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山以清幽見長,,山泉聞名,,石屋著稱。被譽為“江南小黃山”,。其間眾峰環(huán)抱,,泉流豐美,景色絢麗,宛如桃園。
花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雅士和文人墨客的垂青。春秋陽時期,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就有“吳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雅”的記載。東晉高僧支遁來此開山后,,歷代名僧高士紛紛來比隱居,,超然世外,。
白象灣景區(qū)位于蘇州市木瀆鎮(zhèn)藏北地區(qū),是一座“養(yǎng)在深山人未識”的神秘樂園,,其神秘性首先源于地理環(huán)境,,藏書多山,而白象灣就掩映于群山之中,,山峰環(huán)抱的特殊性使白象灣至今仍是一片純凈的處女地,。
桃花澗
小溪旁種植有許多桃花,清風(fēng)徐來,桃瓣似雨,,嬌嬌的桃花伴隨著潺潺的溪流靜靜的流淌,。唐伯虎似乎得到了靈感,,寫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這里也是江南四大才子常來吟詩作畫的休閑之處,,山上的珠聯(lián)碑就是有祝枝山和文徵明聯(lián)手完成的。
天池秘洞
秘洞位于景區(qū)入口向前走200米,,山道旁邊的小溪峽谷中,。這個洞穴是用花崗巖人工壘成,入洞向里面走不遠,,發(fā)現(xiàn)洞壁上有石刻磚雕碎片,,可能是先人重新修秘洞時留下來的。秘洞內(nèi)通道呈現(xiàn)為A字型,,向里面走不遠感覺呼吸不暢,,據(jù)傳說這里是秘密的運兵通道,一直可以走到山腳下的另一面,,現(xiàn)在從安全考慮,,只能在洞口看看,不能走洞探險。
倒立石
倒立石相傳它是吳王夫差貼身侍衛(wèi)“大吉”的化身石,。大吉對吳王忠心耿耿,,當(dāng)時群雄爭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知恥而后勇,,勵精圖治,打敗了吳國,?!按蠹辈幌胱魍鰢谑仟氉耘艿教斐厣缴?,不吃不喝,,倒立了七天七夜,最終成了這塊“倒立石”,。這個傳說是在告訴當(dāng)?shù)匕傩?,人要讓“忠、義”,。
天池
天池,,山因景而名,景因山而幽,。天池地理位置很特別,,恰巧位于山腰,池水清澈見底,,池中水草若隱若現(xiàn),,池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倒映水中浮現(xiàn)眼底,。“圖文”中說,;“半山有池,,橫亙數(shù)十丈。池中金波泛盈,,澄清可掬,。四周均天然奇石結(jié)構(gòu)而成。凡游人所至,,頓覺胸襟舒暢,,蕩滌煩慮,成奇觀也,。
因名之曰天池,,而山亦以此而得名也,。”李芷谷先生(艾思奇同志的叔父)于一九三七年池壁留題:“水底煙云”四字,,為迷人的景色畫龍點睛,,情趣盎然。
寒枯泉
“寒枯泉”,,是中國三大名泉之一,,與嶗山泉,虎趵泉齊名,,因它無論天寒地枯永不干涸,,故而得名。此泉飲如甘露,,沁人心脾。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每次乾隆都來天池山進香拜佛,,而后就會用寒枯泉的水泡一杯天池茶。
地雷泉
