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于1992年建館,坐落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大馬路56號——張裕公司舊址院內(nèi),。張裕酒文化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世界級葡萄酒專業(yè)博物館,。它以張裕110多年的歷史為主線,通過大量文物,、實物,、老照片、名家墨寶等,,運用高科技的表現(xiàn)手法向人們講述以張裕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史,,講述酒文化知識。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總投資6000多萬元,,由清華大學設計,,氣勢恢宏、構思新穎,。館內(nèi)分上下兩層,,由綜合大廳、歷史廳,、影視廳,、現(xiàn)代廳、珍品廳及百年地下大酒窖等部分組成。百年地下大酒窖號稱遠東第一,,窖內(nèi)冬暖夏涼,,拱洞交錯、猶如迷宮,,包括亞洲桶王在內(nèi)的上千只橡木桶整齊排列,,蔚為壯觀。
博物館之旅是民族工業(yè)之旅,,是歷史文化之旅,,也是酒文化之旅,它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煙臺這座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酒城所具有的獨特酒韻,。大酒窖深七米,,建于1894年,1903年完工,,歷時11年,,為當時亞洲唯一地下大酒窖。展廳通過歷史廳,、酒文化廳,、榮譽廳、書畫廳四大部分,,比較系統(tǒng)地展示了張裕酒文化的百年歷史,,展廳還陳列了許多名人墨跡及藏品。
數(shù)年來,,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做為張裕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先后接待了大量的中外來賓和知名人士,,并被山東省政府和煙臺市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極大地擴大了張裕公司在國內(nèi)外的知名度。
展館底蘊
張裕葡萄酒公司是由南洋富商張弼士先生于1892年在煙臺投資創(chuàng)辦,,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公司親筆題贈了“品重醴泉”,,以資鼓勵。公司于1992年建成酒文化博物館,,分為百年地下大酒窖和酒文化展廳,。地下酒窖內(nèi)數(shù)千只橡木桶排列有序。酒文化展廳則向客人展示了百年來的張裕歷史,。有傳統(tǒng)釀酒工具,;有各種張裕名牌酒品;有接待品酒室,、視聽室等,。館內(nèi)珍藏著康有為,、孫中山、張學良等歷史名人為張裕所題墨寶,,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為張裕百年慶典題詞“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
展館配置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坐落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大馬路張裕公司原址,,1992年,,張裕公司在百年大慶前夕,投資450萬元建設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并于1992年9月對外開放,。2000年,在張裕公司老廠址的基礎上,,仿照111年前建廠初期的建筑風貌,,按照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改建,、擴建了張裕酒文化博物館,,于2002年9月8日--張裕公司110年大慶、“國際葡萄·葡萄酒論壇”開幕式上,,國際葡萄·葡萄酒局名譽局長羅伯特·丁洛特先生和張裕集團董事長孫利強先生共同開啟了新館大門,,張裕酒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是由酒文化廣場,、百年地下大酒窖,、綜合大廳、歷史廳,、影視廳,、現(xiàn)代廳、字畫廳,、珍品廳、休閑購物廳,、會議接待廳,、信息網(wǎng)絡中心、營銷中心和現(xiàn)代化辦公區(qū)組成,。張裕酒文化博物館主體面積近4,000㎡,總建筑面積約為10000㎡,,博物館景區(qū)占地面積約為30000㎡,大酒窖占地面積2,666平方米,。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傾注了張裕人的心血和勞動,,既是張裕歷史的見證,又是張裕發(fā)展的里程碑,。
館屬設施
酒文化廣場
