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生于海拔90-800米
地形
山谷、溪邊林中,、灌叢或曠野河邊,,常見于巖石上
產(chǎn)于安徽、浙江,、廣東,、廣西、海南,;國外分布于越南,。模式標(biāo)本采自海南瓊海縣,。
葉薄革質(zhì),,窄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0.4-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常下延,,兩面無毛;側(cè)脈9-13對(duì),;葉柄長1-5毫米,,托葉膜質(zhì),長0.7-1厘米,,脫落,;
花單生葉腋或枝頂,芳香,,徑4-5厘米;
果長圓形,,長1.5-2.5厘米,,徑1-1.3厘米,有縱棱,,成熟時(shí)黃或橙紅色,,萼裂片宿存。
花單生于葉腋或小枝頂部,,芳香,,盛開時(shí)直徑達(dá)4-5厘米,具長約5毫米的花梗,;萼管倒圓錐形,,長約1厘米,萼檐管形,頂部5-8裂,,裂片狹披針形,,長1-2厘米,結(jié)果時(shí)增長,;花冠白色,,高腳碟狀,冠管長3.5-6.5厘米,,寬3-4毫米,,頂部5至8裂,裂片盛開時(shí)外反,,長圓狀倒卵形,,長2.5-3.5厘米,寬1-1.5厘米,,頂端鈍,;花絲短,花藥線形,,伸出,,長約1.5厘米;花柱長3.5-4厘米,,柱頭棒形,,頂部膨大,長約1.2厘米,,伸出,。果長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1-1.3厘米,,有縱棱或有時(shí)棱不明顯,成熟時(shí)黃色或橙紅色,,頂部有增大的宿存萼裂片,。花期4-8月,,果期5月至翌年1月,。
花期4-8月,果期5月至翌年1月,。
果實(shí)和根供藥用,,有涼血、瀉火,、清熱解毒的效用,。植株外形多姿,,花美麗,可作盆景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