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學(xué)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厘米,,最長達5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并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cè)和腹側(cè)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于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于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nèi)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于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yuǎn)離。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以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chǎn)卵期一般停食。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游到長江,,歷經(jīng)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chǎn)卵繁殖,。產(chǎn)后待幼魚長大到15厘米左右,,又?jǐn)y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
中華鱘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層魚類,,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間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
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
中華鱘是鱘形目中唯一跨過北回歸線的種類,,曾主要分布于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qū)和各大江河,,中國長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xiàn),,以長江出產(chǎn)較多,。
中華鱘是鱘魚中分布最南的物種。歷史上記載于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在中國,,該物種歷史上曾在黃河、長江,、珠江,、閩江和青塘江中發(fā)現(xiàn)。然而,,它已在黃河,、閩江、錢塘江和珠江中滅絕,。該種也從長江上游三峽大壩上方滅絕,,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黃東海沿岸(長江水系)。
中華鱘體長形,,兩端尖細(xì),,背部狹,腹部平直,。頭呈長三角形,。吻尖長。鼻孔大,,兩鼻孔位眼前方,。噴水孔裂縫狀。眼小,,橢圓形,,位于頭后半部。眼間隔寬,??谙挛唬瑱M裂,,凸出,,能伸縮,。唇不發(fā)達,有細(xì)小乳突,??谖遣恐醒胗?對須,呈弓形排列,,其長短于須基距口前緣的1/2,,外側(cè)須不達口角。鰓裂大,,假鰓發(fā)達,。鰓耙稀疏,短粗棒狀,。背鰭1個,,后位,,后緣凹形,,起點在臀鰭之前。臀鰭與背鰭相對,,在背鰭中部下方,。腹鰭小,長方形,,位體中央后下方,,近于臀鰭。胸鰭發(fā)達,,橢圓形,,位低。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fā)達,,尾鰭上緣有1縱行棘狀鱗。
中華鱘形態(tài)威猛,,個體碩大,,壽命較長,長命者可達40歲,,是淡水魚類中個體大,、壽命長的魚。中華鱘進江后,,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達產(chǎn)卵場所。在這一年里,,中華鱘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洼處潛伏幾天不動。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體聚集于產(chǎn)卵場繁殖。
中華鱘為底棲魚類,,屬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包括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因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幼魚在長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親魚洄游期間不攝食,。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鱘攝食強度增大,,通常在3-4級,,食物以魚和蟹為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shù)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游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nèi)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zhì),。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fā)育,。當(dāng)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千克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開始成熟的個體于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fā)育。
據(jù)研究,,在產(chǎn)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22歲,體重40-125千克,;雌魚為16-29歲,,體重172-300千克據(jù)觀察,中華鱘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較快,,雄魚5-8千克,,雌魚為8-13千克。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其性成熟較晚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通常產(chǎn)卵群體中,,雄魚年齡組為9-22齡、體長為1.7-2.4米,、體重為40-125千克,;雌魚年齡組為16-20齡、體長為2.4-3.1米,、體重為172-300千克,。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9-11月份至江上游產(chǎn)卵。產(chǎn)卵期需在水溫18.0-20.5℃,、含沙量0.715-0.915千克/米3,、流速為2.2-2.6米/s、透明度為4-6厘米,、pH8,、溶氧量9.2米/L,、水深5-19.8米的河流。在長江比較集中的產(chǎn)卵場是在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屬一次排卵類型,。產(chǎn)粘著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礫上孵化,。成熟卵橢圓形,、綠褐色。卵徑約3.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7-18℃時經(jīng)123-140小時可孵出仔魚,。產(chǎn)卵后親魚多數(shù)迅速離開產(chǎn)卵場至下游和河口區(qū)棲息。
產(chǎn)卵以后,,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產(chǎn)出的卵為粘性,,粘附于江底巖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jīng)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biāo)?,約12-14天以后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xiàn)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后,體長已達30厘米的幼鱘陸續(xù)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入海培育生長,。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9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學(xué)術(shù)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后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由于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現(xiàn)出它們既是介于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zhì),、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xué)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tài),、社會,、經(jīng)濟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于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fā)展和合理開發(fā)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都有深遠(yuǎn)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經(jīng)濟
為大型經(jīng)濟魚類,,此外還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jì)殘留下來的種類,,為中國特有種,,已被中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guān)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yǎng)、放流等的研究?,F(xiàn)已可移養(yǎng)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yǎng)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萬尾,,使資源量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