“地雷泉”,,形如半月,,水池全石為底。池東立壁二丈余,,寬五丈余,。池西石欄環(huán)拱,供游者觀賞池景,。池水清澈見底,,池中放養(yǎng)金魚,種植睡蓮,。石壁泉水盈盈狀,,淙淙然,不斷淌流,。壁高僧摩題:“地雷泉水,,供佛給僧。清心明道,,廣種善根,,”佛門教化,可以賦予新義,,為我所用,。因年代久遠,個別字體被泉流沖淡,,只留隱約之感,。
“地雷泉”的“地”書者特意寫成古體字“”,,據(jù)說此字是武則天發(fā)明的。其字形正好反映天池山的地貌特征,?!疤斐厣郊盆b寺圖文”說“地雷泉流聲如搗”,可知流量之充沛,,聲勢之浩壯,。有山、有水,、有土,,真正的祥瑞之地。
摩崖石刻群
花山摩崖石刻繁多,,許多文人墨客都有在花山留下石刻,,著名的有明代大學(xué)士趙宧光留下的“花山鳥道”、“凌風(fēng)?!?,朱白民的“禮佛坪”“墜宿”、“渴龜”熊魚山的“夜叉頭”,、“菩薩面”,,等等100多處的摩崖石刻,可謂是花山的一大瑰寶,。
天洞
“天洞”由天然巨石奇巧堆落而成,,洞口橫巨石刻有“天洞”其后刻“福地”二個小字,是后人刻成,,連為“洞天福地”,。進洞見險石蓋頂,進入狹長甬道處能見亮光射入洞內(nèi),。因洞頂如井口,,故稱為“天洞”或“洞天”。此石刻是陽刻,,在花山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陽刻,,極為珍奇。
五十三參
“五十三參”是取自佛經(jīng)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之說,,相傳康熙欲駕幸花山登蓮花峰,蘇州府臺接旨急告翠巖寺方丈,,要辟捷徑登山通道,。寺內(nèi)和尚連夜由和尚百人,在整塊崖石上鑿出五十三個臺階,,次日因天陰康熙未來,。留“欲游華山”詩,,隔十年南巡時,才完成夙愿,,可惜其國師曉青和尚已圓寂,。登五十三參時,會發(fā)出叮咚聲響,,游人邊數(shù)石階,,邊聽音響,不知不覺已然到達“云亭”,。
蓮花峰
蓮花峰,,海拔高176米,是火山噴發(fā)后形成的奇觀,,亦稱蓮花駕云,,巨石呈蓮花盛開狀,上寬下窄,,有一觸即塌之勢,,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逼近,,據(jù)傳為古人祭天之所也,。
大佛
花山接引大佛為元代石刻精品,,彌足珍貴,,大佛坐北朝南依山就勢,取整塊山崖刻鑿而成,,從頭部的精臻刻劃,,衣紋簡潔,耳大臉方,,體魄渾厚,,法象莊嚴。文革不幸遭劫,,慘遭大卸八塊,,1999年歷時二個多月,重新修復(fù),。為花山的鎮(zhèn)山之寶,,現(xiàn)已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
據(jù)考證,,原有一閣供奉“花山大接引佛”,,不幸的是后來毀于兵燹。大佛修復(fù)后,,為更好地保護這個罕見精品,,2012年重建佛閣,,歷時一年半,四柱八維,,飛檐翹腳,,顯得氣宇軒昂。
關(guān)關(guān)有道
關(guān)關(guān)有道位于小溪中央,,游客仿佛行走于水中一般,,沿岸山花點綴,景色秀麗,。猛然噴出的水簾像屏障一樣隔開了岸堤,,再走一關(guān),水珠歡落,,喜迎游客,。
云中漫步
走在步步高升的木臺階上,小心翼翼地扶著原木欄桿,,迂回的木棧道越來越高,,兩旁的大樹越來越矮,前方的路仿佛通往云端一般,,佇立棧道最高處,,看青山相連,綠水如鏡,,感受一個空中的綠色呼吸,!
