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圍前三口魚塘一大二小,,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護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圍墻、炮樓,、里巷,、祠堂、書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農(nóng)業(yè)村落文化景觀,。尤為可貴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經(jīng)破壞的明清建筑比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構(gòu)件,,明,、清、民國至改革開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產(chǎn)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現(xiàn)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給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員會協(xié)調(diào)村民進行古村落的保護與管理,。2001年被廣東省政府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⑴塘尾古圍墻、圍門和炮樓:始建于明,,歷代有維修,。圍墻繞古村落成封間一周,周長860.8米,,高5米,,寬0.35米,紅石墻基,青磚墻體,,每隔4米有一附墻,。在圍墻東南、西南,、西北,、東北角開有四個圍門,村民分別稱之為東門,、南門,、西門和北門,。以東門規(guī)模較大,寬4.24米,,長5.38米,,高9.30米,為兩層青磚鑊耳山墻建筑,,圍門之上鑲“秀把東南”匾額,。圍墻附有28個譙樓(當?shù)剜l(xiāng)民稱樓斗、炮樓),,以28個天文星宿命名,,規(guī)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為長,、寬各4.5米,,高7米,圍墻,、圍門和炮樓組成完整的防御設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來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軍的搶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F(xiàn)圍門完好,,圍墻基本完整,炮樓尚存19個,。
⑵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網(wǎng)狀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條,東西走向的橫巷4條,。巷道由紅石條石鋪就而成,,寬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緒年間,,富紳李植忠改建部分紅石巷為花崗巖麻石巷,橫穿圍面,,從東門出圍到牛過村,,可達當時的南社火車站,由北門出圍直達當時的木排村石龍渡口,,總長度近10公里,,現(xiàn)僅存圍內(nèi)300米。
⑶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內(nèi)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磚砌筑,,井沿則用整塊紅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徑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崗巖石,。
⑷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歷代有維修,。五開二間三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梁架結(jié)構(gòu),,硬山頂,。寬17.8米,長43.7米,,占地面積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間李質(zhì)中舉后,在宗祠追遠堂掛“文魁”木匾,,文革期間木匾被毀,。
民間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為東莞第十六間小學,為石排第一間小學,。
⑸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jié)構(gòu),,硬山頂。寬9.5米,,長17.1米,,占地面積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頭,、橫梁石雕工藝精美。
⑹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間,,為十二世祖家祠。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jié)構(gòu),。寬8.8米,長14.3米,,占地面積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從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為東莞地區(qū)罕見,。公祠還擺放了塘尾民間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稱康帥府。
⑺守善堂:為家祠與民居結(jié)合的典型代表,。家祠與民居是光緒年間建造的一體建筑,,有側(cè)門相通,。家祠為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民居為三間一邊廊建筑,。家祠寬9.14米,,長11.9米,民居寬5.8米,、長11.23米,。民居建筑規(guī)模和裝飾工藝稍遜于家祠。家祠屏風,、梁架裝飾精英,。
⑻寶卿家塾:民國年間李冀南擴建祖居而成,寬8.85米,,長9.5米,,早期為家祠與民居結(jié)合的建筑,學冀南與陳伯陶同中鄉(xiāng)試后,,改家祠為書院?,F(xiàn)存東莞清末探花陳伯陶1919年題書的“寶卿家塾”紅石門匾。
⑼七房廳與墩睦堂:為家祠與家祠結(jié)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廳為李松石家祠(鄉(xiāng)民習稱家祠為“廳”),,墩睦堂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間有房門和天井相通,,建筑總寬度為9.6米,總長度為20.95米,,其中七房廳長10.31米、中間天井長1.04米,,墩睦堂長9.6米,。七房廳建于同治、咸豐年間,,墩睦堂建于光緒年間,,皆為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藝精美,。
乘坐公交809路到塘尾村站下車后,步行可至,。
宋朝末年,,李櫟因遭權(quán)貴排擠,只身由東莞白馬逃來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與女兒,,子孫生息繁衍,經(jīng)元,、明,、清,、民國幾百年的發(fā)展,逐漸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農(nóng)業(yè)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