酒文化廣場位于張裕釀酒公司的老廠址,,擁有老門樓、清式照壁、早期地下金庫,、古泉以及象征張裕主人變遷的“中國銀行界石”等景觀,。坐北朝南的西式拱形老門樓,屬疊柱式建筑,,門首雕有雙麒麟圖案,,加上時任清朝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先生的墨寶點綴,,也可稱為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
老門樓的北面正中是古樸典雅的雙麒麟照壁,,于2002年仿照原貌恢復而成,,它象征著吉祥如意,祺福迎祥,。早期金庫就象現(xiàn)代人所用的保險柜,,進入其中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以前大額交易中金屬貨幣的弊端,同時反映出張裕公司早期的昌裕興隆的景象,。酒神狄奧尼索斯高舉國際葡萄·葡萄酒城城徽的組合雕塑,,反映了張裕在世界及國際葡萄酒業(yè)中的地位,也標炳著張裕對國際葡萄酒的巨大貢獻,。
百年大酒窖
張裕百年大酒窖是亞洲第一大酒窖,,1894年破土動工,經(jīng)三次改建,,歷時11年于1905年竣工,。實際占地面積為2666平方米,窖內(nèi)面積為1976平方米,。酒窖深七米,,距海岸線不足百米,低于海平面一米,,至今無滲漏,。其精密的設計構造及嚴謹?shù)墓こ藤|(zhì)量堪稱中國建筑史上一絕。窖內(nèi)四季恒溫,,自然保持在攝氏12--18度之間,,對酒的陳釀非常有益。酒窖現(xiàn)為省級重點歷史文物保護設施,。它在供來賓參觀游覽的同時還擔負著陳釀貯酒的生產(chǎn)任務,,窖內(nèi)縱橫八個拱洞,藏桶600多只,,其中7號洞保存有百年桶齡的老桶,,這些老桶均為建廠初期由歐洲引進成型的橡木板材加工而成,。特別是三個容量為15000公升(15噸)的大型橡木桶,桶高3米,,兩端直徑為2.6米,,桶寬為3.1米。據(jù)說該桶取材于法國林茂山,。此山所產(chǎn)橡木,,樹齡達100年之久,鋸開的桶材需陳放三年,,經(jīng)日曬雨淋,,直至寄生出野山蘑菇并呈黑色才被選用。這三只大桶被人們習慣地稱為“桶王”,,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獎的白蘭地,、瓊瑤漿、紅葡萄亦曾在三只“桶王”中貯藏,。這三只桶與地窖同齡,,是百年地下大酒窖的見證,也是張裕酒文化的象征,。窖內(nèi)的酒桶由橡木制成,,主要因為:一、橡木質(zhì)地堅硬,,抗浸泡,,耐腐蝕,
通氣性好,,便于酒液的“呼吸”,;二、橡木中含有鞣酸,,鞣酸是白蘭地呈琥珀色的來源,;三、橡木屬于草香型木質(zhì),,可有效的增加白蘭地的香氣,,使酒液芳香、醇厚,、柔和。 酒窖的五號拱洞,,設置了一個古樸典雅的酒吧,,來賓們可以在這個酒吧欣賞著歐洲古典音樂、品嘗各種美酒,,體味張裕古老的歷史,,接受酒文化的熏陶,。在酒窖的八號拱洞,貯藏著公司各個年份所產(chǎn)的瓶裝酒,。
綜合大廳
用三面浮雕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影響張裕發(fā)展的20件重大事件及10個重要人物,。主題浮雕有孫中山先生1912年來訪張裕時的親筆題詞“品重醴泉”,不僅贊揚了張弼士先生的人品,,也體現(xiàn)出孫先生對張裕酒品的欣賞,。歷史浮雕,主要描寫,、刻畫了創(chuàng)始人張弼士先生等早期張裕人的創(chuàng)業(yè)情景?,F(xiàn)代浮雕記錄了江澤民同志1992-7-24來訪張裕時的親筆題詞“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
歷史廳
歷史廳以圖片及實物的形式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前張裕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他的侄子張成卿先生是張裕首任總經(jīng)理,百年地下大酒窖就是他主持設計,、修建的,。葡萄園的開墾及早期生產(chǎn)經(jīng)營等工作均是由他完成。1915年張弼士先生作為團長,,黃炎培率領中國赴美商業(yè)報聘團赴美國舊金山,,參加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會上,,張裕的四種產(chǎn)品一舉奪得金獎及最優(yōu)等獎狀,,引起世人的轟動。這是中國近代開展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商業(yè)外交,,標志著以張裕為代表的中國酒類產(chǎn)品走出了國門,,為世人肯定和矚目。從晚清到民國其間,,張裕的創(chuàng)辦和成長得到了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李鴻章,、王文韶,、翁同龢、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康有為,、張學良等政要和名流的關照和支持,。
現(xiàn)代廳
現(xiàn)代廳展示的是張裕公司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可喜成績,。張裕公司是一個以葡萄酒釀造為主,,多元化經(jīng)營的國有大型綜合性企業(yè)集團,,有4000余名員工,總資產(chǎn)21億元,,年生產(chǎn)能力為10萬噸,現(xiàn)已發(fā)展為亞洲第一品牌,。2002年實現(xiàn)銷售收入17.6億元,實現(xiàn)利稅 4.29億元,。這是一臺投幣自動釀酒機,,在這邊投一枚硬幣,12秒后就可以取到一杯芳香醇厚的白蘭地,。它主要演示的是張裕金獎白蘭地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
