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沿途可看海景峭壁,,一邊是蔚藍、浩瀚的太平洋,,另一邊是峭壁懸崖,,沿途風光秀麗,,沿線景點眾多。
清水斷崖
最著名的景點是清水斷崖,,主要界于崇德到和仁之間,,約有十數(shù)公里。斷崖峰頂之清水山海拔2407米,,清水斷崖之北端臺九線168公里處為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北界,。
清水斷崖于日本殖民時期曾經(jīng)日日新報社讀者票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在不同時期也與太魯閣峽列為臺灣八景之一,。
觀音亭
景點還有 “觀音亭”等,。1984年9月,一塊巨大的觀音石墜落,,入土2.5米,,可謂一大奇跡,因地名為觀音之緣,,故于觀音石上刻觀世音菩薩一尊,,暨興建觀音亭及蓮花池各一座。
1.盡管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但臺灣東海岸盛產(chǎn)大理石,、石灰?guī)r和砂石等工業(yè)原蘇花公路料,故常在此路上見到砂石車和大貨車高速通行,,而且沿路不論天候都有可能有落石,,機車跟車視野受限時要小心應對。尤其在大雨或臺風過后常會出現(xiàn)落石坍方等,,所以屬于經(jīng)常需要維修照顧的公路系統(tǒng),。
2.蘇花公路沿岸海底落差急遽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強,,不適合親水活動,,已有多起落水者意外記錄,需特別留意,。
大眾運輸:
可搭國光客運往蘇澳宜蘭方向,。
自行開車:
1.臺北→北宜公路(省道臺9線)→礁溪→宜蘭→蘇澳→蘇花公路,。
2.臺北→濱海公路(省道臺2線)蘇澳→蘇花公路,。
3.臺東→省道臺11線→花蓮→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費時兩年開辟"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俾能通行輿馬,,當時稱做“北路”,,沿途蘇澳-(20)-東澳-(30)-大南澳-(35)-大濁水-(25)-大清水-(35)-得其黎-(10)-新城-(50)-歧萊花蓮港-(20)-吳全城-(39)-大巴籠-(22)-周塱社-(22)-秀孤巒水尾,。全程總計308里。
北路開通前的交通貿(mào)易都靠海路,,陸路則僅為東西向的原住民遷徙路線,、獵路。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相當狹小曲折,,但在清朝開山撫蕃的政策下,有其宣揚國威,、防堵??堋⒁泼耖_墾,、獲取資源等多重功能,;唯此路修筑后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瘴厲疫病等問題,,于完工后不及一年半即移扎駐營,,任其廢棄。1881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但后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日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在劉銘傳大軍圍剿后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末東澳以南路段可謂已經(jīng)荒廢。
日本殖民期間,,曾于沿線設置七個警駐所,,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開始到1923年完工,,路寬12臺尺,,費時7年,旋因天災受損,。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從蘇澳到太魯閣口間鋪設砂礫路面,,部份路段鋪設兩道混凝土供車輪行駛,,寬3.56米,太魯閣口到花蓮港間則大幅拓寬,,使用砂礫鋪路,,寬14米,。沿線計有大型橋梁9座,隧道14處,,全長約120公里,,于1932年全線完工通車,稱“臨海道路”,。
戰(zhàn)后,,此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米,,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米,,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
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guī)定放行,,從北往南約為東澳,、南澳、和平和崇德,。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之金馬號客車,行經(jīng)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藍白,駕駛車行左旋右回,,讓人驚恐不已,,印象無法磨滅。但在臺灣鐵路管理局北回線通車后,,鐵路挾著安全,、舒適、快速,、便宜的優(yōu)點,,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yè)者經(jīng)營臺北花蓮客運路線,,但和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重要的客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采石運礦和區(qū)域性交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