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流傳于山西,、上海、陜西,、天津,、河南、內(nèi)蒙古,、河北,、江西、湖北,、巴西等地,。
打沙袋、抓鐵球,、插沙子,、扔沙袋、打麻紙,、鐵沙掌,、五爪功、樁功,。
徒手套路是洪洞通背拳的主體部分,,徒手套路分為母拳套路和子拳套路。其中,,母拳套路包括九排子(一百單八勢),;而子拳則套路眾多,計有四名手,、推胸掌,、二十四勢、奇拳密招,、進步套,、羅漢掌、引手得手纏,、手法入門,、金剛(精桿、精骨),、串子蓮,、鐵反桿(踢幡竿)、小鬼扯狀等,。
母拳:有九排,,共一百零八勢,其中前五十四勢為天空星,,后五十四勢為天地星,,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二氣造化,。有八大金剛,,四大明手,有六六三十六肘法,,三十六打法,,三十七跌法,七閃法,,七十二拿法,,二十四腿法,二十四手法等,。
子拳:有三十二路套手,,二十七路纏手。一百零八勢演練時,,要求動作舒展大方,,氣勢貫通,意念專一,,平心靜氣,身手靈活,,用力得當(dāng),,柔而不軟,剛而不僵,,招法清晰,,節(jié)奏鮮明,不快不慢,。
“器械是手臂的延長”,,器械套路是徒手套路的有機補充,一般待徒手套路練習(xí)精熟后,,再進行必要的器械套路練習(xí),。就洪洞通背拳而言,主要的器械套路有子母鞭桿,、五虎棍,、鴛鴦斧、金裝锏,、春秋刀,、雙劍、南陽刀,、大砍刀,、刺刀,、雙戟、雙鉤,、雙拐,、雙刀、連環(huán)刀,、單劍,、五虎刀、白虎鞭,、十三槍,、六合槍、羅家槍,、方天戟等,。
對練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展示技巧、進行表演,、訓(xùn)練格斗技能的良好方式,。洪洞通背拳的對練套路主要有“梅花套”(上下路)、對演四路,、白手奪刀,、對劈四門刀、對劈弟兄刀,、對舞青龍劍等對練套路,。
“行兵看擺什么陣,演拳看扎什么勢,。陣有誘敵,,拳有虛實,棋有閃法,。此三者皆為要言也,。今以棋拳相比,用車則伏炮,,用炮則伏車,,遠者用卒,近者相擊,,但看士馬動,,大將心用力”。 洪洞通背拳棋拳相比,,將人的頭部比作中國式象棋的將,、肩部比作士、肘部比作相、腕部比作炮,、手比作卒,、膝比作馬、腳比作車,。這種方式一方面為習(xí)拳者明了洪洞通背拳的拳學(xué)思想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亦為習(xí)武者由拳入棋、棋拳相融提供了可能,。能夠參悟此理者,,不但可以成為武術(shù)高手,也必將成為運棋妙手,。洪洞通背拳第七代傳人范作舟先生不僅是洪洞通背拳名家,,還被譽為“晉南棋王”,可堪稱棋拳會通的典范,。
“武術(shù)門中要講戒律,,否則暴戾恣睢之惡劇將要表演于社會,兇忍殘傷之怪象亦必現(xiàn)形于人群,,所以武術(shù)之中必要以武戒為金科玉律”,。洪洞通背拳中的“武戒”主要有如下四條:
忌嫉:忌賢嫉能,君子不為,。于己無長進之益,,對外有量隘之名,應(yīng)力戒之,。
爭斗:好勇斗狠,,最足損名喪行,招仇積怨,,于家為逆子,于國為壞人,,應(yīng)力戒之,。
貪色:女色禍人,古有明征,,橫欲亂性,,損壽喪行,甚且亡國敗家,,為害最烈,,應(yīng)力戒之。
酗酒:貪飲過度,,亂性情,,喪人格,荒廢職業(yè),耽誤大事,,并有因之而起毆斗之事,,悖亂之行,應(yīng)力戒之,。
上述武戒亟應(yīng)革剔,,倘若因循不悛,貽害甚大,,武術(shù)家其知之:戒忌嫉須有豁通大度的氣量,;戒爭斗須抱忍讓溫良的德行;戒貪色須立以理制欲的耐性,;戒酗酒 須振毅然決然的精神,。
“習(xí)文事者首先敦品,演武術(shù)者首先重德,,蓋品德者可以節(jié)制一切不軌之行為,,可以趨向光明善良之軌道”。洪洞通背拳高度重視武德的重要性,,故制定了如下“武德八條”:
忠:立身做事當(dāng)存忠實竭誠盡力赤心宣勞,,倘使狡詐成性、言行相違,,朝秦暮楚,、欺謊誑騙于忠之道大相背謬矣。
孝:百行孝為先,,古人言之詳矣,,因人之初生以至長成之生活過程賴父母劬勞之恩甚為重大,為人子者即當(dāng)承順親志竭力圖報,,此為立身之本,,倘使負恩不報,忤逆時加,,則根本即失,,遑論服務(wù)社會效力國家耶。
義:人之做事首當(dāng)認明事理,,以義為主裁,,不可徒恃血氣之勇而招喪敗之禍,昔孟子輿氏有云,,自反而縮,,雖褐寬博,吾不揣焉,,自反而不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亦即養(yǎng)義有素之謂也,。
勇:果敢勇為斯,,謂之勇,所以武術(shù)之目的,,是要以強健之體格,,神奇的技術(shù)勇于衛(wèi)國,勇于保民,,勇于作生產(chǎn)事業(yè),,勇于改過,勇于鏟除社會不平,,勇于打到自己,,退瑟畏葸之觀念,所以勇字就是浩然之氣,,亦即大無畏的精神,。
知:認明曲直,辨別是非,,斯謂之智,,所以事之進退伸屈,全以知力為主體,。例如興利除弊,,經(jīng)邦濟世,以及一切大小事務(wù),,非有知力不能達到完滿之目的,。
仁:喜生惡死,愛人惜物,,仁之一字包羅萬有,,發(fā)于良心,歸于道德的就是仁,,韓文公云博愛之謂仁,,魯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足見仁字力量甚是偉大,所以遇慘忍之事當(dāng)哀憐之,,對無告之民,,當(dāng)扶濟之澤及枯骨文王之仁。德普及,,解網(wǎng)三面,,成湯之恩德浩大,,行仁則春風(fēng)浩蕩,違仁則秋氣蕭殺,,是以人之存心作事,,切勿背乎仁道。
謙:謙受益,,古有明訓(xùn),,謙之意義就是有若無實若虛,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則謙和致祥,不驕不盈,,自可收集思廣義之效,。
和:和平是安定社會國家之正道,立身處世的要素,,無論大小事業(yè),,失之于剛愎,成之于和平,。蓋能和平,,不矜不伐不偏不易,以人之長補我之短,,兼之態(tài)度和藹,,言語溫婉,當(dāng)無怪戾之氣,,囂張之風(fēng),,融融一生,人不我忌,,何樂如之,?
據(jù)上所述,誠為立身之方針,,行之則順,,遠之則逆,習(xí)武術(shù)者應(yīng)注意于此,。
斯拳名為通背,,實為拳藝之總出發(fā)源,共有一百單八勢,,其中神訣奇著變化無窮,,盡在精演熟練耳。
斯拳總著不離扳,、摟,、扶,、挒、合,、騰,、拎、斬,、推,、打、劈,、壓,、鉤、掤,、托,、拴之類。貴精而不在多,,少者易用,,多則難精,精在熟練,,熟則生巧矣,。
斯拳之用,不必硬掤,、硬扳,,橫打橫進,須用閃驚巧取,,側(cè)身而進,,以小力勝大力,無力勝有力,,則奇柔勝剛,,洵四兩破千斤之法也。
斯拳有虛有實,,盡在熟識,,全以奇巧制勝。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人不知我,,我知人,所向無敵矣”,。
斯拳用時,,隨高就高,隨低就低,;彼上我下,,彼下我上,忽隱忽現(xiàn),,總以使眼為第一著,。
斯拳聲東擊西,左攻右迎,,右攻左輔,;左右旋轉(zhuǎn)相動,上下貫通,,能有周流之妙,。
斯拳“手眼身法步”,“心神意念”之力全在兩腿中間,,姿式如十指抓地,,頭若頂天之形,步法不可閃離太遠,,恐有傾跌之患,。
斯拳手、眼,、身最為緊要,,凡遇攻擊防時,上下左右中,,眼光所至,,心神之力。手法所至,,臂腕之力,。身法所至,胯腿之力也,,總以小心謹慎為關(guān)要,。
斯拳有上、中,、下之分,。頭、面,、項,、肩為上部,胸,、心,、脅,、腰為中部,胯,、腹,、膝、足為下部,,非處于迫不得已之時,,不可以行此辣手也。
斯拳首忌事項如持強凌弱,、標榜比試,、橫行野蠻、為非蔑法等等劣行,,當(dāng)奉武德,、武戒為主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