歷經(jīng)四百六十多年的發(fā)展,,名稱按序有:神拳,、守洞神技、無手拳,、守洞塵技,、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名稱。
無論各種名稱的心意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嚴密的師承關系下,一脈相傳,而形成了同一拳種而不同的風格??锤骷业膸煶袌D譜,,就可以證明這一觀點。正由于歷代杰出人物和傳承風格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修煉方法,以至產(chǎn)生了不同的名稱,。綜上所述,心意拳各種不同名稱,都是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各派杰出人物的習武心得而產(chǎn)生的。
道家思想是形成民族文化的基石,,道家思想從春秋時期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其它文化及其流派的形成,,心意拳也必然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心意六合拳譜》內(nèi)有詩曰:“盤根三步豈無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先從本實煉精神”。大家從此詩一眼就看出,,心意拳的理論和道家的思想是一體的,,詩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前面我已說過,,道家修煉是講究“天人合一”的,,道家的生命觀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并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疤煜轮寥?,馳聘天下之至堅”。而心意拳正好又是道家思想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所以,,《拳譜》中有“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心意拳的三才(也有人說是三皇)的修煉者也是從人體的上,、中、下三盤齊修的,,這就是心意拳的天,、地,、人的“天人合一”。而修煉者的“人根在上,,樹根在下”,,人根在上,所以守洞就要守上面的咀,?!度V》中告訴我們“盤根三步”,所以,,心意拳的修煉理應從“洞”(即口)上先修起,。心意拳的修煉先從洞口“守洞”開始,要:“閉口扣齒,,舌頂上腭”,,扣齒就像我們居家要關門一樣,,舌頂上腭就是關門以后又把門栓插上一樣,,這就是心意拳的上部修煉方法。而中部的修煉則是要意守丹田或者氣貫丹田,,這里也有一個洞口即門一命門,,也就是人的生命之門。下部的修煉則要守住另一個“洞口”,,這就是人的肛門,,心意拳的下部守洞則要“提肛合谷”?!缎囊饬先V》在“周天法”中說到:“緊撮谷道內(nèi)要提,,尾閭上起夾骨齊;玉枕難過目視頂,,要下海底丹田基”,。心意拳上部的“閉口扣齒”,中部的“氣貫丹田”,,下部的“谷道上提”都是練功者打通前任后督二脈緊要關口,,任督二脈打通以后則全身氣血可通,舒經(jīng)活絡,。舒經(jīng)活絡氣血才能通暢,,全身氣血流暢,人體精,、氣,、神才能充足。心意拳的“塵技”,,塵是地,,是紅塵的大千世界;而技是身法,是技術,,是心意拳的實戰(zhàn)搏擊術,。所有這些修煉都是要從“盤根”開始,一句話,,也就是從踩腿的訓練開始,,要做到“剛柔相濟”才行。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組成離不開道家思想和儒家的學說,,所以,,儒家的思想也必然要影響中華武術,特別是心意拳武術,。這在《心意拳譜》中可以找到:“聞孔子不語力者,,蓋尚德不尚力也。然夾谷之會,,必用司馬,。且曰武門有由,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誠不可少也,。于是顧其身家,顧其性命,,為拳尚也”,。我們知道孔子學自老子而創(chuàng)造了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心意拳也特別講究“中和”之氣的修煉,,這就是儒家思想對心意拳文化的影響,。據(jù)說孔子從老子學道畢業(yè)時,老子要考一考孔子,,可他張著嘴就是不講話,,要是平常人肯定不知所措,可是聰明的孔子馬上明白了,,說:“啊!老師,,您老這么一大把年齡了,舌頭(柔)依然存在,,可是牙齒(剛)早已掉完了,。這說明世間純剛不行,但如果太柔當然也不行,,必須要剛柔相濟才行”,。老子點頭,承認孔子悟出了“剛者易折,,柔者易制”的道理,。所以,,孔子按照道家學說和老子的暗示,總結了“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的思想,,創(chuàng)造了“中庸之道”的儒家學說,。心意拳武術文化也悟出了“剛者易折,柔者易制”,,所以,,心意拳特別講究“剛柔相濟,陰陽互補”,。這也就是心意拳的內(nèi)外兼修,。所以,心意六合拳的修煉要“閉口扣齒”(剛),,“舌頂上顎”(柔),;二者相合就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的“剛柔相濟”的修煉理論。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充滿了道家思想和修煉方法,,其中還多處借鑒和引進了儒家思想和修身養(yǎng)性的修煉方法,,其最主要表現(xiàn)在儒家的“中和”上。我在“練功習武,,中和為的”一文中指出,,“中和”之道的修煉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爸泻汀笔俏覈鴤鹘y(tǒng)哲學中最早的范疇之一,它是具有中華民族的強烈色彩的,,孔子對“和”有很高的指示,,是他提出“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在其后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上,,西漢的儒家董仲舒就提出過“中和養(yǎng)身”的理論,,他曾說:“能以中和養(yǎng)其身者,其壽極命”,。從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心意拳文化的影響,。