寧心湖
由山間清流匯聚而成,天光云影之間水平如鏡,,四周青山環(huán)抱,,鳥鳴幽深,凝神湖水,,心境不波,!臨窗而坐,品一盞香茗,,點幾碟小食,。觀山水全景、賞花木成蔭,,你在窗前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人在湖邊看你……
愛情谷
景區(qū)最為甜蜜的地方。兩側(cè)以山峰為屏障,,幽深小谷掩映其中,,與心愛的人攜手漫步于此,向巨大的同心鎖許愿,,在“愛情”座椅上小憩,,共敘衷腸,。還可“掛情鎖、植喜樹”,,共沐“愛情河”,,感受世外桃源中的靜謐之戀。
白象灣軍事博物館
白象灣軍事博物館,,是長三角地區(qū)第一家以軍事用品為題材的博物館,,于2013年10月1日開館,軍博館位于蘇州市木瀆鎮(zhèn)白象灣生態(tài)旅游區(qū),,四面環(huán)山,,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陳列了一系列二戰(zhàn)期間用過的,、迫擊炮、軍用望遠鏡,、電臺,、航空炮彈、防空警報器……這些可能只在電視上見過的武器裝備一一呈現(xiàn)在您的眼前,。
軍事博物館面積近500平方米,,分為“近代戰(zhàn)爭部分”、“第一次,、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部分”,、“抗日戰(zhàn)爭部分”等幾塊,分別呈列電臺,、防空警報器,、探雷器,、航空炮彈等500多件裝備,。其中有抗美援朝英雄王成用過的發(fā)報機、日本侵略中國時穿過的軍裝等珍貴軍需用品和白求恩醫(yī)生在中國戰(zhàn)場為戰(zhàn)士治病用過的醫(yī)療器械等,,其中一臺滿州中央銀行專用報警器可謂鎮(zhèn)館之寶,,現(xiàn)在搖動起來還能發(fā)出報警聲。另外一臺昭和年制造的老式電話,,據(jù)說溥儀曾用過,,還有一些國共合作時期的老照片等,都非常罕見和珍貴,。
聯(lián)票90元,,其中單獨票天池山60元,、花山60元,、白象灣60元,。
門票優(yōu)待政策
①免票:兒童身高1.2米以下(含1.2米)免票;70歲以上老人,、軍人,、殘疾人(憑相關(guān)有效證件免票)。
②半價:1.2—1.4米(含1.4米)的兒童半價,;60—69周歲的老人(憑有效證件半票),。
上述優(yōu)惠政策,需到景區(qū)自行購買,。
天池山:
公交線路:蘇州火車站,、蘇州汽車北站、南站乘游4,、38,、43,、58,、64,、65,、69、502,、512等公交車抵達木瀆古鎮(zhèn),,換乘663路至藏北路,,換成312路可直達天池山景區(qū)或抵達木瀆古鎮(zhèn)后在木瀆人民醫(yī)院站臺乘坐312路可直達天池山景區(qū),。
解放西路換乘樞紐站乘坐312路公交車可直達天池山景區(qū)。
軌道交通:乘坐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至木瀆站下,,乘坐公交665,、326、64,、69路至木瀆鎮(zhèn)嚴家花園站下后乘坐663或312路至天池山景區(qū),。
花山:
公交或軌道交通線路: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或乘坐2、303,、304、312、313,、33,、38、51,、69區(qū)間,、89、游3路公交車至蘇州樂園站下,,換乘333路龍池專線至龍池風(fēng)景區(qū)停車場,,向西步行300米即到。
白象灣:
公交車
市區(qū)乘坐312路,,或到木瀆轉(zhuǎn)乘312路,、663路公交車,直達白象灣公交站下車,。
天池山位于蘇州市西郊,,天平山西北。西北坡屬吳中區(qū)木瀆鎮(zhèn),,東南坡屬虎丘區(qū)楓橋街道,。
北東走向,南北長2.3公里,,東西寬1.2公里,。主峰蓮花峰,海拔169米,。山體由細?;◢弾r構(gòu)成,山坡陡峻,,巖石裸露,,經(jīng)風(fēng)化侵蝕,大小巖塊滾落坡面,,形成倒石地貌,。
山腰有池,逾數(shù)十丈,,橫浸山腹,,名天池,,山以池名,。山頂巨石兀立,高達數(shù)丈,,形似蓮花瓣,,名蓮花峰。
習(xí)慣上將蓮花峰西北坡稱天池山,東南坡稱為華山,、花山,。山腰有池,逾數(shù)十丈,,橫浸山腹,,名天池,山以池名,。山頂巨石兀立,,高達數(shù)丈,形似蓮花瓣,,名蓮花峰,。唐《吳地記》:“花山,在吳縣西三十里,。其山蓊郁幽邃,。晉太康二年,生千葉石蓮花,,因名,。”
天池山上石室,,是蘇州西部低山丘陵所有石室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天池山北竹塢有明文震孟墓,1957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馮桂芬墓和明代南京右都御史毛珵?zāi)?。宋張廷杰曾隱居此地,營墓立宅,,改名就隱山,。山南石壁鐫刻明趙宧光書書“華山鳥道”四個大字,鳥道下為始建于晉代的華山翠巖寺,。
天池山中多泉,,寺前有清心泉,寒枯泉,,寺旁山上有直徑半米多的圓形山泉名“缽盂泉”,,還有水聲如搗的“地雷泉”,掬手可盈的“盈盈泉”及“天池第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