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東普寧市洪陽鎮(zhèn)昆安村。是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知縣蕭麟趾應(yīng)諸生方文燦等的請求而主持創(chuàng)建的,。作為普寧置縣以來第一家書院,,作為講學(xué)會課,、培養(yǎng)才人士子的神圣之所,,基于鄉(xiāng)人令尹“造土心切”,,“擇地”乃成了至關(guān)重要的一項,。后以災(zāi)毀,。乾隆八年,,知縣蕭麟趾,即舊址建昆岡書院。峻宇繚垣,,與林巒相映,遂成勝地,。
書院門樓一間,,榜曰“昆岡書院”,;中座叫“蘊玉堂”,三間式:中為講廳,,為生員聽講及會課之所,,備列規(guī)條,,嚴立課程,,兩旁一為掌教書房,,一為臥室,;堂后高閣一所,,八角二層樓,,樓上供著韓文公像并貯藏經(jīng)史子集文辭,,以資多士博識,;閣后還有一軒,名為“琢玉軒”,,軒有五楹,,為公余師生講學(xué)之所。此外,,自閣及堂環(huán)列廂房27間,,為諸生學(xué)舍,,西偏還有廚房、廁室,,共計正、從房屋34間?!肮潘蓾馐a,石室連珠,書院在其上,,游目煙景,足助文心,當清風(fēng)徐來,,松濤與書聲相答,,令人移神”,“怡目蕩胸,,益人神智”,。
八角樓高閣(也稱韓祠)后有二石,,一曰“龍井”,,一曰“連珠臺”,為蕭麟趾題刻:閣前一大石如偃月形曰“小韓山”,,為道光年間知縣韓鳳翔題刻,,并拓陽山釣臺韓愈所書的“鳶飛魚躍”四個大字及“退之”二小字,勒石嵌于祠壁(見題圖),。韓愈治潮使“海濱人文興”而受到潮汕歷代士民的景仰,,這里以韓文公為師表、以“小韓山”自況,,正說明?岡書院辦學(xué)的宗旨所在,。而書院的規(guī)條則“仿白鹿洞書院教條”(白鹿洞書院為宋時四大書院之首),朱子手訂教規(guī),、親自講學(xué)成了昆岡書院的楷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昆岡書院改為昆岡小學(xué)堂,。如今,,書院本身及周圍景觀也已改舊時態(tài)。門樓殘破,,而其他堂,、閣、軒,、屋早已難尋,,惟有幾處古跡文物仍在靜靜地述說以往,,期盼著昆岡書院的精神風(fēng)范能代代承傳。
昆岡書院為清普邑三大書院(其二為三都書院,、上社書院)之一,,歷二百余年仍保存完好。該地怪石磷峋,、古松掩映,。《普寧縣志》有“古松濃蔭,,石室珠連,,書院在其上,游目煙景,,足助文心,,當清風(fēng)徐來,松濤與書聲相答,,令人神移”之記載,,號稱“昆岡松韻”,為普寧古“八景”之一,。且有明知縣朱統(tǒng)愛女朱玉仙的墓地——“天潢小裔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香云記》和石刻“何山”字跡,確是一處勝跡勝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