心意拳對于養(yǎng)氣的原則是“有氣則有力,無氣則無力”,。所以《拳譜》中有“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養(yǎng)功養(yǎng)道見天真;丹田養(yǎng)就千日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而管子也說過:“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而孟子的名言:“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這些名言更明明白白地引用在《心意六合拳》譜中,說明心意拳理論和儒家學說的統(tǒng)一性,。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內(nèi),,而且還多處引用了兵家學說,這其中特別是孫子,、諸葛亮等人的軍事思想,。如“天人合一”,不管道家,、儒家皆如此,。心意拳也是如此,所以《拳譜》中說:“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而軍事家諸葛亮曾說:“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他在“兵勢”一篇中曾經(jīng)說道:“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梢姳宜枷牒托囊馊幕且恢碌摹?/p>
心意拳講究剛柔相濟,,而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也如此,。如他在《將剛》中說:“養(yǎng)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nèi)峒內(nèi)?,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長”,。他還說:“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懼”,這和心意拳的“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藝相戰(zhàn),,蔽住五行”的道理是一致的??梢娦囊馊幕瘡闹T葛亮軍事思想中借鑒許多,。心意拳術講究動靜,而諸葛亮在《將誡》篇中說:“靜如潛魚,,動若奔獺,,擊崩若摧,合戰(zhàn)如虎”,。練兵用武道理一樣,。
《心意六合拳譜》在引用古人的軍事思想時,是古為今用的,,尤為習武練武者必然要具備的素質(zhì)和條件,。
我們說練習心意拳,從小的作用來說是可以強身健體,,從大的意義來說學好心意拳則可以強國強種,。一個上乘武術家也就是能領兵打仗而成“萬人敵”的將軍。所謂“萬人敵”,,就是《拳譜》內(nèi)說的“智”與“勇”也,。譜內(nèi)說“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合”,。一人敵則是自身之武藝也,,萬人敵則是領兵為將之道也。所以,,《心意六合拳》譜內(nèi)的“將才”篇則是完全引用了諸葛亮的“論將”篇,。還有《六合拳序》中“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不動如山岳,,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蒼,,浩渺如滄海,元耀如三光”,。這段文字基本是引自諸葛亮的“治軍第九”(見《諸葛亮文集》),。另外,《拳譜》中有“將才論”一節(jié),,可以說基本上整段文字都是錄自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此處不贅引了,。以上可說是心意拳文化中的兵家思想的體現(xiàn)。
心意拳是綜合諸家之長的優(yōu)秀的內(nèi)家上乘拳法,,其內(nèi)涵不可能不受到祖國醫(yī)學理論的影響,。從我們心意拳譜內(nèi)容來看,心意拳的拳理與醫(yī)學理論是相通的,。祖國醫(yī)學提倡“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上古天真論)《素問》中說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心意拳譜則說:“天有陰陽能下雨,,拳有陰陽則能克敵制勝”,。可見這些醫(yī)學理論與心意拳理論是一體的,。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稱“人與天地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醫(yī)家的理論是“陰平陽秘”而精神乃治,,這和心意拳的“三分練,七分養(yǎng)”的道理同,。歷史上,,有很多道家也是醫(yī)家,如彭祖,,是有名的道家長壽者,,也是一位醫(yī)家(傳說他活到767歲,一說800歲),,他曾說過:“以和為貴”,。而練我們心意拳術的心意拳武術家馬梅虎也活到119歲,可算是長壽之佼佼者了,,他的長壽與他長期修煉心意拳的得益是分不開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心意拳講究“中和之道”的“守洞”的重要,。所謂“和”,“心惟靜則和,,心惟靜則親清”,,通過“靜身存神”使元神變盛,使真氣充盈,,精神專注,,意念集中,就有可能激發(fā)人體內(nèi)的特異功能,。而醫(yī)家也是非常重視“中和之道”的,,醫(yī)家的“守洞”就更重要了,祖國醫(yī)學所注重的病從口入,,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醫(yī)學還是非常重視的。故心意拳既體現(xiàn)了祖國的醫(yī)學思想,,反過來更充實和發(fā)展了祖國的醫(yī)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