珍品廳
珍品廳主要展示的是張裕公司的榮譽,其中一塊銅牌記錄的是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銘文上的一段文字,,記載了1892年中國歷史上的四件大事,,張裕公司的創(chuàng)辦作為四件大事之一被載入北京中華世紀壇。這里陳列有公司創(chuàng)建以來所獲的獎牌,、獎章,、獎杯、證書等物品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還有海內(nèi)外廠商,、友人饋贈的禮品,。
字畫廳
社會各界的題詞和墨寶已成為張裕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他景點
天街廣場
出勃勃生機,,象征著開發(fā)區(qū)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入夜,,這里華燈齊放,,燦爛輝煌,風帆通體發(fā)光,,昂揚向上,,寓意著光輝的前景和時代的精神。整個廣場噴泉灑珠,,青草滴翠,,花紅樹綠,烏囀鶯啼,,使人仿佛置身天上的街市,,神奇無比。天街廣場位于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金沙灘海濱公園正門處,,為一圓形階梯狀構筑,。北部最高點矗立著一組風帆群雕,在碧海藍天間顯現(xiàn)爭輝;碑體周圍六帆風順,,八泉競涌,取意為激流勇進,,興旺發(fā)達,。植物主要為草坪、樹叢,、花臺和花木,,其中綴以各色彩燈,更增添了幾分絢麗,。休閑時光,,徜徉在這綠色的植物海洋中,可以盡情享受美好生活的無限樂趣,。天地廣場位于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北臨長江路,南接珠江路,,占地24萬平方米,,1994年開工建設,1998年竣工開放,。廣場以綠為基調(diào),,突出自然植物主體,點綴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中軸線將廣場分成南北兩個觀賞群,以表達天地廣場的含義,。北為與“天”有意的“太陽”廣場,,中心向外采用放射狀道路,以形似陽光,,南為與“地”有意的“大地”廣場,,中心圍以規(guī)劃的環(huán)狀道路,以形似大地,。廣場上豎立著中國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區(qū)標,,碑體高33米,呈三角立體形,,頂端放置高5米的圓形不銹鋼區(qū)徽,,圖案是大寫“C”的中央嵌有“YTETDZ”字樣,即“中國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英文縮寫,,立題為開放明珠閃爍,。
大基山
5.5米寬的水泥路面。大基山海拔478米,,自山谷至山頂分布歷代摩崖刻石24處,。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于公元512年在此山留下寶貴題刻12處,均刻在山內(nèi)險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詩》,、《中明之壇》等,同云峰山鄭道昭刻石成一體,,同為國際書法旅游專線,,每年接待日本書法團體約600人次,199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基山又名道士谷,,上千年來,是道士,、道姑修身養(yǎng)性的好去處,,至今仍留有道觀廟宇古跡,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處機曾在此修煉,,并在西山摩崖留有題刻。近幾年來,,日本書法界為保護大基山的鄭道昭刻石先后捐資630萬元,,建造了四個保護碑亭,成為佳話,。該景點因為古時為修煉之所,,所以山深林茂,尚不具備其它旅游要素,,但是交通很方便,,從城區(qū)沿萊海路向東直行10公里可達山谷。
云峰山
云峰山海拔305米,,自山麓至山頂,,分布歷代刻石37處,聞名于海內(nèi)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寶貴題刻17處,均刻在山內(nèi)險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鄭文公下碑》,、《論經(jīng)書詩》、《觀海童詩》等,。199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道昭書法被推為楷書之最,是研究中國文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的寶貴資料。坐落于山林的云峰大殿,,建于1984年,,內(nèi)設云峰山管理所、鄭道昭紀念館,、休息室,、購物處等。