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嶺古采石場遺址長約8公里,,寬約0.3-0.5公里。海拔高度為20至40米,,NEE-SWW走向,,組成巖石為第三紀棕紅色細砂質粉砂巖,間夾有少量梭角狀礫石,,結構緊密,,硬度大。遺址位于此丘陵石排鎮(zhèn)燕窩村至田邊村段,,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達51.8米。遺址在延綿1.457公里的山體范圍內均有人工開采痕跡,,以十八房間,、補天石為主要景觀遺存,面積達25000平方米,。燕窩村大圍自然村西南古采石石壁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孫孫奭題書的摩崖石刻,。
十八房間:位于燕窩村大圍自然村西部,是向山崗縱深鑿石形成的長方形石窟,,類似建筑的房間,,共有三層十八間,故名,。石窟大者數(shù)十平方米,,小者20平方米左右,高度達20—30米,,石壁多成直角陡立,,纖石條痕清晰可見,附近還有采石遺存的石柱,、石窟,,石柱下部被積水淹沒。
補天石:位于十八房間附近,,是采石遺存的石柱,,石柱高約30米,,傾角30度,由紅色砂巖層構成,,間含少量小礫石,,因膠結好形成上粗下細、成超90度陡立于石窟水面上的巨型石柱,,民間傳說稱之為補天石,,故名。
1999年,,石排鎮(zhèn)人民政府發(fā)文禁止開采燕嶺紅石,。
2002年,燕嶺古采石場遺址被評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燕嶺古采石場明,、清時期大量開采,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后仍繼續(xù)采石,,經數(shù)百年開采,,殘留下來許多深潭峭壁,形成各種奇異的景觀,,有天十八房間,、補天石、女散花,、鱷魚潭,、飛鼠巖、了哥墩,、魚跳龍門等,。此外石壁上有光緒十六年(1890年)孫爽題書的摩崖石刻—咸欽燕嶺四個楷書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
以上石刻現(xiàn)保存完好,,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有詩曰:文卿大雅,,心廣體胖,,結廬燕嶺,萬物靜觀,,池魚逐荔,花鳥啼紅,,千林明月,,疊嶂清風,與人同興,,佳景時適,,高山仰止,,書贈銘峰。現(xiàn)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燕嶺古采石場遺址已成為游人尋幽探古的好去處,,通過這里可了解古代采石場的開發(fā)過程,同時還可以領略各種自然,、人文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