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中國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fā)現(xiàn)),,江西,、浙江、福建。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叢中,,為酸性土壤常見的植物,。越南也有,。
小灌木,,長10-30厘米;莖匍匐上升,,逐節(jié)生根,,分枝多,披散,,幼時被糙伏毛,,以后無毛。葉片堅紙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急尖,,基部廣楔形,,長1-4厘米,寬0.8-2(-3)厘米,,全緣或具密淺細鋸齒,,3-5基出脈,葉面通常僅邊緣被糙伏毛,,有時基出脈行間被1-2行疏糙伏毛,,背面僅沿基部脈上被極疏糙伏毛,側(cè)脈互相平行,;葉柄長2-6毫米,,有時長達15毫米,被糙伏毛,。
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基部有葉狀總苞2,,通常較葉小,;花梗長2-10毫米,,被糙伏毛,上部具苞片2,;苞片卵形,,長2-3毫米,寬約1.5毫米,具緣毛,,背面被糙伏毛,;花萼管長約5毫米,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圓錐狀,,有時2-3簇生,裂片披針形,,長2-3毫米,,被疏糙伏毛,邊緣具刺毛狀緣毛,,裂片間具1小裂片,,較裂片小且短;花瓣淡紫紅色至紫紅色,,菱狀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長1.2-2厘米,,寬1-1.5厘米,,頂端有1束刺毛,被疏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延伸,,彎曲,末端具2小瘤,,花絲較伸延的藥隔略短,,短者藥隔不伸延,藥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頂端具刺毛。
果壇狀球狀,,平截,,近頂端略縊縮,肉質(zhì),,不開裂,,長7-9毫米,直徑約7毫米,;宿存萼被疏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地菍喜生長在酸性土壤上,,生活力極強,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生長迅速等特點,,甚至在石縫中亦能很好地生長開花,。
由于尚無人工培育的地菍品種,種質(zhì)資源從野外的野生狀態(tài)下獲取,,然而,,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野生種質(zhì)受不同因素的外界條件影響,,生長態(tài)勢表現(xiàn)不同,因此,,選擇種質(zhì)的時候應(yīng)選擇生長速度快,,開花量大和果實較大的品種,以免造成經(jīng)濟效益低下,。
地菍雖然可在山坡地,、采伐地、河邊堤岸,、田邊地頭,、房前屋后等酸性貧瘠的紅壤旱地上種植,但長勢較慢,,開花量和果實較小,,影響其觀賞和食用價值,因此,,宜選用地勢較高,、不易積水、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富含有機質(zhì)的壤土栽培。在江西整地起壟應(yīng)于3月下旬開始,,整地時打碎土塊,,耙細耬平,然后做寬120厘米,、高10-20厘米的壟,,田間做好“三溝”,防漬排澇,。
地菍為低耗肥植物,,一般在栽植前結(jié)合整地每公頃施用尿素75kg、鈣鎂磷肥300kg、氯化鉀45kg作基肥,。栽植后每30天,,視地菍植株的生長情況,在地菍的行間澆1次稀釋的人糞尿或1%的尿素水溶液1500kg/hm2,,蕾期,、開花期和結(jié)果期應(yīng)結(jié)合澆肥每公頃施磷酸氫二鉀15kg,硼酸2.25kg,,以增加開花量和提高結(jié)實率,。地菍移栽當年植株生長比較緩慢,容易滋生雜草,,因此要定期除草,,直到地菍全部覆蓋地表后,則其他雜草很難侵入,,以后只需定期人工拔除一些長勢強,,株型高大的雜草即可。
南方地區(qū)雨量充沛,。但季節(jié)分配極為不均,,降雨集中在4~6月,這個時間地菍栽培應(yīng)及時清溝排水,,防澇防漬,,而到7-9月,則高溫干旱,,雨量稀少,,季節(jié)性干旱嚴重,雖然地菍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對水分要求不高,,但嚴重的干旱同樣會導(dǎo)致結(jié)實率降低,、果實開裂等,又需要進行一定的補水,,總之,,在地菍工栽培中要保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以地表濕不可見明水,,干不開裂為度,。
地菍果實的成熟期不一致,當?shù)厍尮麑嵧馄こ屎谏?,果蒂和果肉紫紅色時,,才可以分期收獲,收獲過早,,果實淡而無味,,過遲則容易開裂或爛果,,均會影響果實的商品品質(zhì)。
移栽當年的地菍主根生長不長,,主要以匍匐根為主,,匍匐根一般生長在地表,抗凍能力較弱,,在溫度較低時(≤-4℃)會導(dǎo)致地菍整株死亡,,不能安全越冬,可以在低溫到來以前在地菍植株表層鋪一層地膜或覆蓋一定量的稻草,,有利于提高地溫和防止冰雪直接接觸地菍葉片造成的傷害,,可有效提高地菍越冬的成活率。
地菍繁殖方法多樣,,可以用種子進行有性繁殖,,也可切割或扦插繁殖等無性繁殖,為加快地菍生長速度,,一般采用切割的繁殖方式,,在清明節(jié)前后選擇生長勢強的地菍植株,,用鐵鏟劃分成10×10厘米的方塊,,帶土按30×30厘米的規(guī)格進行移,栽植時選陰雨天或早,、晚陽光不強的時候為佳,,栽好后壓實并澆定根水,若有條件,,可以用遮陽網(wǎng)離地表20厘米高遮陰,,可以有效提高移栽地菍的成活率。
地菍的觀賞價值也較高,,其葉片濃密,,貼伏地表,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層,,覆蓋效果好,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并且葉,、花、果終年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葉片可在同一時間內(nèi)呈現(xiàn)綠,、粉紅、紫紅等色,,甚至可在同一片葉上出現(xiàn),;圓球形的漿果從結(jié)實至成熟也呈現(xiàn)綠-紅-紫-黑的色彩變化,。且地菍幾乎長年開花,沒有明顯的無花階段,。
地菍果實是一種多汁漿果,,近球形,直徑7-11毫米,,成熟的果實中還原糖占總糖的96.34%,;果實中維生素C的含量與傳統(tǒng)水果梨、香蕉等相當,。地菍果實中至少含有16種氨基酸,,包括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等7種人體所必需氨基酸和嬰幼兒所需的組氨酸。谷氨酸具有較高的含量,,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32.80%,。花青甙含量也較為豐富,,達到300mg/kg,。
地菍果實中含有鉀、鈣,、磷,、鎂、鈉,、鐵,、錳、銅,、鋅等多種礦質(zhì)元素,,且各礦質(zhì)元素的比例適當,果實具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利于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同時,常量元素鈣的含量較高,,達7328.4mg/kg,,可作為天然的補鈣食品。
地菍研究早期主要是作為藥草被人們所利用,,其味甘,、澀,,性涼,具有活血止血,、消腫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高熱,、腫痛,、咽喉腫痛、牙痛,、赤白血痢疾,、黃疽、水腫,、痛經(jīng),、崩漏、帶下,、產(chǎn)后腹痛,、癰腫、療瘡,、痔瘡,、毒蛇咬傷等病癥。現(xiàn)代臨床研究報道,,可將地菍制成制劑,,治療消化道出血,其止血功效著,。另有報道,地菍有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毒副作用,。
地菍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地菍果實的色素?zé)o毒副作用,,色價高達190,有濃郁的果香味,,在酸性條件下顏色鮮艷,,性質(zhì)較穩(wěn)定,可用于飲料,、冷飲,、果酒,、糖果和點心的著色,其色素用水或乙醇提取,,工藝簡單,,成本低,是一種優(yōu)良的天然食用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